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后,面对铺天盖地的关于COVID-19的消息,一些大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对各种疫情的报道感到无力和麻木,觉得疫情期间发生了太多不幸的事件。但我只是一名大学生。我只能感叹别人的不幸,却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最好不要看与疫情有关的新闻;同时,我也会为自己的冷漠而感到内疚,认为自己不应该帮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我的同胞们真是太冷漠了。这种冷漠是太多次的共情和同情后的心理疲劳,而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原因是,一方面,男女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女性的生理耐力低于男性;另一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情感更加丰富、更加热情,而且她们的情绪敏感而多变。 ,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更弱。各种与疫情相关的新闻信息通过自媒体、社交网络爆发式传播。尤其是社交网络上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绪化言论,会对接收新闻的一方产生较大的影响。心理负担。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影响,并与信息中的主角产生恋爱关系。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影响女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造成负面情绪的积累,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在家在线学习带来的倦怠和焦虑
受疫情影响,春季学期开学时间推迟。国内高校纷纷采取线上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停课不停学”,在家继续课程学习。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安排一周的课程安排,老师根据课程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和作业。许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体验网络教学。此外,受假期作息不规律、未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等因素影响,他们对线上教学产生了很多不适,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情绪状态。小D是大二学生,已经上网课一周了。他承认自己被网课“逼疯”,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每个老师的要求不同,需要使用QQ、微信、学都通等很多软件。由于软件能力有限,上课时经常遇到卡顿、死机等现象,影响上课状态。老师担心学生在家学习的效果。章节测试和课后作业比在学校要多。他觉得自己每天不是在上网课就是在抓紧时间做作业,感觉很累。大学生小E对于网课还有一个担忧。她的自控能力很差。在家上网课时,她常常忍不住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一边在电脑上上网课,一边用手机与别人交谈。在平板电脑上聊天或观看电视剧。她说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随着学校网课的进行,情况并没有好转,她反而感到越来越不安。
同样面对线上教学,研究生的情绪状态比本科生更加稳定。我国本科教育历来以课堂教学为主,研究生教育则以自主研究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另外,研究生普遍比本科生年龄大,大多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并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面对延迟开学、在家上课的特殊情况,研究生可以更快地调整心态,直面问题,通过与导师的在线交流,在家继续研究,从而做到“不停课学习”、“不停课科研”。
4、就业、升学压力造成的焦虑和失落
尽管研究生四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不需要面对网课的压力,但他们也会因为就业和升学的压力而感到焦虑。为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部要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大学生不得返校、高校不得开学。不少地方政府和高校也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2月19日,上海市教委等六部门发布通知,要求上海市学校及相关实习单位暂停正在进行的实习实践,待疫情结束后学校不得继续实习。安排任何新的实习安排。这意味着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无法通过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按照往年的情况,春招应该在这个时候开始,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好时机。但由于疫情形势严峻,不少企业未能及时复工,或复工后仍未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企业招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受此影响,寻找实习或求职的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不安、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应届毕业生小F看到同学和网友都认为今年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非常困难,潜意识里感觉找工作越来越难了。当她想到自己的成绩只是一般,而且大部分投递的简历都没有得到回应时,她感到非常失望,担心自己毕业后会失业。
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申请院校回复迟缓、托福、雅思考试取消等。大四学生小G尚未取得满意的雅思成绩。 2月份国内雅思考试全部取消。他于三月份申请了雅思考试。他突然得知三月份的考试也被取消了。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承受。考试时,他失去了复习的动力,变得非常烦躁。同样,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也可能因疫情影响而推迟。考研的学生也充满矛盾。一方面,他们希望复试推迟,以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和备考。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家里的审稿效率低下。我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我能尽快回到学校复习。这些大学生正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虽然他们在家,但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不确定,感到焦虑。
三、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自我保健现状及自我保健与情绪的关系
一、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自我护理现状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自我关怀主要包括:自我仁慈、普遍人性和正念。自善是指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以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普遍人性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认识到个人经历是人类共同经历的一部分;正念是指以清晰、清晰的态度对待自己,从平衡的角度理解当下时刻,既不视而不见,也不夸大自己所经历的痛苦。自我保健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概念上有很大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善待自己使个人能够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可以被视为自我照顾的情感组成部分;普遍人性可以通过个人与社会的比较来拓展个人视野,可以被视为自我保健的认知组成部分;而正念可以将自我仁慈和一般人性调节在适当的范围内,是自我慈悲的调节控制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自我慈悲总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女大学生的自我慈悲得分低于男大学生,这一特点表现在自我慈悲三个主要成分的平均得分上。这种差异表明,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面对痛苦和失败时更容易感到孤立,难以摆脱困境。疫情导致全国大部分高校春季学期延期。不少高校采取线上教学等线上教学方式督促学生在家学习。在线学习对大学生的自制力和自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许多大学生暂时无法适应从在家度假到在家上学的过渡。女大学生往往对自己要求更严格,给自己设定更高的学业目标,造成无形的负担和压力。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女大学生更容易反复思考并沉迷其中。此外,传统的社会观念要求男性要坚强、独立,这也使得男大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失败,并将其视为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事情。
此外,调查还显示,研究生的整体自我保健水平高于本科生。学术研究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往往充满困难和挑战。在以往的学习和研究生活中,研究生更加注重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大多采取导师负责制。当研究生遇到学术问题时,除了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外,还会向导师或学长寻求帮助。因此,研究生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情况。环境,从失败和挫折中快速成长,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困难,适应环境。例如,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小G表示,刚开始在线教学时,学习效率不高,每天只能被动地完成课程学习。但她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主动与导师沟通,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完成课程表上的课程后,她阅读、整理文献,并在空闲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和锻炼,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保持身体健康。身心健康,更好地投入学习。本科生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大学校园后,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学习状态。此时,受疫情影响,他们突然需要通过网络教学、居家学习等方式继续学习,这对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提出了更多质疑。要求高。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往往无法正确认识自己遇到的挫折情境,无法客观分析和解决问题,很容易陷入失败和困难之中。他们的自理能力低于研究生。
2.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自我保健与情绪的关系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困扰。他们的情绪更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充满变化,常常表现出过度的表达。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慈悲与积极情绪显着正相关,与消极情绪显着负相关。这说明自我保健可以帮助个体增加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自我慈悲水平高的人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缺点和失败。他们选择关心和同情自己,而不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因此,自我保健不仅可以帮助个体缓冲负面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保护情绪健康[3]。疫情期间,自我保健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面对未知的事物时,产生担心、焦虑等情绪是正常的。他们不会被焦虑情绪所困扰。相反,他们积极投入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报名。成为社区疫情信息统计志愿者,为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子女提供学业辅导和帮助等,通过为社会做贡献,消除负面情绪的阴霾。此外,在遇到负面生活事件时,自我慈悲程度高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心理求助态度,积极寻找摆脱情绪阴影的方法[4]。因此,自我保健不失为一种情绪调节的有效手段。通过自我保健,个体可以以友善、理解的态度接受自己感受到的痛苦、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从而摆脱困难和负面情绪。性情绪困扰的影响。
四、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情绪调节的行动策略
COVID-19疫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打破了大学生原来放假在家休息、开学后返回学习的模式。大学生不仅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积极配合社区和当地政府采取的严格的居家防控措施,还要通过直播、慕课等方式努力适应在家学习课程,面对学业困难。新课程、新知识带来的压力。部分学生还面临出国、找工作、考研等短期内无法顺利进行的事件。他们会感到紧张、充满焦虑。面对疫情期间产生的负面情绪,大学生需要主动采取行动化解心理矛盾和障碍。
1.认识自我保健并完善信念体系
自我同情并不意味着自私或以自我为中心,也不意味着个人将自己的个人需求放在第一位。相反,自我慈悲意味着承认痛苦、失败和不足是整个人类经历的一部分,并且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都值得同情和关怀。大学生应该把自我保健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不是回避因沮丧情况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而是以善意、理解和普遍人性来对待负面情绪。
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尝试用积极的话语来解释周围的事物,改善你的信念体系。疫情期间,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负面言论——“我没有办法”、“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此类表达式是静态的。除了令人沮丧之外,它们还会给演讲者带来麻烦。行动。大脑会跟随思想来控制身体和心灵,并尝试用语言来改变思想,这样你就能有更积极健康的情绪,比如“我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我有一个新的办法”。挑战”来代替。对于那些会给你带来麻烦的说话方式,请尝试在说话时使用积极的词语。如果你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更容易有积极的情绪,变得更开朗,做事也更有效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8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