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大纲
轮廓型
体育教学大纲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编制,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编制,全国统一使用。另一份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编制。在中国、日本、苏联和一些欧洲国家,体育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些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制的。在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由各州立法,有的州将其列为义务教育。在一些州,科目被列为选修科目,因此体育教学大纲由州或学校制定。
课程
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在体育教学大纲中都强调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身体,要求学校采用简单、轻松、有趣的体育项目和方法,吸引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 。体育活动。也有一些国家,体育教学内容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非常重视与奥运会的体育项目挂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法国和古巴就是这种情况。这些国家也在普通中小学开设课程。体育课程和运动专项课程。
中文教学大纲
1949年以前,我国已出版了《体育教科书》、《体育教学细则》等体育教材,由当时的教育部审查颁布。 1954年,教育部编制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1961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提出学校体育教学必须从增强学生体质入手。同时指出体质的内容应包括: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机能、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和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1977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指导思想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以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还是以体育锻炼为主?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课主要是体育锻炼,没必要学那么多运动技术。体育教材越简单越好。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符合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儿童、青少年好动、竞争、进取,喜欢竞技体育活动。如果体育课只是重复简单的动作,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青少年学习和掌握竞技运动技能的过程就是锻炼和增强体质的过程,两者是统一的。强调体育教学大纲的选择标准主要看是否包含现代竞技体育技术。实践证明,根据中小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技术的系统学习是有区别的。从竞技运动技术本身出发,强调运动技术的提高往往会倾向于注重技术细节的教学,而降低了体育锻炼的效果。其结果是运动成绩无法提高,体育锻炼效果不佳。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体质,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大纲要结合实际,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增强体质效果好、简单易行、深受青少年欢迎的教材。教材应与体育竞赛相结合。例如,培养跑步能力的教材应尽可能与田径运动规定的距离相结合;发展跳跃能力的教材应包括田径运动(如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国家体委制定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体育制度。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已将各组“运动标准”的项目和标准纳入相应年级的教材中。
运动与卫生结合是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的必然趋势。日本初中及以上学生开设的健康体育课程中,保健教材不仅包括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还包括疾病预防、营养卫生、环境学、安全等内容。教育。我国将体育和生理卫生分科,两者在教学中紧密配合。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体育理论”部分还包含保健知识。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按照十年教学计划(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六年、三年、三年教学计划)编写的。教学大纲分为基础教材和精选教材两部分。随着年级的提高,选用教材的比例逐年增加。
中小学体育大纲基础教材约占总教学时数的70%至80%。这部分教材不仅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简单易行,方便教学。所选教材约占20%至30%。在完成游泳、滑冰、登山、越野跑、基础课以外的球类、田径等基础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需要,编写和选编。教材。 、器械体操和女子艺术(艺术)体操等项目。除体育教学大纲外,人民教育出版社还编印了全国通用的《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包括动作要领、插图和体育锻炼方法。他们是教师的教学指南。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参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
评估与评价
1、体育为必修课,每学期的考核均为考试。学生必须参加每学期规定的各项考试,达到合格标准方可取得资格。
2、考试项目以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准。每学期测试三项(两项达标,一项平均)。每学期考试项目不得随意变更。
3、将每学期各次考试成绩进行平均计算,形成学期成绩。
4.无故缺考的学生,经任课教师催促后仍不参加考试的,经教研室批准,不再给予补考机会,并予以通报向教务处报告体育成绩无成绩。
5. 如果学生考试不及格,将给予补考机会。如果学生仍然不及格,他或她应该重新参加考试。
6、身体有缺陷(残疾)的学生,须经医生证明,并经教研室、年级主任(指导员)批准,方可免修体育课。
7、学生因某些身体原因(疾病),须取得医生证明并经教研室或年级主任(导师)批准才能推迟本学期剩余的体育课和推迟剩余的考试在学期里。康复后立即参加检查。如果病情长期持续,直至学期结束仍无法参加考试,学生可凭医生证明申请免试。免试项目按60分计算。
8.其他事项按照《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教学内容
1.理论部分
体育运动的目的。
体育锻炼的价值。
科学的锻炼方法。
运动及保健知识。
技术、战术分析以及各项运动基本规则的介绍。
2. 实践部分
田径:短跑、中长跑、跳远、铅球。
球类运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垒球、羽毛球。
体操:技巧、健美操、舞蹈运动。
武术:太极拳、三鹿长拳、初剑、初力。
综合课程:罗纹、举重、跳绳以及徒手技巧和滑冰练习。
实施要求
1、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大纲是体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文件,不得随意更改。
3、在实施教学大纲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如需变更或调整教学安排,须经教研室主任批准。
4、教师要对班上学生全面负责,实行课堂内外一体化。老师负责学生的“达标”考试,每学期按时汇报学生成绩,按时完成理论课程教学和考试。
5、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体质、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区别对待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安全,关爱基础较差学生的成长。
实施说明
体育课的目的
基础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初始阶段。
体育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基础体育教学流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流程,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意识和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为进入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下一阶段的学习和锻炼。的基础.
其任务是:
1、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提高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2.传授基本运动理论、保健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具备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养成规律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3、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和机能的正常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质和素质,使学生具备今后所需的身体能力和身心素质。
选型原则
1、根据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身体状况,提供基础体育教育。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下一阶段的特色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我院设施条件,选择教材时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心肺功能功能发展、力量和耐力素质。
3、力求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兼顾重点项目与特色课程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衔接、相辅相成。
4、根据我国体育教育制度和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内容也被列为教材。
5、贯彻教材“少而精”的原则。选择教材时要突出重点、突出重点,保证充足的学时,让学生学知识、掌握方法、受锻炼、受益。
课程作业
(一)课程设计
一年级(本科、专科)课程以田径为主要教学内容,辅以体操、武术、体育基础理论等教学内容,提供全面、系统、实用的基础体育教学。
一年级基础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做好思想教育,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发展体育技能,打好身体基础,养成锻炼习惯。
具体要求是:
1、加强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教育,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锻炼环境。
2、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打好健身基础。
3、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的教学,提高体育意识,促进体育实践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4、掌握《体能运动标准》和《大学生体育资格标准》的锻炼和测试方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二)各类教材课时分配(见表1)
体育基础课教材学时分配表
项目
理论
田径
球
体育
武术
综合的
滑冰
符合标准
可操纵的
全部的
小时
16
12
66
部分%
12
24
18
12
9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8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