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终于远涉重洋,问祖寻根。
清明节是海外华人关注过去的重要时刻。他们扫墓,祭奠祖先,缅怀早期的华人移民。
每到清明节,海外的老华人常常带着晚辈祭祖,擦墓碑、上香蜡烛、插花,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祖先的创业故事。死者与生者,悲喜交集。此时此刻,新一代华裔感知清明传统,完成对家庭文化的理解。
如果说扫墓是祭奠死者,那么寻根就是安慰生者。清明节期间,海外华人经常参加祭祀中华民族祖先的活动。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与祖国人民血肉相连的热情,在活动中得到释放。今年,纪念轩辕黄帝的清明大典如期而至。海内外华侨华人将线上线下联手,共同参与这一“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传统盛会。
纪念移民先辈也是海外华人清明节活动之一。美国加州圣何塞华工公墓近日迎来了一批前来吊唁的华侨华人。该公墓埋葬着近300名华工。一百年前,他们为美国西部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却因《排华法案》和圣何塞唐人街大火而葬身异乡。法国阿拉斯市近日也举办活动,纪念华工在一战中做出的贡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华侨华人在悉尼华侨纪念碑前举行敬献花圈仪式……通过这些活动,侨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祈求和平。
“花式”牺牲,保留差异
随着海外华人融入所在国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的祭扫习俗与海外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求同存异、各有所异的祭扫方式。
在马来西亚,华人公墓被称为“义山”,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拜山”。按照当地习俗,扫墓之前,必须先祭拜土地神——大伯公。海外华人回家乡,入乡随俗。祭拜完土伯公等土地神后,再去墓地祭奠亲人,或者在棺材塔下的祭台上祭奠亲人。此外,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广东吉隆坡义山,近年来推出“绿色清明、文明扫墓”理念,倡导减少祭拜物品,呼吁民众清洁坟墓本身的遗迹。当地华人社区纷纷行动起来支持此次活动。
一些旅日华侨选择在家祭拜。有些人会购买微型墓地模型,将已故亲人的照片镶嵌在其中,并用模型进行祭祀。还有的人会把祖先的照片放在家里,并献上鲜花和香。为了纪念。
此外,一些外国公园和寺庙还为华人社区推出祭祀服务,方便当地华侨以多种方式纪念祖先。
《云》抒怀思念,情意犹绵绵
COVID-19疫情中断了许多海外华人返乡祭祖的活动,“云祭扫”、“当代祭扫”等表达哀思的方式应运而生。
侨乡青田有33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为满足人民群众祭祀需求,擎天将从2020年开始推出“云祭祀”服务,让人们可以在线祭祀英雄、祭祖。
越来越多的地区开通了网上悼念扫描平台,让海外华人通过网络触手可及,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其实,只要心里保留着对亲人的眷恋,无论是上坟祭奠、代祭、远祭,都是最好的纪念。
疫情之下,寻祖寻根活动也开通了线上渠道。 “中华云祭祖”网络平台将公众祭奠活动拓展到云端。无法亲自参观黄帝陵的同胞,可以通过网络云祭拜轩辕黄帝。
“死者早已不在,但活着的人还活着。”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无论采用何种纪念方式,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延续都没有改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