刘焕华神色极其专注,仿佛对手只有他一个。他在抓举前两轮的试举重量分别为178公斤和183公斤,动作极其流畅。第三举,他短暂停顿,起身前迅速调整,再次稳稳抓起,创造抓举个人最好成绩186公斤,排名第一。
与抓举相比,刘焕华在挺举中表现出了更强的统治力。第一次举重需要225公斤,远远超过其他选手。随后,考虑到之前队员的表现,教练组将第一次试举重量降低到了相对保守的220公斤。刘焕华顺利完成。第二次尝试228公斤成功,但裁判因技术原因失败。比赛的紧张气氛顿时加剧。教练组及时将第三次试举的重量提高到233公斤,给刘焕华更多的调整时间。
此时,所有的压力都落在了需要率先出场的乌兹别克选手身上,金牌悬而未决。对手没能抓住机会。由于乌兹别克斯坦选手连续两次挑战228公斤级和232公斤级失败,刘焕华提前锁定冠军。第三举,刘焕华未能完成233公斤的挑战。最终,他以406公斤的总成绩为中国举重队夺得第四枚金牌。
2024年8月10日,中国选手刘焕华出战巴黎奥运会男子102公斤级举重比赛(新华社)
刚走下举重台,刘焕华就抱起国家男子举重队主教练于杰,大声喊道。比赛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刘焕华无论是在成功率还是体重上都取得了精彩的奥运首秀。
在举重项目的前几天比赛中,中国举重队表现出色。李发彬、侯志辉、罗诗芳分别获得男子61公斤级、女子49公斤级、女子59公斤级金牌。
9日凌晨,两届奥运会冠军石智勇出场。由于备战期间背部长期严重受伤,加上系统训练不足,他在挺举比赛中再次受伤。他三次尝试举起191公斤均未能成功,与奖牌失之交臂。这位饱受病痛之苦却依靠奥运会作为精神支柱的著名举重运动员在赛场上泪流满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焕华出现了,带着前辈的遗憾,也带着他将继续“不断战胜自己”的斗志的信念。本月底,刘焕华就23岁了。 2016年里约奥运会,同龄的石智勇获得了他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开始了他在69公斤级项目上的长期王者统治。
刘焕华的这枚金牌不仅为中国奥运队再添一枚金牌,也改写了中国举重队在巴黎奥运会上从未获得过男子100公斤级以上重大比赛冠军的历史。 8月11日17时30分,中国举重队将在巴黎迎来最后一场比赛。东京奥运会冠军李雯雯将亮相,力争女子81公斤级及以上金牌。
表面上看,举重是人与物的较量,实际上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不断挑战人体的极限。以抓举为例,国家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的《举重》将抓举过程分解为12个动作。这一系列动作紧密相连,往往在几秒钟内完成。运动员必须对不同的肌群进行极其精确的部署,才能安全地完成不同阶段的力量需求。
“每个动作都有自己极其严格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下,运动员才能处于安全的最大功率状态。一旦偏离动作标准,不仅难以争夺奖牌,还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量化健身》作者陈伯苓曾在《举重是反人类运动吗? 》介绍于.
职业举重比赛并不是一群强者用蛮力较量,而是在紧张的环境下,通过对身心的完美控制,能够顺利地抓住或举起远高于自己体重的杠铃。日复一日。但其不确定性和残酷性还体现在,一旦细节出现问题,不仅会导致试举失败,还可能造成身体伤害。
这也是一场综合性的比赛。无论是赛前运筹帷幄,处理好抓举和挺举的关系,开局和权重,根据对强手试举重量的预测来制定战术策略;或者在比赛过程中,通过重量安排或者改变试举重量,给对手施加心理压力,扰乱其调整节奏;又或者是狭窄通道中胜利者与挑战者擦肩而过时的气场……一举逆转或者错失金牌,比赛风云瞬息万变,直至尘埃落定,王者归来顶部。
与跳水队、乒乓球队一样,举重队一直是中国队的奥运金牌获得者。然而近几个奥运周期,举重项目的频繁变化给中国举重队的训练和备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举重没有固定的奥运会级别。国际举重联合会共设有20个级别,均为奥运候选级别。巴黎奥运会调整了赛事级别设置。其中,男子项目仅保留了上届东京奥运会的61公斤级、73公斤级和102公斤以上级,并增加了89公斤级和102公斤级。此外,根据新规定,本届奥运会金牌总数从14枚减少到10枚,每个国家或地区最多只能派出男女运动员各3名,且同一国家或地区只能派出1人。级别可以参加。
级别设置的变化和名额的减少,意味着中国举重队不得不调整策略。比如,由于本届奥运会男子67公斤级没有入选,在东京上演复出夺得金牌的陈立军在新的奥运周期不得不降到61公斤级,最终输给了“金鸡独立”在东京举行。因战成名的队友李发彬,无缘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
此次代表国家队出战的三名男子举重运动员中,李发彬和石智勇已经是该级别的奥运会金牌得主。唯一的例外是23岁的刘焕华。
和陈立军一样,刘焕华也必须跨级别竞争才能获得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年轻人不仅在两年内跨越了五个体重级别——从81公斤、89公斤、96公斤、102公斤到109公斤,还以出色的表现打破了记录。为自己赢得了一张宝贵的奥运会门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男子举重队的优势都集中在中小级别。考虑到国际举重联合会在近几届奥运周期中频繁改变奥运级别,大级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刘焕华就成了那个稀有的苗子。
刘焕华,2001年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星罗村。郴州是全国著名的“举重之乡”。他的父母在广西工作。上小学时,他每天都要走三四公里山路去上学。但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主动帮奶奶分担各种农活。 12岁时,他因身体强壮而被县举重队主教练看中,开始了举重生涯。他是一个勤奋的人,教练安排了10组30米回跑。他总是主动多练,常常直到训练室关门才停下来。
2022年3月,21岁的刘焕华入选国家队,开始了漫长的“升级”之路。刚进入国家队时,他还是81公斤级的选手,但考虑到巴黎奥运会没有设置该级别的比赛项目,次年他就升级到了89公斤级。但当时国家队已经有了李大银、田涛等这个级别的名将。资历相对较浅的刘焕华在比赛中处于劣势,很难脱颖而出。为了避免同队内耗,也希望保留更多的金牌点,年轻、身体可塑性更强的刘焕华在教练的建议下,瞄准了102公斤级。此前,中国队也有过跨级别挑战的成功案例,但跨越五个级别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尽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念的支持,但增加如此大的体重仍然是一个孤独而艰难的旅程。
为了达到体重增加的目标,他需要每天吃五顿饭,但体重增加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进入瓶颈期,不仅体重不再增加,而且还得解决“脂肪长得比肌肉快”的问题。结果就是,以前很容易完成的基本动作,现在即使精疲力竭也无法完成。可以说,你是“最累最累的”。
2024年5月10日,北京,国家举重队队员刘焕华正在训练(新华社)
身体在变化的同时,心灵也需要适应长期的混乱。要将体重增加与成绩等同起来,运动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学会适应和控制新的身体,并忍受过程中的坎坷和无法突破的辛酸。
经过非凡的努力,被誉为国家队“拼命三郎”的刘焕华成为创造历史的人。他不仅实现了升级目标,还在2023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上以抓举180公斤、挺举224公斤、总成绩404公斤的成绩夺得挺举和总成绩金牌。这是自1997年以来,时隔26年,中国举重队首次夺得男子100公斤及以上级别的世锦赛总冠军。锋芒毕露的刘焕华也获得了海外举重界“GigaChad”的称号。这个词用来形容“人类的终极形态”。
在巴黎,刘焕华完美完成奥运首秀。下一届洛杉矶奥运会,在巴黎并肩作战的李发彬和石智勇将分别年满35岁和34岁。 “00后”刘焕华将扛起大旗,在新的奥运周期继续书写中国举重“梦之队”的传奇。
(参考资料:中国体育报、新华社、嘉禾报、光明网等)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陈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1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