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天的三月,武汉的早樱已经绽放。我特别记得二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接到一个来自武汉的女孩的热线电话。她问:“那你说我们能看到樱花吗?”从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来看,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各省市新增确诊病例连续多日为零,湖北除武汉外各市州新增确诊病例已为零,武汉首家方舱医院关闭的消息传出来吧,我好像在黑暗中看到过那个。道光。 3月4日,中央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指出,“武汉疫情防控进入决战决胜新阶段”,胜利在望洞察力。
没有人能免受这种流行病的影响,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健康都受到影响。人们的心态从一开始的震惊、否认事态的严重性、抢购物资,到聚集力量支持抗击疫情。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的精力和思维都被疫情牢牢吸引住了。但随着疫情逐渐明朗、压力状态过去,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内心,“心碎”慢慢出现,感到沮丧、压抑,甚至无法面对疫情带来的损失。
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更多关注。有研究指出,重大灾害发生后,患精神疾病的人数会逐渐增加。大约20%的受影响人群会在一年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有焦虑和抑郁的人数也会增加。这时,“心理保健”就不可或缺。一方面可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帮助人们将精力重新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也能“助力”推动社会秩序重建和经济复苏。
一、疫情后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疫情期间,每个人所处的地点和事件不同,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高危人群:有重要亲属去世的(包括非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的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一线医护人员。重点人群:隔离人员、基层救援人员。一般人群:一般民众。
(一)高危人群常见心理问题
截至目前,疫情已夺去3000多人的生命,影响了无数家庭。当发生亲人去世等生活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丧亲反应,表现出悲伤、抑郁、焦虑和失眠等反应。一般来说,失去亲人的人会经历四个阶段:震惊和麻木、责备和自责、抑郁。最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接受亲人的去世并康复。如果应对不当,可能会出现酒精成瘾、安眠药依赖等行为,而抑郁症持续存在时,可能会出现继发性抑郁症,甚至PTSD。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在疫情结束后可能会出现抑郁症。当压力水平降低、注意力从疫情转移到自己身上时,紧张感和参与度降低,在尚未恢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抑郁症。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前经历过居家隔离,并感染了照顾者或亲属,导致他们感到强烈的负罪感,无法原谅自己;或者幸存者因为自己在疫情期间没有感染疾病或遭受疾病而自责。我对自己的死以及自己为什么能活下来感到内疚和自责,并想象如果我做点什么,我就可以保护别人免受伤害。
一线医护人员可能会遭受替代性创伤。长期在高风险、高压力下工作的一线医护人员,目睹了许多惨烈、紧急的场景,也因无法救治更多的病人而感到无助,间接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当高危人群长期受到各种负面情绪困扰时,疫情后可能会出现PTSD,表现为创伤性重体验症状,即重演事发时的负面情绪,比如做噩梦;回避和麻木症状,即社交回避;警觉性增加的症状,即过度敏感。甚至可能发生自残和自杀。疫情过后,抑郁症持续存在,很难重建正常生活。或者疫情期间有亲人去世、重大财产损失(如破产)、长期隔离的绝望感、或因封城而长期隔离等。无家可归、无法回家的患者(如湖北外地人和外地湖北居民)以及因无法就医而遭受身体痛苦(如肿瘤、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能会发生自伤、自杀行为。
耻辱:虽然疫情即将结束或已经结束,但你却因为你的“湖北地区”身份证号码或者因为你在医院感染病房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歧视或阻碍。你会因为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或外出而受到批评。到处乱逛就被感染了。
(二)重点人群与普通人群常见心理问题
强迫行为:具体表现为强迫洗手、过度清洁等。由于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接触、气溶胶传播,因此疫情期间特别注重洗手、消毒、通风。疫情结束后,这些过度清洁行为可能仍会因压力而持续或加剧。
紧张、焦虑:这部分情绪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疫情的紧张和焦虑,担心疫情死灰复燃,担心仍有疑似患者、感染者因潜伏期长等原因没有得到及时救助;另一个是对疫情的担忧。对未来工作、学习的焦虑和压力。长时间宅在家里,注意力仍然集中在疫情上,无法很好地转移到工作和学习上。原有的节奏受到影响,假期期间积累了过多的工作或学习。内容未及时处理,可能会增加工作时间,以补偿疫情造成的损失。
成瘾行为:为了缓解不良情绪、促进睡眠、打发在家隔离的时间,存在滥用药物的风险。烟酒成瘾逐渐加深,安眠镇静剂用量增加,手机游戏频频发出时间警告,无不提醒成年人。成瘾行为的发生。
社交退缩:长时间“在家”,无法适应外界节奏,或因害怕感染而无法外出和重返工作岗位,避免与他人交往。
身体症状:上述情绪反应可能会以身体症状来表现,尤其是中老年人,如胸闷、食欲不佳、失眠、恶心、呕吐、头晕等。
精神疾病复发:疫情期间因购买药品不便导致停药或减量,或因疫情因素导致精神疾病复发。
2. 针对不同人群的应对策略建议
社会层面,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地建立了“健康码”(如上海的“随神码”)等小程序。可以通过小程序推送心理健康量表,定期监测和了解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针对不同的分数、不同的心理问题给出健康提示,及时进行心理调整。此外,媒体报道注重客观性和科学性,保护当事人隐私,拒绝二次创伤。
不同群体面临的危机会不同,预防技术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一)高危人群
首先,我们要告别“悲伤”。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很多生命在死后直接从医院送往殡仪馆。亲人不能跟随并告别。应举行一次小型聚会或政府层面的告别仪式,以表达离别和思念。出来悼念逝者,为家人祈祷。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当你无法处理这些悲伤的情绪时,“保险箱技巧”也许能有所帮助。想象一下,有一个坚固的容器来放置这些负面刺激(例如印在纸上的图片、密封在瓶子里的气味、刻在CD上的声音)并容纳它们。拿到一把只有你能打开的锁,然后把整个盒子放在一个只有你想象中才能触及的空间(比如想象中的海底)。它是属于你的,在你有力量之前它不会离开你。触摸它并再次接受它。如有需要,请及时寻求精神科和心理治疗支持。
(二)重点群体
被隔离人员被关在陌生的环境中14天。他们只能焦急地等待症状爆发或核酸检测结果,体验着与亲友分离、不确定的“考验感”。疫情过后,这类人更需要安全感。重建感觉。安全岛练习是躺在床上想象你有一个安全岛。上面的东西都是绝对能让你安全、轻松、快乐的物品或者玩偶(没有真人)。想象一下自己置身其中,以获得安全感。你还可以通过帮助别人来让自己更有安全感、更有力量,比如照顾孩子、在疫情后期自愿提供帮助等。
(3)一般人群
即使普通人没有被感染,疫情已经过去,但他们仍然会心有余悸和焦虑。也许他们可以找人交谈或做一些愉快的事情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请列出急救事件清单,列出您信任的亲友,以及可以让您放松的活动;或者在网上搜索现成的“快乐事件清单”,查看你的快乐事件,当你感到不安、悲伤时,将它们列出来,当你悲伤或有压力时,给清单上的人打电话或做那些令人愉快的活动来获得帮助。
不同的危机群体有不同的应对策略。除了上述方法外,你还可以制定每日活动计划(提前一天列出第二天的活动,为控制感打分)来重新找回你的控制感。 ,回归日常生活。学习各种放松练习,或者通过哭泣、说话、运动、音乐等方式发泄情绪。正念冥想技术也是专家推荐的方法之一。在线搜索正念音频既方便又快捷。最后,还可以通过拨打各地心理热线、寻求心理咨询、精神科咨询等方式,寻求社会心理援助资源,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
日前,一张最美日落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刘凯医生护送一名87岁的老人走出病房进行CT检查。他特地停下来和老人一起欣赏久违的日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太阳在长江边升起的时候,请记住樱花树下的约定,一起纪念逝去的生命,坚定而有力地走向明天。
赵敏
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博士生导师。
作者:张雷、邱建银、赵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