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吴辰南日
在武汉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男子前三名和女子冠亚军均来自同一支队伍“TAO CAMP”。这个团队的创始人是中国人陶少明。他曾是国家队跑步教练,如今被誉为“中国马拉松第一经纪人”。赛后,陶少明接受了记者采访。
与团队成员一起环游世界
陶少明从2012年开始从事马拉松经纪人工作,他表示,目前他在肯尼亚创办了3个“TAO CAMP”训练营,在埃塞俄比亚有2个,在乌干达有1个,共有200多名队员。陶少明的团队需要照顾这些运动员的吃住、装备、训练、赛事运营、业务发展等诸多方面。 “打破国外代理商垄断,降低平台,提高性价比”,在陶少明看来,中国马拉松代理商的出现,加快了国内赛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随着马拉松运动越来越普及,在各大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已成为一股热潮。不过,陶少明表示,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才刚刚开始。
陶少明表示,他带领的200多名职业马拉松选手会权衡全年的比赛情况,根据不同队员的水平和状态选择不同的项目作为目标。这些比赛往往奖金丰厚,曝光率高,完全不亚于奥运会或世锦赛,而且获奖的机会比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奥运会和每四年举办一次的世锦赛要大得多。两年。对于很多非洲球员来说,这是改变生活环境的好办法。
一天五六次马拉松对于非洲朋友来说几乎不够。
在马拉松比赛中,黑人运动员是标准。经常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跑者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比赛中领先并最终赢得比赛的跑者基本都是黑人。据记者了解,国内各大马拉松赛事,尤其是旨在打造金标赛事的城市马拉松,主办方均邀请黑人参赛。
毫不夸张地说,一天有五六场马拉松。仅2016年3月27日,报名的大型马拉松赛事包括正开国际马拉松、成都双旗马拉松、上海松江半程马拉松、南京山地马拉松。溧水半程马拉松、溧水半程马拉松等5个赛事。
4月17日,还有5场马拉松比赛。近年来,全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呈现爆发式增长。 2015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体育赛事就有134个,比上年增加83个,增幅超过160%。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0年的13项增加到2015年的134项,五年间增加了9倍多。
近年来,全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呈现爆发式增长。 2015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体育赛事就有134个,比上年增加83个,增幅超过160%。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0年的13项增加到2015年的134项,五年间增加了9倍多。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马拉松赛事持续升温,2016年马拉松赛事数量有望突破200场。这么多马拉松赛事都需要专家的支持,难怪“非洲朋友没朋友了”。
顶尖选手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
世间喧嚣皆为利,世间喧嚣皆为利。非洲朋友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各大城市,目的很简单——赚钱。
在大型马拉松比赛中,获胜者的奖金通常为数万元,有时甚至是美元。这对于不愿夺冠的非洲球员来说,极具诱惑力。以去年的北马锦标赛为例。 41岁的肯尼亚老将基普丘巴以2小时10分58秒的成绩夺得冠军,奖金2万美元。如果Kipchumba 能跑到2 小时9 分钟以内,他的奖金将翻倍,达到40,000 美元。
在基普丘巴的家乡,很多人还在为温饱而苦苦挣扎。能够从一款游戏中获得如此高的收入,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像基普丘巴这样的专家不仅可以获得奖金,还可以从主办方那里获得高额邀请费,从赞助商处获得赞助费。
据《体育周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多名来自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马拉松高手。一名优秀的职业跑步运动员年收入可达20万美元,顶级运动员的年收入甚至可达100万美元。上面,全世界不超过五六个人。
事实上,中国也有赚大钱的“职业跑者”。据专业跑步媒体iburning报道,体制外运动员李自成在国内运动员中脱颖而出。 2015年,他参加了45场比赛,其中全程马拉松2次,半程马拉松8至10次,10次10公里,还有登山、爬山。卢等比赛,获得42个冠军。除去机票等费用,李自成去年的收入还有30万元。
陶少明曾表示,按照国际惯例,一般训练营都会从运动员收入中抽取10%至15%的提成。这意味着他们将获得 10,000 美元的奖金,经纪人将分得 1,500 美元。
300亿元财富盛宴
在港股上市的智美体育的核心竞争力是马拉松赛事运营。其最新财报显示,公司2015年赛事营业收入较上年大幅增长36.4%至3.45亿元,毛利润达到1.66亿元。赛事运营收入占集团总收入首次超过50%,成为智慧体育的主要收入来源。
利润高于运营商的城市是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城市。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马拉松比赛参赛人数在10000人以上。以3月份刚刚结束的成都双遗产马拉松为例。马拉松比赛共有3万名参赛者,比赛地点在旅游小镇都江堰。 3万人涌入旅游城市,酒店、餐饮、旅游等行业都能获得巨大收益。更重要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跑者齐聚一座城市,这对于马拉松赛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城市营销机会。
有专业人士表示,2014年马拉松赛事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2015年,马拉松相关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0亿元。 2016年,随着马拉松赛事持续升温,这一数字持续增加。
“赛马热”让体育用品走红
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张女士最初是为了控制体重才开始跑步健身的。她逐渐迷上了赛马,从迷你马拉松到半程马拉松再到全程马拉松。
“好的跑步装备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因此张女士也花钱购买装备。张女士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双专业跑鞋1000元起,通常跑800公里就需要更换。一套跑衣和压缩衣就要1000多元。一双可以检测心率等运动数据的跑鞋,运动手表就要两三千。 “这些只是基本型号,对于发烧友来说高端装备就更贵了。”
耐克和阿迪达斯两大全球运动品牌是许多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赞助商。根据耐克此前公布的财报数据,其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和利润均超过第一季度。不仅国外体育用品巨头,国内厂商也在争夺跑步运动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曾经赞助广州马拉松的特步,已经尝到了跑步经济的好处。仅去年一年,特步就赞助了13场马拉松赛事,并推出了3个系列跑鞋。去年营收同比增长10%至47.78亿元,其中鞋类品类贡献30.43亿元。
运行社交应用程序的突然兴起
马拉松引发的跑步热潮不仅让体育用品走红,也让人们看到了赛事运营的商机。一些互联网创业者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这里。
2014年初,重庆年轻人梁峰和另外三位朋友在广州创建了一款名为“月跑圈”的应用,针对跑步者打造集社交、服务、内容于一体的垂直跑步社区。截至11月末,跑跑圈累计用户数达150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50万,成为国内活跃用户最多的跑步社交应用。近期获得1800万美元B轮融资。
“体育本身就是一个与金钱非常接近的行业。”梁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无论是新手用户还是资深用户,都得花钱、买装备、聘请教练、去外地甚至国外参加马拉松等等。”为此,悦跑圈提出了“跑团经济”的概念。截至目前,已有9000余名跑者入驻“跑跑圈”,其中不乏于嘉、黄健翔、毛大庆等名人领衔的团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