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这个体育大年,马拉松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回顾岁末,马拉松产业在过去的一年里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商业化的车轮高速运转。与此同时,马拉松运动自诞生以来所蕴含的文化教育意义也开始成为行业的又一重要助推剂。
中国马拉松井喷背后是行业的日益完善
2018年是体育大年。在观赏赛事层面,冬季举办的冬奥会和夏季举办的世界杯是两大热门焦点赛事。不过,在参与赛事层面,全年马拉松仍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热门话题。
然而2018年,成为全民关注焦点的马拉松运动颇为风起云涌,争议频出。
事实上,作为一项有着120多年历史的运动,马拉松在中国真正的爆发是近五年的时间。五年来,中国马拉松运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第一阶段。我们已经举办了数千场马拉松赛事。接下来,“从有的到卓越”是打造差异化、实现精细化运营的关键。
确实,对于跑者来说,马拉松是一项挑战极限、体验路跑乐趣的运动;但对于社会来说,马拉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背后有庞大且日益完善的产业链。
如今,成熟的马拉松赛事运营涉及赛事组织、营销、跑者服务、品牌传播、转播技术、互联网渠道等六大产业环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规模达到数千家。亿元,成为中国体育产业不折不扣的活跃因素。
事实上,国家也为马拉松指明了路径——2018年1月12日,体育总局等11部委联合发布了《马拉松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文件指出,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800人以上的赛事)达到1900个,各类路跑赛事参与人数突破1000万人,马拉松体育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近2000场赛事、数千万人规模、千亿规模,勾勒出中国马拉松产业的美好未来。
数千个事件太多了吗?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数据
中国举办的第一个真正的马拉松赛事是1981年的北京马拉松,当时参赛人数不足百人。 2018年全国田径工作会议数据显示,截至11月2日,我国2018年共举办800人以上公路赛和300人以上越野赛1072场,参赛人数530万人次。
有人说我们马拉松赛事太多了,应该减少马拉松的数量,不然跑者就不够了。真实情况如何?我们不妨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
自1897年起,美国第一届马拉松比赛在波士顿举行,使波士顿马拉松成为一项历史悠久的热门赛事。在随后的发展中,美国的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如今普及率位居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共举办了48,594场马拉松赛事,这显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波士顿马拉松
另一组数据则更有趣。研究报告显示,比赛完赛人数与GDP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但与人均GDP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根据拟合结果,人均GDP每增加1000美元,全程马拉松完赛人数将增加1万人。当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时,美国马拉松完赛人数将出现第二波增长。
以全程马拉松为例,过去几年美国全程马拉松完赛人数稳定在48万至55万之间。两者相比,2016年我国全程马拉松完赛人数为26.89万人,考虑到中美两国的人口基数(中国13.9亿,美国3.2亿),我们的增长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而现在的马拉松赛事还很遥远。尚未达到饱和水平。
中国马拉松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更重要的是,相比校园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巨大差距,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健身是我们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优秀领域。可能是体育产业与美国差距比较小的一个方面。
GDP和马拉松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是经济和体育的单方面效应。马拉松还可以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商店业、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等都会从中受益。一场优秀的马拉松赛事可以带动数亿元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城市营销,可以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管理能力的提升,并带动城市的旅游业。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社会活动部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秘书长水涛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表示:“我们不怕太多的马拉松赛事虽然在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声音不和谐的地方,但缺陷并不隐藏。
在水涛看来,中国马拉松已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政策多方位支持,跑者裂变式增长,规模和质变值得期待。正是因为有国家关注的压力,我们才能不断提升工作组织能力,提高马拉松赛事的满意度,激励更多专注的跑者参与到这项赛事中,为专业的奥运赛事提供人才。
文化齐头并进,马拉松也是全民公益事业。
对于体育产业来说,42.195公里马拉松是一项活跃的赛事,是用户消费的源泉,蕴藏着体育产业的繁荣;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实践、一种承诺;对于这座城市和国家来说,这也是一次充满马拉松文化的慈善之旅。
马拉松作为一项极具瞩目意义的竞技运动,参赛人数众多、受众面广。这也是一堂高质量的教育课。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拉松也离不开体育慈善事业。同时,马拉松产业也需要公益性的规范和引导。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倡导繁荣、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正义、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谊,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体质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马拉松产业链已蔚然成风,形成了全方位的产业链。产业链相关企业。工业体系。
马拉松本身的出现,也源于爱国者用生命向国家传递信息。想想看,马拉松起源于公元前雅典人和波斯人之间的一场战斗。最终,雅典人取得了抵抗入侵的胜利。为了让家乡的人民尽快得知胜利的好消息,统帅米莱迪斯派出了一个名叫菲迪皮迪斯的人。士兵回去报告说,他跑了整整42.193公里,这也成为了马拉松的距离基准。马拉松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项关乎信仰、关乎国家的运动。
在国外,马拉松也具有浓厚的文化符号。比如前面提到的波士顿马拉松赛,就是在“爱国者日”举行,纪念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许多世界知名的马拉松赛事本身就具有慈善性质或以环保为主题。 ,或纪念退伍军人,或安排老弱病残先行……各种安排和布局,将国家与信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马拉松的文化优势。
近两年,《战狼》、《红海行动》等商业题材电影相继创下票房纪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人心中的爱国情怀,也是我们的人民赢得世界友谊。
确实,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的第一选择,每一位马拉松跑者表达的爱国情感都应该得到尊重。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方也是本着助力中国马拉松发展的愿望,保持对体育公益的敬畏,发展这个产业;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依靠专业的赛事运营能力服务跑者,从而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商业上合法合规,在公益上值得尊重。
看似商业与公益不能统一,但在马拉松运动这个文化丰富的领域,却能说明商业与公益的辩证统一。商业促进公益,公益反哺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活动运营商的崛起。运营商用专业服务提升马拉松服务,为中国全民健身健康的未来做出贡献。
在争议声中,中国马拉松产业却蓬勃发展。我们以商业为助推器,助推赛事快速发展,以公益为核心,规范赛事内在文化。当商业与公益有机结合,这就是中国马拉松产业的美好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