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话礼仪的重要原则:
1.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
说话通常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注意演讲的内容。其次,说话时还要注意声音的轻重,以便对话者能够听懂。
这样,说话时就必须注意与对话者保持距离。说话时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并不完全取决于对方能否听清楚你的声音。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变得更有礼貌。从礼仪的角度来看,说话距离对方太远,会让对话者误以为你不愿意向他表现出友好和亲密,这显然是不礼貌的。但是,如果和距离比较近的人说话,一不小心就会把口水溅到别人脸上,这是最讨厌的事情。有些人,因为习惯与别人靠近,又知道别人担心被自己的口水溅到,所以有先见之明地用手捂住嘴。这样做无异于“窃窃私语”,既丑陋又不够大方。因此,从礼仪角度来说,一般保持一两个人的距离是最合适的。这样做不仅让对方感受到友好的气氛,同时也保持了一定的“社交距离”。就普通人的主观感受而言,这也是最舒服的。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就是控制“边界”。所谓边界,是指交往中相互距离的确定。主要是由双方的关系状况决定和制约的。它还受到交往内容、交往环境、不同文化、心理特征、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爱德华·T·霍勒伯勒博士在其《自然生理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个境界: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 ⑴亲密距离:距离在15厘米以内或15~46厘米之间,是人际交往的最小距离。适合亲友、情侣、恋人之间的拥抱、亲吻,但不适合出现在社交场合或公共场合。 ⑵个人距离:近距离在0.46~0.76厘米之间,适合握手、交谈等;长距离在0.76-1.2米之间,一般适合公共社交场合。这个距离允许其他人自由进入。这个交流空间进行交流。 ⑶ 社交距离:主要适用于礼貌或社交性质的正式互动。近段在1.2米至2.1米之间,多用于商务谈判、接待来访或与同事交谈等。远段在2.1米至3.6米之间,适合与陌生人的一般互动、领导之间的正式交谈和下属、与高级官员的会议以及更重要的贸易谈判。 ⑷公众距离:近段在3.6米至7.6米之间,远段在7.6米之间。适合报告、演讲等场合。
2. 适当地称呼他人。我们之前学过的问候礼仪可以派上用场,这里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3、及时确认对方。谈话中,当双方观点相似或基本一致时,谈话者应迅速抓住机会,用奉承的话有针对性地肯定这些共同点。认可和肯定的语言通常会在谈话中产生异常积极的效果。当谈话中的一方及时、中肯地肯定对方的观点时,整个谈话气氛就会变得活跃、融洽。两个陌生人在诸多差异中开始产生一种团结感,从而巧妙地拉近了心理距离。当对方同意或肯定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时,对方应通过行动和言语进行反馈和沟通。这种来回的双向沟通促进了双方的融洽关系,为达成协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态度友善,语言得体。说话时要自然、自信。态度要友善,语言要得体。手势不要太多,谈话距离适当,内容一般不涉及不愉快的事情。
5、注意说话的速度、语调和音量。在谈话中表达意见时,尽量流畅、温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改变说话速度,以吸引双方的注意力,增强表达效果。一般性问题应使用正常语气进行解释,音量应保持在让对方听清楚且不引起异议的适中水平。
2、谈话中的禁忌
1、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大笑,或者以自己的方式说话、说话。您应该考虑周围人的谈话和想法。
2、避免无休止地喋喋不休地谈论对方一无所知、不感兴趣的事情。
3、避免谈论疾病、死亡、灾难等不愉快的事情,以免影响心情和气氛。
4、不要问太私人的问题,比如询问女性的年龄、是否已婚等,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5、社交场合不大声争论,不当面批评,不挖苦人。
6、不说粗话,不用粗俗的言语伤害他人。
7、避免在社交场合表现得傲慢、自以为是、傲慢或自吹自擂。
8. 与他人交谈时避免东张西望或注意力不集中。
9、说话时不要手舞足蹈。
10、说话前避免吃洋葱、大蒜等有臭味的食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9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