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广东石龙镇体校举重训练揭秘:青少年运动员的日常与奥运梦想

    早上5:50起床跑步,早餐后训练1小时,然后上文化课;午休后,下午2:30至5:30再训练3小时。这就是年轻队员们的日常生活节奏。日复一日,杠铃的重量不断增加,达到了力量的极限。

    刘海辉今年16岁。自2012年入队以来,经过四年不间断的刻苦训练,她终于在举重界闯出了一片天地。她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上获得75公斤级抓举冠军。 “我的目​​标是成为奥运冠军。”刘海辉说。

    60年前,石龙人陈经凯成为中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石龙人曾国强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举重冠军。作为东莞市最小的小镇,举重逐渐成为石龙孩子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该镇也成为中国著名的“举重之乡”。多年来,石龙运动员共19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夺得29个世界冠军。

    不过,石龙镇体校校长、国际一级裁判陈素梅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举重项目近20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目前还看不到底部。 “工资低、人才流失、体制障碍是导致举重赛事衰落的三大因素。”陈素梅说道。

    培育好苗变得更加困难

    刘海辉和其他“00后”队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共同点,那就是入队前,他们对举重一无所知。

    他们去体校的路一模一样:都是在普通小学上文化课。一天课间练习时,体育老师在讲台上说,体校是来选拔小举重运动员的,让他们做几个动作。这是他们第一次。有一次我听说了举重。

    刘海慧12岁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举重,但听说如果被选中,就可以辍学去体校当运动员。学习累了,急于改变自己的状态,便认真地跟着她。采取行动。体校教练从她身边走过,停顿了良久,最后摇摇头离开了。

    选拔完毕后,刘海辉失望地回到教室准备上课。班主任突然过来告诉她,事情有了转机,她被选中了。原来,体校教练误以为她的短发是男孩。如果是男生的话,她的身体素质很一般,但是如果是女生的话,那就是天才了。幸运的是,随后教练提出了更多问题。过了一会儿,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

    举重冠军女2020_中国最年轻女子举重冠军_前女子举重冠军

    石龙镇体校的一名教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经验的教练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水平。例如,手指不宜太细,前臂和腰部应较短,身体关节应较小。够硬,手臂不能向内弯曲等等。“这些评价标准都是根据力线的长度和身体的耐力来判断的。”教练说。看到合格后,让孩子做几个30米深蹲跳、短距离加速跑等动作,来判断是否值得训练。

    教练表示,举重不像羽毛球、足球、篮球那样具有娱乐性,而是完全是艰苦的运动,而且发展周期长达10年。每天重复几个动作是极其枯燥的,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从1998年开始,石龙镇体校在东莞市招收的学生就很少,教练们就“北上”到安徽、四川、江西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方找人。年轻运动员基本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校为他们提供吃住,为他们办理户口,还让他们继续完成基础九年义务教育。

    即便如此,近十几年来,很少有家长主动送孩子去举重。大家都知道,这太难了。陈素梅等教练多次向家长解释,进入体校后,如果觉得不适合自己,可以随时离开,而且举重不会让人变矮,反而会增强体质。在“有力、健康”等多重因素以及孩子们自身练习意愿的影响下,少数家长点头同意让孩子先去体校尝试一下。

    就这样,以前对举重一无所知的孩子们来到了石龙镇体校,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们才知道“石龙”二字在举重界的意义。

    1956年,石龙选手陈敬凯以133公斤的重量打破了世界雏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连续九次打破最轻量级和初级轻量级世界纪录。 1965年,他的队友叶浩波三度打破雏量级抓举世界纪录。同年,陈镜开的弟弟陈曼琳以118公斤的重量打破雏量级世界纪录,并于1966年连续两次打破世界纪录。近十年来,石龙的“三杰”不断打破世界纪录总共16次。

    在那个时代,举重运动员不仅是运动员,还是金牌热门和民族英雄。毛泽东六次会见陈经开。举重英雄常常在街上被认出来,立即被人们包围,人们争先恐后地一睹他们的英雄风采。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石龙镇练习举重,这个小镇的家长们看到了快速改变孩子命运的可能。

    届时,只要能进入石龙镇体校,就能得到“三精英”等前辈的指导,有很大机会进入省队和国家队。奥运会冠军并非遥不可及。人们正在为送孩子去石龙镇体校而苦苦挣扎。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孩子,曾经辞掉工作到体校附近当保安。民众对举重的热情高涨,东莞市其他学校也开始开设举重课程。

    此后,石龙镇涌现出曾国强、陈伟强、赖润明等多名世界冠军。长期以来,中国奥运举重队50%的运动员来自石龙镇。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以陈敬凯为代表的举重英雄在决定练习举重之前就已经想清楚了自己的目标。 “他们决定练习举重并不是出于新鲜劲,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陈素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很清楚,练习举重可以解决城市户口问题,然后就可以离开农村出人头地。机会。而且他是体制内的人,衣食无忧。虽然训练很辛苦,但考虑到以上种种好处,即使他拿不出成绩,举重仍然是改变他当时出身的一个好办法。

    举重冠军女2020_中国最年轻女子举重冠军_前女子举重冠军

    如今的“00后”,团队成员已不再如此。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来尝试的,几乎没有人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修炼到底。

    这是“00后”团队成员与前辈的根本区别。前辈入队前想得仔细,入队后想得少;而初级球员入队前想的少,入队后想的多。这意味着体校领导和教练员不仅要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还要解决他们随时遇到的心理问题。如此一来,培育出好苗子就变得更加困难。

    儿童承受的精神压力比前几代人更大

    王鹏在入队之前是班上的“麻烦制造者”。他精力充沛,但讨厌学习。他12岁时,体校来招人。他对举重非常好奇。他极高的身体素质引起了教练的注意。这是他举重生涯的开始。三年过去了,现在王鹏感觉自己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 “举重可以使人快速成熟。”王鹏说道。

    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难以言喻的含义。

    刚入队时,年轻队员们训练热情很高。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举重就像重新开始。王鹏训练非常刻苦,希望得到教练和队友的认可。这种“渴望被认可”的情感是团队成员共有的。从一开始的基本动作,到实际举起杠铃,再到重量的不断增加,王鹏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教练和陈素梅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前景。

    慢慢地,事情发生了变化。由于缺乏心理准备,队友们陆续离开。同一批加入团队的50人,一年后只剩下6人。王鹏也很困惑。一个13岁的孩子思考的问题很简单:别人都走了,我为什么要留下来?

    教练及时为他解答了这个困惑。教练告诉王鹏,他的资历和成绩都比其他队员高。只要他坚持下去,未来一定会有所成就。而且,他能吃苦、有毅力,这些都是举重运动员必备的品质。举重本身就是一个淘沙的过程,而他就是剩下的金子。教练的话更加坚定了王鹏的决心。他坚信自己与别人不同,甚至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再次全身心投入训练。

    一年后,又发生了一些事情。这次离开的是王鹏的教练。

    这件事对王鹏的打击比上次更大。既然教练走了,你还能练什么?但临走前,教练谆谆告诫他要坚持下去。他已经练习了2年了,成绩也不错。他明年就可以参加比赛,很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如果现在放弃的话,那就太可惜了。王鹏也想看看他能做些什么,所以他又留下来了。

    但此时,他开始积极思考举重是否是一项可以谋生的职业。这个问题太复杂了,连成年人也未必能想清楚。但这件事却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每次遇到挫折他都会想起这件事。越想越发现,以我的资质,就算我再努力,也未必能在举重界闯出名堂。每年省队只有25名男子和25名女子。全省有举重训练基地18个。我可以进去吗?如果我进不去怎么办?你进来后可以跟着我吗?以后能进国家队吗?王鹏继续刻苦训练,但一旦产生疑虑,他就无法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面前的杠铃上。

    2016年初,王鹏再次受到打击,这是最强烈的打击。在新一批加入球队的年轻球员中,有一位来自富裕家庭。父母送女儿去练习举重,就是出于上述“兴趣班”的想法。小女孩很善良。她经常邀请队友出去吃饭,甚至还把自己的 iPhone 6 借给他们玩。她没想到这样的举动会给队友带来兴奋。

    王鹏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不好,练习举重的队友也都是出身贫寒。他不觉得有什么不同。然而,在这个小女孩面前,他却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贫富差距。对于一个15岁的男孩来说,这比举重还要残酷。那天晚上,他不禁想:即使我买不起iPhone 6s,为什么我就不能使用智能手机呢?比现在的黑白屏要好。

    不出意外,这个富家小姑娘很快就不再练习了,但王鹏却再也无法用积极的理由说服自己继续举重了。他开始不断地问自己,不举重还能做什么?在举重队里,我可以得到认可,找到自信,但在外面,如果我学习不好,家里又穷,我就会被人瞧不起。最终,王鹏决定不再想那么多。他每天都练习。就算只是逃避,他也不能再想那么多了。

    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上,王鹏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陈素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王鹏能够调整心态,他的成绩肯定会更好。然而,面对现实,体校却很难解决队员的心理问题。 “竞技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改变,但心理一旦出现问题,是无法通过外力改变的。”陈素梅说道。

    心理问题是困扰每个团队成员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

    为了让年轻队员集中训练,石龙镇体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队员随意外出。但总有一些队员晚上偷偷翻墙跑出去玩。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被抓到,就会直接被开除。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对于一个人来说,练习举重并不容易。我们怎么能太严厉呢?前述石龙镇体校不愿透露姓名的教练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现在体校的训练条件比过去好很多。再加上能够留下来训练的孩子们都非常努力,所以单从训练方面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但现在举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流行,孩子们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比前几代人更大。

    年轻队员们的精神压力不仅来自内部,还有来自周围不懂举重的“外人”,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刘文艳,15岁,练习举重已有三年。虽然她的表现不断提高,但她发现自己与最好的朋友互动变得越来越困难。刚入队时,每当和闺蜜聚会时,她都会主动谈论自己的“运动员”身份和“冠军梦”。她最好的朋友会用钦佩的目光看着她,因为她与众不同。 ,也可能是未来的“奥运冠军”。

    刘文彦心里很得意,但渐渐地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好朋友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明星和爱情。他们对刘文彦不认识“EXO”感到不可思议。当她们知道刘文彦不仅没有自己喜欢的男生,甚至连这样的想法都没有的时候,闺蜜们开始觉得举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举重冠军女2020_前女子举重冠军_中国最年轻女子举重冠军

    这不仅仅是八卦。当闺蜜们讨论买哪本辅导书、模拟考试成绩排名、报考哪所学校时,刘文艳也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同龄人的生活之间有一堵墙。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墙变得越来越厚。除非你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停止举重。

    “我小时候身体不好,父母一开始同意让我练习举重,就是为了看看我能不能增强体质,没想到我真的会成为一名运动员。”刘文彦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

    但经过三年的练习,刘文彦发现自己不愿意放弃举重。不仅是因为体校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知道,如果回去上文化课,她可能连中考都考不了。如果她继续练习举重,她就能以自己的成绩进入省队。希望未来不会那么不确定。但她的父母坚决不让她再练习了。他们时不时地给她打电话,让她想想未来。他们经常用退役举重运动员的悲惨故事来劝说她尽快“停下来”。 “在他们眼里,即使考不上高中,上职高、技校也比练举重好。”刘文艳说。

    是继续修炼,还是回去好好学习,还是去技校学一门“有用”的手艺?年仅15岁的刘文彦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他的心里一直反复权衡。

    竞技体育,尤其是非大众体育,是一项“成熟”的体育运动。当今时代,同龄的孩子只需学习、考试,但在培养上却要面临更多的艰辛和挑战。纠结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对于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思考这些问题不仅困难而且残酷。

    到最后,连奥运梦都不再是一件好事了。如今,只要上网就很容易找到有关举重的新闻和评论。团队成员特别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他们看到消息称,一些举重冠军退役后变得一贫如洗,饱受旧伤,甚至英年早逝。对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疑惑不由自主地产生:夺冠了又如何?

    学校无法阻止他们对这些事情的担忧,陈素梅也很清楚,“举重的地位如果不改变,这将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僵局。”

    辉煌无法复制

    石龙的举重难度是中国举重事业的缩影。

    近6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举重项目的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衰退。 20世纪80年代,石龙镇利用改革开放的地理便利,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大量的人来到这里练习举重,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到了20世纪90年代,沿海城市发达,举重项目遍布全国。龙真居开始衰落; 21世纪初,全国举重行业开始衰落,经济发达地区很难招收愿意练习举重的孩子; 2010年以后,即使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也很少愿意练习举重。下滑趋势已成定局。

    陈素梅心里清楚,无论她采取什么措施,举重运动都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了。在陈经开时代,大多数中国人看不到电视,能听广播的人也不多。然而,当陈经开用“六亿人民的力量”打破世界纪录时,举国欢腾。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也有强人,而不是“东亚病夫”。这是那个时代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精神印记。

    陈素梅说,石龙镇体校每年用于培养运动员的费用超过100万元,教练员及相关人员的工资需要数十万元。不过,学校是市镇共建,资金主要由石龙镇出资。对于一个城镇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此外,省队选拔机制不合理。 2002年以后,机制改革将选拔年龄限制为18岁,这意味着如果球员年满18岁,无论多么优秀,都无法进入省队,其职业体育生涯也将受到影响。将会结束。

    但实力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你在18岁之前练得好,进省队后可能就练不好了。很多大好前途就这样被挡在了省队之外。

    几乎所有女队员都经历过被父母逼走的经历。原因是无可辩驳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苗条、温柔、可人,但举重却适得其反。它可以锻炼女性的肌肉,使她们更加男性化。一位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还很痛苦,为什么不能练习跳水、体操、冰芭蕾呢?这些运动至少是美丽的。”

    陈素梅内心深处无法反驳父母的看法。举重本身就是在不断突破人体的力量极限。想要提高竞技成绩,就不能兼顾美貌。看着训练场上一些留着短发、身材健壮的女队员,陈素梅和教练有时会感到愧疚。不过,陈素梅却表示,只要她不修炼一段时间,就可以慢慢恢复到普通人的身体。

    男队员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男子举重运动员普遍身材不高。陈经开本人身高不足1.6米。家长们普遍认为举重会让孩子变矮,这对男性来说是致命的伤害。事实上,举重并不会影响男性的身高发育。造成这种社会认知的原因是,我国在选拔运动员时,会专门选拔身材矮小但资历高的人。这样的选手更有可能在雏量级和蝇量级比赛中获胜。轻量级比赛也是中国举重队竞技最激烈的领域。但“举重不能长高”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成为选拔人才的最大障碍。

    更深入地说,选拔和培养中国举重人才的目标是赢得更多冠军。教练员的培养会侧重于轻量级等优势项目,而忽视其他级别,这使得我国举重项目的发展趋于功利化。 2012年伦敦奥运会,重量级比赛除了周露露打破女子挺举世界纪录外,再无成绩。陈素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她看到伊朗大力士侯赛因·拉扎尔扎德以挺举263公斤打破世界纪录,成为“世界最强男子”时,她非常兴奋。她希望中国也能培养出能够突破人类极限的强者,而不仅仅是奥运冠军。

    举重事业前面还有很多困难,但陈素梅仍然不愿意放弃这个事业。她时不时就会来体校旁边的举重博物馆看看。正在建设中的全国首座举重博物馆,陈列着无数的横幅、奖杯和证书,讲述着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石龙镇最美好的时光。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石龙镇体校都会坚持下去。”陈素梅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8390.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