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陈李济创始故事:明朝万历年间陈李二人同心济世,共创389年历史

    1600年底,南海县商人陈体全收货银两后返回广州。轮船抵达广州后,他匆匆下船。货物和白银留在船上,被同船乘客李胜佐捡起。李胜佐也是南海县(西樵区李村)人。他精通医术,在广州开了一家中药材店。李胜佐没有看到好处,忘记了自己的忠诚。他在码头等了一整天,终于将银玉物归原主。陈觉得李高义有爱心,性格诚实,想报答他,但被他婉言谢绝,于是他真诚地提出将一半的遗产钱投资到李高义经营的中药材店。李谦一再推辞,最终还是无法屈服,只好答应了。于是两人写了一份红字的合伙文件,上面写着:“各方出资,利益共享,齐心济世,长发如斯。”他将自己的店名命名为“陈李吉”,寓意陈李二人是伙伴,携手济世。从此,“陈李记”的店名就挂在了广州城南的双开门下。

    陈李济创业故事_陈李济创业故事_陈李济创业故事

    陈李合资后,李先生致力于收集古方和验方,精选上乘药材原料,精心研究炮制技术。最后,他用精湛的工艺制作出了多种独特的古方药材。清朝初年,“陈李记”产品已享誉全国。为了扩大影响力,他们每年利用学生到北京参加考试的机会,将大量产品运到北京进行展览和销售。蜡丸,这种独特的药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神奇的疗效逐渐为它赢得了声誉。考试结束后,学生们回到各地,根据自己对京都的了解,传播“陈立吉”的蜡丸,并视之为珍宝,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从此,“陈李济”蜡丸名声远扬,成为“光药”的代名词。

    陈李济创业故事_陈李济创业故事_陈李济创业故事

    有一次,同治皇帝偶尔患感冒,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太医们请教,建议尝试“陈李济”生产的“追风苏和丸”,果然有效。皇帝大喜,赐号“兴和堂”。同时,他批准将厂内储存的“老陈皮”作为原料作为贡品,长年进贡朝廷。因此,清朝同治年间,该厂又称为“陈李济兴和堂制药厂”。

    “兴和堂”这个名称是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商标法》时使用的。工厂将这个三字组合画成盾形商标并注册,至今仍在使用。直到“文化大革命”(1967年)期间才被迫停止使用。陈李济制药厂更名为广州第二中药厂,统一使用“广中”牌商标。整顿混乱后,1979年恢复了陈李济厂名和“兴和堂”商标。

    陈李济创业故事_陈李济创业故事_陈李济创业故事

    陈李济药厂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始建于明末,兴起于清末民初,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创业初期,药厂只雇了几个工人,前店后厂,手工生产,是典型的小作坊业态。后来,由于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再加上他良好的管理能力,产品除了去北京展览销售外,还远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据史料记载,当时“陈李济”生产的“追风苏和丸”一丸在云南怒江、西双版纳地区可以卖到一银元。当时,国内中成药产业已形成北京、广东、江浙三大基地。北京以同仁堂为代表,江浙以杭州胡庆余堂为代表,广东率先推广“陈李济”。 1820年代,随着华人出国谋生,“陈李记”的产品传入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广州十三行开设批发办事处,作为产品出口和国外医药原料进口的口岸贸易机构。 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不幸的是,老店被炮火摧毁,所以药店暂时迁至佛山豆豉巷(今升平路)。英法联军战争结束后,工厂恢复广州,佛山成为分厂。后来,有人散布陈李济制药厂在福山创办的谣言。这是一个误会。直到1954年,公私合营之前,佛山分行才宣布关闭。

    1922年,“陈李济”在香港皇后大道中206号开设香港分店,1935年在上海四川北路开设上海分店。后来,由于抗战爆发,经营不便,上海分行的工作人员被重新分配,在新加坡大街开设了另一家分行。 1942年香港沦陷后,香港分行迁往澳门新马路开设澳门分行。由于生意不景气,很快就关门了。 1948年,他计划在马来西亚设立分厂,但因人事分歧而中途放弃。 1948年冬,赴台湾设立分公司(地址台北市博爱路)。尽管他推出了十几种产品,总计五万到六万盒,但由于假币贬值,他无法维持。 1935年以前,每年除夕夜,工厂都会派人带货到潮安县开设临时批发点。营业额非常大,声誉也非常高。所有这些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构成了一个跨省区、跨国的经济网络。民国初年,已进入产销的“黄金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4012.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