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回去重新审视《独立日》,你会发现它绝不只是一部所谓的科幻片。科幻、灾难、爱国、特效融为一体。原本这样的大杂烩作品很容易滑入烂片的深渊,但罗兰·艾默里奇和他的团队将这些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突然灵感的创作渊源、幕后制作花絮、宣传营销轶事,让我们回顾20年前风靡全球电影界的《独立日》的霸气力量,重温当年的《独立日》。场景。视听盛宴给我们带来了酣畅淋漓的享受。
1994年,当艾默里奇和制片人迪恩·德夫林宣传电影《星际之门》时,一名记者问艾默里奇是否相信外星人。艾默里奇说他没有。相信,“但我相信幻想,我相信‘如果’。如果有一天,当你走出家门,发现一些巨大的宇宙飞船在天空中盘旋时,你会做什么?听起来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酷的一天,对吧?”然后他转身走向迪恩:“我想我们还有下一部电影。”
① 剧本构思——最大化故事格局,一天内审核剧本
《星际之门》在全球的成功让业界相信科幻类型的复兴已经再次来临。艾默里奇和迪恩前往墨西哥构思《独立日》的剧本。创作过程十分顺利,仅用了30天就完成了。周四中午,剧本被发送给福克斯影业,第二天上午10点,福克斯影业回复并同意拍摄。电影的准备工作于下周一开始。当时福克斯给出了7000万美元的预算,可见其对剧本的认可。
《海神》中,老太太潜水救人却突然心脏病去世,令人悲伤。
《独立日》反映了多个人物的命运。与经典灾难片《海神波塞冬》类似,影片中没有单一的英雄。每个角色的出现和离开都会对故事产生影响。艾默里奇曾回忆,正是《海神》的导演、灾难片大师欧文·艾伦让他看到了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性格、阶级、种族、性别对影片的重要性。 《灾难》影片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对电影的娱乐需求。这绝不是一个类似的故事。我们试图打造一个平衡的演员阵容,让观众觉得每个角色对故事来说都同样重要。在灾难中,每个角色都可能死亡并失去一切。每个角色都会对故事的走向产生影响。”
人们在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修改故事本身,就像你在上班的路上出了一场小车祸,但是当你到了办公室,你一定会告诉你的同事这场车祸有多严重你上班会迟到的。艾默里奇正是通过这一点,用电影来讲述故事,并在科幻的外衣下将故事的结构和世界观最大化。
影片与51区的广泛关联让美军感到不悦,但并没有干扰影片的拍摄(图-“51区”外随处可见禁止旅行的标志)
毫无争议,《独立日》是一部宣扬美国主旋律的爱国电影。这是一部美国政府和美军都乐见的优秀宣传片。但事实并非如此。最初,美军表示愿意为拍摄提供人员、车辆、服装方面的协助,但条件是剧本中涉及“51区”的内容必须删除。制片人迪恩权衡利弊后拒绝了。对于这样一部包含很多军事元素的电影来说,完全放弃军方的支持显然会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幸运的是,即使美军实力不够强大,也有友军前来帮忙。迪恩联系了以色列空军,希望能有一些显示空军寡不敌众的真实材料可供参考。以色列军队非常爽快,给出了一些经过编辑的秘密信息,艾默里奇和迪恩完成了影片高潮战斗的剧情创作。
②台词考古——主演偏爱即兴创作,台词致敬《侏罗纪》
事实上,《独立日》并不是最初的片名,因为华纳影业拥有《独立日》片名的使用权。因此,福克斯最初公布了影片的片名“ID4”,意思是“7月4日独立日”。因此,在最初的剧本中,有一句后来家喻户晓的台词:“今天,我们一起庆祝我们的独立日!”不存在。但在犹他州拍摄总统演讲的场景时,制片人迪恩要求暂时添加这句话,希望这能帮助福克斯赢得《独立日》的冠名权。没想到两周后,福克斯如愿以偿了!
这句话是始皇帝“出于感想”写下的。
这种临时的绰号在《独立日》中并不罕见。威尔·史密斯拖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外星人穿过沙漠的场景是在犹他州大盐湖附近的盐滩上拍摄的,这里是一种死去的微小丰年虫的家园。最后,尸体会沉入浅湖底部腐烂。当风足够大时,湖底的泥浆被搅动,你可以闻到数以百万计的卤虫尸体的恶臭味。拍摄过程中,威尔·史密斯受到启发,说了一句剧本中没有的台词:“这到底是什么味道?”,最终被保留下来。
“mustgofaster”向侏罗纪公园致敬
又比如这个场景——杰夫·高布伦在影片最后飞离母舰时说“必须更快,必须更快”。听起来很熟悉吗?这其实是对他三年前主演的《侏罗纪公园》的致敬。当他躺在吉普车后座上,被霸王龙追赶时,他也喊出了同样的台词。这句话原本剧本里并没有。据说剧组非常喜欢这句话,所以在后期制作时加上了这句话。
据制片人迪恩介绍,杰夫·高布伦与贾德·赫希和威尔·史密斯对手戏的场景中,一半以上的台词都是即兴创作的。嗯,看来这真是一部“拯救”电影。
③演员邀请——高层看不起史派西,史派西老婆错失良机
每一部大片的背后,总有很多幸运入选的演员,也有很多遗憾错过的演员。在本片中扮演总统夫人的玛丽·麦克唐纳在听到她的经纪人介绍这是一部关于“直径约15英里的宇宙飞船”的电影后同意参加。最终,她的愿景得到了证实。 《独立日》是一部值得参与的佳作。
两位总统你更喜欢哪一位?
然而,她的“丈夫”的选择却并不那么顺利。按照最初的设定,惠特莫尔总统这个角色原本是想塑造一个尼克松式的形象。制片人迪恩原本更喜欢他的高中好友凯文·史派西,但福克斯的一位高管表示他反对,因为他觉得史派西没有成为大明星的潜力(虚伪?),所以迪恩修改了总统的角色定位,选择比尔·普尔曼来扮演这个角色。现在看来,这位又帅气又潇洒的总统这个角色真是成功了。
最戏剧性的事情是贾达·萍克·史密斯的缺席。当时她正在拍摄《胖教授》,但因档期冲突而拒绝了《独立日》中皇帝夫人的角色。然而结局却是圆满的,她成为了始皇生命中的新娘。
《独立日》的微缩模型数量是好莱坞历史上最多的电影,比任何两部同时代电影的总和还要多。鉴于影片上映后电影特效制作逐渐进入数字CG时代,如果不出意外,《独立日》的记录可能会永远保持“前所未有”的状态。
①Moonshadow-60,000瓦照明灯
工人们在“月球表面”布置旗帜
影片开场,一艘巨大的外星飞船的影子出现在月球上。月球表面的特效是制作团队最先开始准备的场景之一,也是制作初期遇到的最大难题。首先是巨大模型的挑战。这是一个宽6米、深8米的月球部分模型。为了表现太阳强大的光源,剧组还使用了三盏2万瓦的主灯来照亮月球表面。
②Spaceship-1:1外星攻击机太神奇了
决战时外星驱逐舰被“吊”在半空
影片中,外星母舰释放出多艘“城市毁灭者”。这些直径约25公里的巨大太空飞船是可以毁灭地球的超级武器。美术团队制作了一个直径12英尺的模型和一个直径30英尺的模型。中号型号,以及用于特定一发射击的 4 英尺直径型号。前两款大型机型,一款用于拍摄烟花特效镜头,一款用于一般场景。这种方法可以让视效人员同时使用两张图片进行参考,并可以根据导演对烟花比例的要求将两张图片相互叠加。影片特效总监沃克·恩格尔表示:“使用两个模型的最初想法是为了创造出逼真的画面。当我们直视飞船时,飞船的轮廓会非常锐利清晰,而当我们看七英里外的飞船,会比较模糊。”
虽然这艘大型驱逐舰令人恐惧,但也许最可怕的是它的毁灭性激光武器“分裂”,它在激活时可以释放出破坏性光束,将城市夷为平地。 Schism的模型也很大,高度超过3米。它可以打开外壳,露出内部枪口,这在影片中代表着即将到来的毁灭性攻击。拍摄《分裂》的场景相当耗时。创作团队有时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来拍摄一个场景,因为后期需要使用不同灯光和效果的场景作为合成材料。
1:1外星人攻击机模型
当然,与影片中在51区捕获的外星攻击机相比,上述模型就相形见绌了。该模型按真实比例1:1制作,宽度近20米,所有细节都堪称完美,令人叹为观止!
③破坏-地标建筑均为模型
“迷你”白宫
《独立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叙事原则——摧毁地球上尽可能多的重要城市和标志性建筑。影片的大部分后城市破坏场景都是在洛杉矶以东的工业城市丰塔纳拍摄的。 1995年,恰逢当地一家大型钢厂改造。破旧的钢筋混凝土场地为拍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美术部门只需要在场景中添加一些基本的城市设施和烟火效果就可以满足拍摄要求。
另外,地球“自产”的各种交通工具,除了农田喷洒农药的双翼机外,基本都是用模型或特效完成的,没有使用浪费人力和金钱的实物。爆炸场景中飞向空中的消防车只是剧组在玩具店购买的消防车模型。
所以,不要总说好莱坞“有钱就任性”。在预算方面,我们有很多值得向其他人学习的地方。
“躺着”的帝国大厦
微型自由女神像和城市。城市模型之所以倾斜,是为了让火光从下到上向城市四周扩散。
当气枪喷射时,车辆会飞走
人工控制的外星人
外星母舰“两条腿”朝上
可爱的迷你直升机停机坪
《独立日》是一部快节奏、信息丰富的电影。影片时长两个多小时,为影片拍摄的假新闻报道多达70条!尽管时间紧、工作量大,影片仅用了72天就完成了实景拍摄。对于如此大规模的生产来说,这样的效率绝对是惊人的。
①总统剧:演讲拍摄当天恰逢广岛原子弹事件周年纪念日
视频剪辑:总统的战前动员
如今,“独立日”几乎成为美国总统光辉形象的象征,尤其是最煽情的演讲。这个场景拍摄于1995年8月6日,拍摄地点是一个旧机库前,那里曾经停放着著名的“Enola Gay”轰炸机。 1945年的同一天(8月6日),正是这架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了小男孩原子弹。这一次,地球人将第一次使用核弹来对抗外星人,非常有意义。
任何一个有总统的地方都离不开白宫。 1995年,有很多关于白宫的电影,包括《白宫》和《尼克松》。所以,继这两部“白宫元素电影”之后拍摄的《独立日》就不用再担心了。它是直接在这两部电影中使用的相同室内环境中拍摄的。整个过程很顺利。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部影片能够“快速、轻松、经济”的原因。 《独立日》之后,这一场景被用于拍摄另一部外星电影《火星人来到地球》。
②欢迎外星人:直升机试飞是假是真的
《独立日》既不像《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等不遗余力地描绘外星人形象的电影,也不像《铁血战士》、《深渊》等电影那样,把外星人的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很难看到外星生命的现实。允许。影片对外星人的处理非常得当,既有外星人的特写,也有惊鸿一瞥,满足了观众对外星人的“偷窥情结”,又没有让影片变成一部庸俗的“打怪兽电影”。
拍摄之初,影片的艺术总监帕特里克·塔托普洛斯向艾默里奇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外星人设计,艾默里奇非常满意,却难以选择。最后,艾默里奇干脆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用其中一个设计作为外星人的身体形象,另一个设计作为外星人的生物力学外衣。
“和平使者”直升机
影片中还有一个场景——人类派遣和平使者,驾驶直升机飞上天空,尝试与外星人沟通。那架直升机是西科斯基 S-64 Skycrane,外部配备了一系列闪光灯。当直升机第一次试飞时点亮灯光时,拍摄地奥兰治县接到了 150 多个声称看到不明飞行物的电话。这足以让主创团队高兴了,真是假的。
③双结局“彩蛋”:喝醉的英雄偷走导弹
《独立日》原著结局(附外国网友评论)
关键时刻,兰迪·奎德饰演的拉塞尔发起自杀式袭击,摧毁了焚城驱逐舰的生命线,吹响了人类大军全面反击的号角。然而,这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最初并不是这样设计的。在最初编辑的版本中,拉塞尔因喝醉而被拒绝成为志愿飞行员。他偷了一枚导弹,绑在农药喷雾器上,和外星驱逐舰一起死了。在试映过程中,大多数观众都认可这种讽刺搞笑的设定。
不过,制片人迪恩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重新拍摄这一场景。最大的变化是拉塞尔从被拒绝变成了被接纳为志愿者,他的农药喷雾器也换成了先进的F-18大黄蜂战斗机。迪恩表示,这样的处理是为了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拉塞尔真正做出了牺牲自己的决定。更关键的原因是,如果认为一个民用农药喷洒器就能轻松躲避外星军团的防御,给驱逐舰致命一击,那就有点离谱了。
正如艾默里奇所说,《独立日》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大”:大尺度、大尺度、大尺度、大尺度的场景。这样的结果自然会带来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把外星人塑造得太强大了,几乎到了无敌、坚不可摧的地步。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美军显得过于软弱和无足轻重,如何收场就成了问题。
面对病毒感染的系统,外星人一脸困惑
影片最后,时皇和高布伦驾驶外星攻击机入侵母舰并植入电脑病毒,最终反败为胜。这个情节设置有点俗套,但也相当不言自明。显然,这是对1953年科幻电影《地球》的致敬。在那部电影中,外星人最终被生物病原体击败。 《独立日》在表达这一情节时,有很好的叙事节奏感和视觉表现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剧情设计缺乏新颖性的问题。
福克斯从一开始就对这部电影充满信心,在制作阶段投入了大量的宣传精力。当年超级碗期间,它甚至在电视广告上花费了130万美元。此外,福克斯当年还与苹果达成了联合推广协议。该影片出现在苹果公司的大量平面广告和电视广告中,其口号是“拯救世界的力量”;玩具制造商Trendmaster也与Fox达成合作协议,推出一系列周边玩具产品;另外两家公司也看好这部电影。 MolsonCoors 和可口可乐公司在影片中进行了植入式广告。影片上映前,这两款大量运用电影镜头的产品广告随处可见,热闹非凡。 。看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①白宫前瞻:艾默里奇不安,克林顿满意
艾默里奇担心白宫爆炸案会让总统不满意,但他担心得太多了。
如此一部极力宣扬美国总统光辉形象的主旋律大片,怎能不让真正的美国总统撑腰呢?影片上映前一周,即6月25日,导演艾默里奇和制片人迪恩在白宫为时任总统克林顿及其家人举办了一场私人放映。
艾默里奇透露,影片在白宫放映时,原本安排他坐在克林顿旁边,但他特意把座位让给了片中扮演总统的比尔·普尔曼。因为艾默里奇当时隐约有些不安,他担心克林顿看到白宫被炸后会不满意,但结果却是克林顿非常满意。
②斯皮尔伯格因素:斯皮尔伯格暂停《世界大战》以避免边缘
作为科幻片和灾难片的大师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关注这部影片也是情理之中。影片上映前,他曾乐观地预测《独立日》将成为年度票房冠军。果然,影片在北美上映后,首周票房突破1亿,20天突破2亿,登顶当年北美票房榜首。有趣的是,它所打破的两项记录——最快破亿和最快破2亿——此前都是由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保持的。更有趣的是,三年后,这两项记录被老四的《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刷新。
老斯的《世界大战》直到2005年才上映
此外,鉴于《独立日》上映后的受欢迎情况,斯皮尔伯格暂时取消了拍摄《世界大战》的计划,以避免陷入边缘。几乎与此同时,华纳也将蒂姆伯顿的《火星救援》的上映档期从夏季推迟到圣诞节。影片上映后的几个月里,许多珠宝店都报告说,海豚主题珠宝的销量急剧增加。原因是片中女主角维维卡·福克斯佩戴了一对海豚耳环和一枚印有海豚图案的戒指。
③中国CD形象:《天煞-地球反击战》成最受欢迎标题
《独立日》录像带封面
1996年,《独立日》以8.17亿美元的骄人成绩登顶当年全球票房榜首,但少数国家没有进入发行名单。由于真主党的压力,该影片在一些阿拉伯国家被禁,因为它展示了以色列和伊拉克士兵并肩作战的镜头。另一个没有介绍的国家是中国。对于刚引进两年的中国来说,这样一首将“外国人”、“美国总统”角色放大N倍的美帝国主义赞歌,显然还不太习惯。虽然从任何维度来看,这部影片都是最适合中国观众的类型,但《独立日》没有登陆内地银幕却极为遗憾。
幸运的是,1996年前后,内地娱乐文化市场已经全面开花。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视听市场蓬勃发展。起源于香港电影的《独立日》DVD在1996-1997年大受欢迎。它是遍布大街小巷的音像馆、音像店、有线电视和海外卫星频道的老板。也是最受影迷欢迎的影片。时至今日,这个生动朗朗上口的经典译文仍然被很多来过这里的人津津乐道。
可以说,《独立日》也为中国引进好莱坞大片起到了最后的热身作用。 1998年春天,《泰坦尼克号》在全国隆重上映。自此,这种最受国人喜爱的商业大作就从未缺席过内地银幕。
①影片一开始,外星母舰飞越月球。母舰的影子慢慢覆盖登月舱和美国国旗,接近地球。
②外星焚城毁灭者抵达地球上空,其真身从云层中现身,遮天蔽日。人们全都停了下来,目光凝视。
③驱逐舰打开分裂炮口,蓝绿色的光芒神秘而美丽。路人发出由衷的叹息,没有意识到死亡的临近。
④外星人开启地标破坏模式,纽约帝国大厦、华盛顿白宫被炸成碎片。
⑤ 51区地下实验室,解剖外星人时,活生生的外星人控制了研究人员。总统试图与外星人沟通是否可以和平谈判,但外星人直接拒绝了总统的要求。
⑥总统进行决战前的最后动员。典型的美国式英雄演讲,凸显了美国的救世主形象。这串华丽的笑话也是《疯狂英语》中要求读者模仿学习的金句。
⑦时皇和高布伦驾驶一架异形攻击机撞向母舰。长800公里、宽550公里的超巨型母舰首次亮相。它是如此巨大和壮观,令人瞠目结舌。地球上空的驱逐舰和攻击机都是小菜一碟。
⑧醉酒的拉塞尔驾驶战斗机撞上外星驱逐舰,牺牲自己力挽狂澜。整部影片达到了高潮。随着兰迪·奎德的表演,一个典型的美国英雄诞生了!
⑨ 由于电脑病毒导致防护罩失效,外星驱逐舰被地球武器摧毁,埃及和澳大利亚上空的敌军被击落。人类胜利了,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⑩回到地球的两个人悠闲地抽着雪茄,英雄总能优雅地逃脱。
巨型战舰蜂拥而至,不明飞行物漫天飞舞,城市被毁,外星人入侵,人类誓死抵抗。当这些被科幻迷和电影迷无数次记住的元素集体调动起来时,影片中的各种Bug就会出现。微不足道,“独立日”对于很多70后、80后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9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