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庚子年,网上有很多“伪科学”。
2020年虽然才刚刚过半,但我们已经见证了许多“历史性时刻”。从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到非洲蝗虫入侵;从新冠疫情防控到抗击南方洪涝……一波又一波。 7月12日,唐山发生5.1级地震,后被确定为1976年唐山地震的余震。这起40多年后的“迟到”事件的余波也挑战着普通人的常识。
于是,一些声称“庚子年多灾多难”的帖子再次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这种新闻很相似。大多数人认为每一个庚子年都会带来很多灾难,比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甚至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每年庚子年,太阳,地球、木星、土星和银河系合并成一条线,扰乱了地球的引力场和磁场,导致太阳风和等离子流更加强烈地攻击地球,影响空气和水在地球上流动,导致地球上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一切天灾人祸都是罪魁祸首吗?典型的伪科学
作为天文从业者,很自然地将天灾甚至人祸归咎于天文因素,让在宇宙中非常“渺小”的地球来承担责任。这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列举事实来支持谬论的案例。
越是神秘,就越需要仔细分析。因为这些神秘的词语往往陈述一些事实,然后将这些不相干的事实包装在耸人听闻的谬论中,从而增加了谬论的混乱性。但实际情况是,确实有些自然灾害在某些年份比较多见,但各有各的成因,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庚子年发生的一些灾难是人祸,比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等。将人祸归咎于自然原因,显然是不合理的。虽然有些是自然灾害,但与天文关系不大。
在天文学中,每年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天象,新闻里喜欢形容为几十年一遇。就像前几天出现的金环日食一样,各种报道普遍认为极为罕见,下一次要到2030年才能看到。事实上,日食每年都会发生,但由于地点的原因,每次日食仅在某些区域可见。只要你愿意“跨界追逐太阳”,每年都可以看到“十年一遇”的日食。
有些天象被认为是吉祥的,如五颗星从东方出现、行星排成一排等;有些天象被认为是灾难。比如彗星、水星逆行等,这几天夜空中都可以观测到彗星。古代中国人认为彗星是扫帚星,是不祥的征兆。但如此受现代年轻人欢迎的流星雨不正是彗星碎片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闪光”吗?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当人们感觉工作、生活不顺利的时候,可能是水星逆行造成的(俗称水星逆行)。但在地球上,除了水星逆行之外,其他行星也会逆行。原因很简单。八颗行星就像运动员在同一个操场上不同的跑道上奔跑,围绕操场逆时针运行。这些运动员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有时不同跑道上的运动员并排跑,排成一排。这不是正常现象吗?
地球在第三跑道上。当地球与其他“运动员”的距离越来越大时,就会感觉别人在后退。这完全是选择地球作为参照系造成的视觉误差。事实上,这些行星根本不会逆行。
此外,每 26 个月,天空中就会发生一次火星冲日。今年10月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天象。届时,太阳、地球和火星将在天空中排成一条直线,地球上的人们将有最好的机会从地面观测火星。冲火星前的两三个月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有利时机。 7月下旬,中国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总之,有些年份自然灾害较多是正常的,天空中出现各种天象也是客观事实,但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把两个不相关的事实放在一起而产生谬论,是典型的伪科学逻辑。
区分事实、观点和联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技能
大多数自然灾害与天文现象无关。其实并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伪科学”还能让人害怕呢?就连一些知识丰富、素养丰富的人也常常神秘感叹:“庚子年确实不太平。”
我更愿意把“庚子年多灾多难”看成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因为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同一现象显然有不同的解释。不信的话,问问北欧、南非、阿根廷的人们,他们在庚子年是不是也经历了很多灾难?我想他们肯定不会同意。
当今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从海量信息中剥茧、去伪存真、分析、加工、总结,是一个人的基本科学素养。
判断一个理论或观点是否科学,首先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然后我们必须将事实分为几类,哪些是人造现象,哪些是自然现象;最后,我们要分析相关事实是否能够支持这一观点。
在舆论领域,经常出现这样的认知谬误:所有的陈述都是事实,但这些事实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造成伪因果关系;恰恰是这种虚假的因果关系,最让人迷惑,甚至成为一些“10万+”爆文的杜撰套路。
这个世界上有乐观的人,也有悲观的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正是人类继承的优秀基因。当我们的祖先还在吃头发、喝血的时候,他们非常虚弱,只能靠警惕各种自然现象才能生存。如今,虽然我们拥有了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但在我们的基因深处,一些阴谋论、神罚论仍然时常滋事。有时,我们内心的恐惧会阻止我们做坏事;但也有很多时候错误的归因阻碍了灾害防治的正确道路。
缩小范围,从太空观察我们现在面临的灾难。它们是直径12000公里的大球上一层薄薄的皮肤上的微小波动。这也说明,人类还是太弱小,弱如蝼蚁;地球还是太小,小如尘埃。作为人类,我们的生存之道就是诚实地面对问题,保护地球,尊重自然,尽力应对自然灾害,尽量减少人为灾害。
□郑永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孟然、校对李立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