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成功就是失败,失败就是失败”,加多宝入行几十年,从价值千亿的凉茶,到负债数百亿,诉讼不断。陈宏道索性将自己困在巨额财富的茧中,直到无法回家。本期子牙童趣生意将带大家了解陈宏道和加多宝的故事。
如今,很多人一提到加多宝,就会说这不是王老吉的翻版吗?至于加多宝和王老吉的关系,可以说是本源纠缠,欲望与理性的困惑。
王老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一位名叫王泽邦的太医。任期满后,他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凉茶店,名叫“王老吉”。后来生意越来越好,老太乙被封为“凉茶之王”。
“王老吉”凉茶的秘方一直由王氏后裔传承至今。为了多地销售,王老吉分为香港和内地两个分店。香港由王氏家族后人经营,内地则由广州医药拥有。 20世纪80年代末,陈宏道通过做批发生意获得了创业的启动资金。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香港呆了几天,发现当地人喜欢喝“王老吉”凉茶,但凉茶在内地却很少见到。他有意识地发现了一个大商机,花了高价去联系人,花了很多钱。我从香港王氏后裔那里购买了配方,成立了加多宝集团,意图在内地推广凉茶。
但由于历史问题,王老吉凉茶在内地实际上是由广药集团独家经营。陈宏道的凉茶在中国大陆不得不更名。结果,它没有声誉,销量也不好。为了在内地业务顺利开展,陈宏道于1995年找到广药集团,希望获得王老吉商标的许可权。
当时广药集团正面临重组上市计划,所以凉茶业务并不算太多。于是,双方于1997年协商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陈宏道以每年约450万元的价格“租用”了王老吉的商标使用权,有效期为20年。此后,就有广药集团生产的绿盒王老吉作为药品,和加多宝公司生产的红罐王老吉作为饮料。
一拿到大陆经营权,陈宏道就开始行动。他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招募代理商。但结果似乎适得其反。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喜欢喝花草茶。最初几年,王老吉一直不温不火。除广东销量较好外,其他地方销量都不高。
他投入了金钱,花费了很多精力,但陈宏不肯放弃。他知道自己缺少一个“立即行动”的机会。 2003年,陈宏道计划制作一段宣传片,在奥运会期间播放。经过研究,广告合作伙伴提出,王老吉比广告更需要明确的定位。
这句话惊醒了陈宏道。王老吉有绿罐药饮和红罐饮料。没有人能分辨它是药还是饮料,那为什么有人会买它喝呢?陈宏道思考良久,与广告方敲定了最终方案,于是“怕生气就喝王老吉”的经典名言就诞生了。
中国人对于“防上火”有着深深的执念。春秋干燥时,要防内热;春秋干燥时,要防内热;不管王老吉是否真的有效,这则广告“恰到好处”地击中了大家的心。
另一方面,陈宏道改变了营销策略。他打造了一支万人的终端销售团队,从如何销售产品到如何展示样品,一切都由他亲自设计和掌控。并配合餐饮行业进行推广。东西渐渐卖完了,代理商也多了,销量也逐渐增加。
2007年,王老吉销售额达到90亿元,一举超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大牌饮料,成为中国第一罐装饮料品牌。加多宝也成为继健力宝之后唯一在国内市场击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国产饮料。品牌。
2010年,广药集团旗下“王老吉”品牌价值评估为1080亿元。 “王老吉”这个广东百年品牌,在陈宏道手中仅用了10年时间就达到了凉茶行业的巅峰,陈宏道“凉茶之王”的美誉不胫而走。
按理说,王老吉的生意越好,陈宏道应该越高兴,但陈宏道却有些忧郁。他租用的“王老吉”商标期限只有20年,那么20年后他该怎么办呢?
为此,陈宏道多次与广药集团讨论签署补充协议。毕竟,为了保住王老吉这个摇钱树,陈宏道太功利了。 2002年至2003年,他3次向时任广药集团董事长李益民行贿,共计300万港元。导致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公司签订了史上最便宜的商标租赁合同,导致数亿国有资产流失。
精明却一时糊涂的陈宏道以为自己能立马拿下王老吉。但没想到,2004年,广药集团启动内部自查,李益民因涉钱不明事件被曝光。随着案件侦查的不断深入,陈宏道和加多宝的处境急转直下。
2005年,李一民接受了法律制裁,陈宏道也参与其中。随后,陈宏道被保释候审,并逃往香港国外。他还没有回来。
一夜之间,创始人从“凉茶大王”变成了“过街老鼠”。与此同时,加多宝与“王老吉”展开了商标大战。
2011年至2012年,经过多次开庭,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作出终裁:红岛(集团)有限公司(加多宝集团母公司)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
此后,陈宏道又要再创一款加多宝凉茶。虽然远在香港,但陈宏道一直是该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或许是因为早期的市场基础还在,加多宝累计销售额突破千亿,陈宏道也跻身“新财富中国500富豪榜”。
事实上,加多宝与王老吉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2011年开始,广药集团在各省市对加多宝公司提起诉讼,但加多宝全部败诉。从价格到广告。如果内斗不行,那么双方就会爆发暴力冲突。不幸的是,这场战斗没有赢家。
无论双方如何说自己曾经是行业第一,但碾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品牌的骄人战绩早已不复存在。从餐馆到超市,“花草茶”饮料占据的地位越来越小。通过“口水战”,每年似乎只剩下几个热搜,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
广药集团收回王老吉商标时所定下的宏伟目标,早已被风吹散。广药集团财报显示,王老吉近年来的销量只有巅峰时期的一半左右。
而且,近年来,随着奶茶、咖啡等饮料市场的繁荣,凉茶饮料的销售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王老吉也开始渐行渐远。纠纷另一方的加多宝也过得并不轻松。
起初,凭借以往占据的市场优势,以及冠名大牌娱乐节目带来的人气,加多宝一度保持着不错的销量。但这涉及到公司领导出走、多轮裁员、CEO辞职、接二连三的官司败诉、不断更换商标和包装。 ……加多宝的品牌形象大不如前,销量受到严重打击。不仅如此,继2016年中弘股份借壳上市失败后,加多宝再次被曝光。从2015年开始,三年主营业务暴跌超30亿,2015年、2017年净利润为负……加多宝的“神话”破灭。
2017年10月,为了尽快获得融资,加快上市步伐。加多宝与中粮包装签订协议,规定中粮包装将向加多宝绝对控股的清远加多宝公司投资20亿元,从而获得该公司30.58%的股份。
本次投资的前提是加多宝集团子公司王老吉公司将其“加多宝”商标注入清远加多宝公司,获得清远加多宝45.87%的股份。然而,后来的进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加多宝尚未为其注入商标。显然,拥有加多宝“核心技术”的清远加多宝和拥有“门面”商标的王老吉公司,涉及加多宝集团的核心利益。协议的推进,相当于将加多宝最关键的部分交给了其他人共同持有。不难想象,加多宝为何在行动上如此犹豫。
2018年7月,由于加多宝延迟履行协议,中粮包装停止向加多宝供应包装罐。此举一度让加多宝陷入停产危机。遭受重创后,加多宝不得不积极寻求与中粮集团谈判。
直到2018年,双方的摩擦终于告一段落:经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仲裁,确认加多宝终止增资协议的申请无效。根据双方此前达成的协议,加多宝不仅要完成相关协议,还要赔偿中粮包装2.3亿元,另加利息773万元。随后,加多宝多次提出上市计划,但仍没有受到市场青睐。
一直处于加多宝舆论中心的陈宏道本人,已经失去了太多。收到千亿盈数百亿负债,陷入加多宝官司,失去了市场发展的黄金期。他还因为经济问题离家出走十多年。
事实上,陈宏道是有才华的。如果没有他,王老吉恐怕不可能从广东街头的一家凉茶店走向全国。王老吉品牌不会突然成为国内第一饮料品牌。但他毕竟并不像传闻中的那样“佛系”,他还是在名利场上迷失了自己。
无论是后期低价抢占属于广药集团的商标权,还是因为财务问题甚至跑路,都将是一个永远的错误。围绕陈宏道创业历程的争议似乎从未平息。你觉得陈宏道怎么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点赞、转发。您的鼓励将是我创作更好内容的动力。
-结尾-
闪闪发光的金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0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