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后,主教练范马尔维克愤怒地说:10公里外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个球是角球,除了裁判;他改变了冠军的归属。其实客观来说,本场比赛,开赛后不久,荷兰人德容的飞踢就已经躲过了红牌。
所以,任何一支球队,吃过裁判的亏,也占过便宜。但在世界杯历史上,只有一位裁判点燃了两队球员之间的怒火,甚至引起了国际足联的愤怒,甚至升级为外交事件——那就是2006年的俄罗斯裁判伊万诺夫。
在伊万诺夫的表演中,裁判的头衔早已被遗忘。他纯粹享受的是抽牌的过程,捕捉患得患失的感觉。他能否公平执法,让比赛顺利进行,一直是个问题。没关系了。
传奇人物执掌,这支荷兰队太年轻了
2004年欧洲杯结束后,阿德沃卡特被下课。在圣克鲁伊夫的大力推荐下,传奇球星范巴斯滕执掌郁金香队。令外界质疑的是,退役后的巴斯滕长期远离足球。直到2002年他才开始接受教练课程,来到国家队之前,他只担任阿贾克斯青年队主教练和成年队助理教练。
范巴斯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荷兰队改回433全攻全守阵型。同时,大规模使用新球员,范德法特、罗本、斯内德、范佩西、海廷加等人被委以重任。
在前往德国世界杯之前,范巴斯滕拒绝了斯塔姆、克鲁伊维特、哈塞尔巴因克、麦凯、西多夫、戴维斯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将。与此同时,7名曾效力于阿尔克马尔的球员被招入23人名单。相反,在曼联失去位置的范尼却得到了重用。
荷兰队世界杯抽签不佳,被分在死亡组(C组),与阿根廷、科特迪瓦、塞尔维亚和黑山同组。随着小组赛难度的加大,范巴斯滕在全攻全守的打法上也出现了动摇。首场对阵塞黑队的比赛中,小飞侠罗本的一锤定音帮助球队取得开门红。
第二场比赛,他们迎战迪迪埃·德罗巴领衔的非洲象科特迪瓦队。第22分钟,范佩西打进精彩任意球。 4分钟后,罗本助攻范尼破门。最终,球队2-1获胜。由于塞黑和科特迪瓦连续输球,荷兰和阿根廷提前出线。
上一场对阵阿根廷的比赛是一场小组赛头名争夺战。由于第二场比赛阿根廷6-0击败塞黑,荷兰队的净胜球远小于对手。如果他们想获得榜首,就必须获胜。尽管赛前范巴斯滕为球队攻入致胜一球,但场上的荷兰球员却表现得很悠闲,并不着急。当然,阿根廷人不需要激起对方真刀真枪的战斗欲望。 。
最终,比赛以0-0结束,这意味着小组第二名的荷兰将在下一轮淘汰赛中迎战2004年欧洲杯亚军葡萄牙(D组第一)。
赛后心情不好的范巴斯滕在新闻发布会上直接点名批评了范尼斯特鲁伊,认为他的表现不好,会被库伊特换下。此外,范佩西和罗本此前在场上发生争执,郁金香更衣室气氛紧张。
遭遇战,范巴斯滕强调拼搏,斯科拉里:杀了他们
范巴斯滕对自己小组赛末段的懈怠感到愤怒。在备战对阵葡萄牙的比赛时,荷兰主帅就严厉地向球员们强调,一定要丢掉大叔作风。你没有资格在球场上行走。你必须有与对手战斗并取得胜利的决心。胜利。
范巴斯滕的紧张不无道理。自1991年以来,荷兰从未在重大比赛中击败过葡萄牙。 2004年欧洲杯,葡萄牙刚刚在半决赛中2-1击败荷兰。
那边的葡萄牙队在世界杯冠军主帅斯科拉里的指导下,有着严格的战术纪律。除了21岁爆发力十足的C罗之外,德科、卡瓦略等人已经领跑。另外,这是葡萄牙黄金一代菲戈、保莱塔等人的最后一场比赛,他们非常珍惜。
赛前,斯科拉里认为荷兰人的弱点在于球风薄弱和控球过多。威胁在于罗本的快速介入能力。巴西人赛前制定的核心战术思路是:争夺中场,利用猛烈的压力赢得球权。
首发阵容中,范巴斯滕派出了范博梅尔、布拉鲁兹、马蒂森等一批硬汉,而范尼则被废弃。葡萄牙队的调整也类似。中场方面,将会出现科斯蒂亚尼、马尼切等擅长逼抢的工兵球员。
无独有偶,双方教练都要求自己的球员利用一切手段限制对方的箭头人物C罗和罗本。
为什么选择他:裁判伊万诺夫
在这场强强对话之前,国际足联似乎就预料到比赛会非常激烈,因此经过讨论,他们选出了一位更加严厉、熟悉规则的裁判——俄罗斯人瓦伦丁·伊万诺夫。
伊万诺夫的父亲是前苏联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他获得过一枚奥运会金牌、一次欧洲杯冠军(1960年),并随队两次参加世界杯。他是前苏联体育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伊万诺夫从小就具有出色的运动天赋。他目前的工作是莫斯科一所大学的体育老师。他最喜欢的运动是排球和跆拳道。
1999年6月9日,伊万诺夫首次担任足球裁判,执法卢森堡主场对阵波兰的比赛。 2003年,他在联合会杯裁判中表现出色,随后受到重用。他执法了2004年欧洲杯和2005年U20世界杯。他被欧足联推荐担任世界杯裁判。
在来参加本届世界杯之前,伊万诺夫就已经透露,他将在2006年底前达到退休年龄时退役,因此德国世界杯将是他执法的最后一场比赛。在执法荷兰与葡萄牙的比赛之前,他曾担任德国与厄瓜多尔小组赛的裁判。 90分钟内仅出示两张黄牌,控场能力出色。
荷兰人挑起战争,C罗被踢后哭了
开场后,荷兰人进入状态更快,边路突破令人印象深刻,防守凶猛。第2分钟,面对边路快速带球的C罗,范博梅尔直接从背后铲倒对手,将对手击倒。旁边的伊万诺夫则出示了本场比赛的第一张黄牌。
第7分钟,C罗正要接球时,绰号“食人鱼”的布拉鲁兹直接踢到了C罗的大腿上,导致后者痛苦倒地。
严格按照规则,这个球是可以出示红牌的,但考虑到比赛才刚刚开始,防守球员的动作可能有些慢,主力球员伊万诺夫就被出示了黄牌。
据说这样的处理是在合理范围内的,但俄罗斯人的错误在于,除了黄牌之外,他没有严格警告布拉鲁兹。相比之下,一些有经验的裁判会打电话给当事人或者双方队长,严肃提醒。
第20分钟,中场与范博梅尔争抢的马尼切从背后踢倒对手,被黄牌警告。两分钟后,精神抖擞的马尼切禁区内劲射,葡萄牙取得领先。正是这个进球,让双方都兴奋不已。
排名第一的是科斯蒂尼亚。第31分钟,由于连续几次没有触球,在看到荷兰人科库成功断球后,直接飞身铲球被出示黄牌。
30分钟后,两队失控。第32分钟,C罗被范博梅尔撞倒后再次受伤。他坐在地上,眼中满是绝望,随后被思茅取代。
来到替补席上,看着大腿上的伤疤,C罗痛哭起来。数据显示,从比赛开始到被换下那一刻,C罗被对手直接踢倒或撞倒的次数至少有4次。那时候他还是个孩子……
4红16黄战破纪录:球员只想踢人
C罗的下场成为了比赛的导火索。葡萄牙人彻底被激怒了,求胜心切的荷兰人也不再克制。
第42分钟,库伊特和罗本在禁区内,杂技般的动作被对方踢开。但你敢想一想吗?裁判认为两人犯规在先,判罚球门球。罗本和荷兰教练组愤怒抗议,但无济于事。
范巴斯滕在场边怒吼:伊万诺夫,摸摸你的良心,摸摸你的良心告诉我,罗本差点被踢死。这种球算进攻球员犯规吗?
依然“上位”的科斯蒂亚尼在第38分钟铲倒奥耶尔,躲过黄牌,引发两队冲突。但只要不能死,他就会去死。半场结束前,他又做出了一次不必要的拦网动作。两黄变一红,他被罚下场。斯科拉里从场边冲了出来。巴西的国咒。
半场15分钟的时间并没有让两队冷静下来。斯科拉里用佩蒂特换下前锋保莱塔,防守明显。范巴斯滕强调:胜败就看这45分钟!我们来战斗吧!
一直被外界认为能踢出漂亮足球的荷兰队和葡萄牙队在下半场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就恢复了全力。第50分钟,佩蒂特中场放倒范博梅尔,被黄牌警告,比赛拉开帷幕。
第59分钟,科库从背后铲倒德科,被出示黄牌。两队冲突中,菲戈头顶范博梅尔,范博梅尔倒地。近在咫尺的伊万诺夫只向菲戈出示黄牌。
这无疑向两队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来吧,小宝贝们,让我们一起喧闹,证明谁才是自由搏击赛场上的英雄。
看到菲戈的嚣张气焰,荷兰人很快进行了反击。第62分钟,布拉鲁兹肘击菲戈,被主裁判出示第二张黄牌。两队打成10对10,此时双方球员在场外再次发生冲突,场面极其混乱。
第72分钟,荷兰球员受伤,葡萄牙人停止进攻。但比赛重新开始后,海廷加并没有交出球权,而是带球长驱直入,被德科撞倒。
双方再次发生冲突。斯内德推倒佩蒂特,范德法特替补上场。没有了红牌的负担,他和斯内德积极对抗。最终德科、斯内德、范德法特全部被淘汰。出示黄牌。
最后15分钟,比赛进入高潮。哦不,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了。第76分钟,瓦伦特给范佩西背后黑踢,吃到黄牌!
第78分钟,裁判判给荷兰队任意球后,德科持球浪费时间,主动申请红变,由2黄变1红。
1分钟后,库伊特单刀射门被挡出后,没有收脚直接踢倒了对方门将。
你一年级,我十五年级。很快,葡萄牙队的西芒突入禁区,在范德萨踢不着球的情况下,给了他一记重踢。
第90分钟,范布隆克霍斯特铲倒西芒后,领到第二张黄牌,悄然走下场。
下场后,他在场边与俱乐部队友德科聊天,成为世界杯上的名场面。他们在俱乐部穿着红蓝相间的衣服,但在世界杯上他们却穿着红黄相间的衣服。世事无常,红牌也有黄牌。
经过长达6分钟的补时,这场闹剧结束了,而不是比赛结束了。无论你的记忆力有多好,你都可能无法数出裁判从口袋里掏出卡片的次数。
答案现已揭晓:4红16黄!红牌数量创下世界杯新纪录,黄牌数量追平纪录。
据媒体统计:这款游戏中玩家脱口而出的最流行的情态词是:啊!哦!最常见的词就是:操!
裁判怎么了:赛前喝醉了还是记错了规则?
赛后,伊万诺夫谈到这场比赛时说道:从强度和残酷程度来看,这可能是我执法生涯中遇到过的最糟糕的比赛。不过,我还没有看过比赛视频。我只是根据你所看到的情况做出处罚。
对于这场激烈的比赛,很多人认为红黄之战与裁判无关,而是两队心态不平衡,过于粗暴。但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却不这么认为。伊万诺夫立即被执法部门停职,并被要求提交详细的比赛报告。
事实上,很多资深裁判和专家都持有相同的观点:在球场上,裁判除了打牌之外,还必须控制场上球员的情绪和心态。比赛中,伊万诺夫完全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做出了很多值得红牌的动作。黄牌变了,应该给黄牌的动作直接被无视,这自然让双方球员底气都大了。
就连一向支持裁判工作的国际足联,这次也没有站在裁判一边。主帅布拉特公开表示:伊万诺夫身上穿的黄色球衣就像一张巨大的黄牌,他应该给自己一张黄牌。
要知道,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黑哨声不绝于耳的时候,国际足联一直为裁判发声,称他们的判罚合理、合规。
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各种离奇的说法纷纷传出。有媒体报道称,伊万诺夫平时是个酒鬼,每顿饭不喝半公斤伏特加就不正常了。还有人表示,伊万诺夫因为情绪问题在场上失去了控制。
最无敌八卦权威《太阳报》据悉获得独家消息,称伊万诺夫平日确实喜欢喝几杯酒。世界杯开赛后,他的裁判手册被改了,他熟悉的规则也被改了,完全按照“新”规则执行,所以红黄牌满天飞。
其实稍微有点智慧的人都知道,这实在是无稽之谈,而且绝对是无稽之谈。首先,世界杯之前,裁判员都经过了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再说了,伊万诺夫也不是傻子。为什么他们给他改规则的时候他却记错了?
正如小学老师常说的: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你死你就死吗?另外,别忘了,伊万诺夫是一名老师。
不过,这样的谣言仍然很快传播开来,一些英国小报不断爆料。其中,最受大众接受的理论,除了醉酒、记错规则之外,就是赌球说。据传,伊万诺夫在赛前对本场比赛的红黄牌数量下了重注。
一切都没有证据。
《太阳报》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当人们驳斥其报道的逻辑,认为其无稽之谈时,他们总能揭露一些真相,让人张大嘴巴、惊掉下巴。
奇怪的转折:布拉特道歉
正当各界都追随国际足联的脚步,谴责伊万诺夫的时候,《太阳报》跟进报道称,俄罗斯官员已经向国际足联施压,布拉特等人很快就会道歉。
果然,报告发布后不到两天,布拉特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在国际足联新闻发布会上,他站起来道歉:我只能说我对那场比赛发生的事情感到抱歉。表示遗憾。另外,我还要为我的言论向伊万诺夫郑重道歉。我对之后发生的一切感到遗憾。
在布拉特之前,此事曾在俄罗斯引起轩然大波。第一个站出来反驳国际足联的人是俄罗斯足协主席穆特科:如果伊万诺夫的表现应该被出示黄牌,那么世界杯上的一些裁判就应该被出示红牌!
他还特别强调:俄罗斯足协和众多俄罗斯足球专家始终认为,伊万诺夫的执法是公正、准确的,他给出的每一次警告和处罚都有充分的理由。
(图)多年后穆特科称自己与布拉特关系很好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穆特科,他曾多年担任俄罗斯足协主席,并自2008年起担任俄罗斯体育部长,期间丑闻不断。国际奥委会调查委员会曾认为他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操纵“俄罗斯国家系统大规模使用违禁药物”的幕后主使,因此被终身禁止参加奥林匹克运动。惩罚。
2016年10月,穆特科被任命为俄罗斯政府副总理,负责体育、旅游和青年事务。他还是2018年世界杯组委会主席和俄罗斯足协主席。 2017年12月,穆特科辞去世界杯组委会主席职务。
此外,俄罗斯球迷还在网上发起签名活动,支持伊万诺夫。在“支持公平竞赛”和“支持伊万诺夫”的口号下,超过一万名球迷在以“伊万诺夫”命名的网站上留下名字,支持本国裁判。他们认为国际足联和布拉特的言论伤害了俄罗斯人民的感情。此时,裁判事件几乎上升为外交事件。
更离奇的是,国际足联裁判部门还向伊万诺夫道歉,并重申:他的执法没有问题,属于合理规定之内。同时他强调:本届世界杯创纪录的红黄牌数量与裁判无关,都是因为比赛太激烈了。
俄罗斯足协迅速跟进,穆特科表示:围绕我国裁判的争议现已平息,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更多俄罗斯裁判执法大型国际足球赛事。
至于伊万诺夫的判罚是否完全公平,没问题,视频有,一目了然!
一夜之间,被告变成了原告,舆论的对象变成了“冤屈者”。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裁判不应该是世界杯的主角
荷兰队被淘汰后,该国足协和球迷的普遍看法是,裁判毁了比赛,球队可以接受,所以范巴斯滕得以留下。
这批年轻的荷兰球员分成两路接受训练。到了2010年,光头的罗本、斯内德、海廷加等球队杀入决赛,但遗憾未能夺得冠军。
央视主持人刘建红在解说这场比赛时,在葡萄牙晋级后说道:看完这场比赛,英国人都笑了!确实,葡萄牙此役有一名球员受伤,两名球员停赛,但即便如此,英格兰仍然输给了对手。
这次葡萄牙人吸取了教训,但鲁尼犯了一个大错误。他的红牌直接葬送了三狮军团的优势。那年葡萄牙获得第四名。
世界著名裁判科里纳曾说过:最好的裁判是能够在球场上达到一种无人意识到他存在的状态的裁判。不幸的是,这个概念早已被很多裁判颠覆。作为执法者,他们总是用咆哮、打牌、所谓的严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不是权威和专业,而是怯懦。
在世界杯上,裁判问题一直是热门话题。作为绿茵场上的裁判,他们的每一次判罚都可能改变一支球队和很多人的命运。
如今,VAR的介入让足球场上避免了很多纠纷,但想要保持比赛公平、公正、顺利,裁判员至关重要。
随着卡塔尔世界杯的临近,不要让裁判成为主角和焦点,是每一个真正的足球爱好者的愿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