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从太空返回两个月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唐洪波、唐胜杰、蒋新林在中国航天员研究训练中心正式与媒体和公众见面。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神舟十七号机组人员在中国空间站停留了187天,创下了中国航天员机组在轨停留时间的新纪录,被称为“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的机组人员”。唐洪波司令员说,在太空工作了半年,他远离了祖国,想念家乡的亲人。下班后,船员们总是躺在舷窗上,在这颗蓝色星球上寻找家园。 “我家乡的位置不太好找,因为空间站飞得太快,有时都没有经过我家乡上空。即使经过了,天气也不好。一旦看到家乡,我就很高兴,只是就像见到我的亲戚一样。”
谈及在太空停留187天所带来的挑战,蒋新林表示,面对长期封闭的太空生活,他偶尔会感到烦躁、难受,尤其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但有着丰富飞行经验的机长总是积极为他们营造活泼轻松的生活氛围。当他发现大家情绪不高时,他就给大家打气。
运动也是三名船员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 “高强度工作后,比什么都容易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吃得好,睡得香。”蒋新林说。
神舟十七号任务使唐洪波成为返回“天宫号”的第一人,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在轨停留的新纪录。作为第一批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宇航员中的一员,他经历了“中国人第一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
此次任务期间,唐洪波带领宇航员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修复被空间碎片损坏的太阳翼。经过两次舱外维护,太阳翼发电性能正常。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护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回忆起出舱活动时的场景,唐洪波幽默地将其比作“日夜守候”,“白天检查等待,晚上出来干活”。唐洪波表示,太阳翼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电流,影响航天员的作业安全。宇航员只能在阴影区域进行维护作业,在阳光照射区域进行检查和拍照。
蒋新林还提到了自己第一次走出机舱的经历。在准备下车任务时,两位队友毫无保留地传授了下车的经验,一步步指导他;地面工作人员配合他们进行了多次在轨演练。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做得清楚。经过扎实的训练,出舱那天我感觉很平静。”
唐胜杰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的最年轻的宇航员。他不到34岁就实现了第一次太空之旅,凭借“敦煌飞天”的神话传说成为甘肃省第一位宇航员。
在轨期间,唐胜杰和队友们挑战“太空菜农”的角色。 “特殊任务要求我们宇航员成为多面手。”会上,唐胜杰向大家分享了太空种植蔬菜的技巧。 “生菜种子很小,用镊子很容易飞出来。我们用特殊材料包裹生菜种子,不仅让小种子变大,更容易夹起,而且不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发芽。 ”。
据悉,“太空菜园”内种植了生菜、圣女果等多种蔬菜品种。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这些蔬菜长得漂亮极了。 “新鲜采摘的蔬菜很好吃,尤其是带肉的生菜,沾着酱汁超级好吃,樱桃番茄又酸又甜。”唐胜杰表示,这些生机勃勃的蔬菜不仅为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增添色彩和乐趣,也为未来提供了机会。深空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太空中有趣的事情经常发生在失重的环境中。过年期间,唐胜杰和蒋欣琳在晚饭前拍摄了一段互相“飞”饺子的视频。 “心林小心翼翼地用叉子把一个饺子飞到我面前,本来我是想一口吃下去的,但是在微重力环境下,饺子一碰到嘴唇就会弹开。我吃了好几次,但是最后没吃到,还不如用手抓起来放进嘴里。”唐胜杰说,有人开玩笑说,到了嘴里的鸭子就飞走了,但在太空中,到了嘴里的饺子确实很容易就飞走了。
据介绍,神舟十七号乘组人员返回后,完成了隔离恢复、休养恢复阶段的各项任务,已全面进入恢复观察阶段。在完成恢复期的各项任务并进行恢复健康评估和总结后,三名宇航员将过渡到正常训练。 (超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3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