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中国网络文学创新转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与茶滘往事的独特魅力

    当你第一次打开《茶桥往事》时,你会觉得它与一般阅读网络文章的感觉有很大不同。作者李木江的文风清脆、干练、简洁,仿佛沾染了作品中主角们昂扬的气息。她可以用一个词表达清楚的意思,但绝不会用两个词。她写的故事是那么真实:喋喋不休的粤剧、广州湿热的天气、码头上做生意的船只、小旅馆的室内陈设,都沾染着早期的时代感。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让读者仿佛步入了20世纪80年代。在浓郁的粤语文化中。

    “我想写第一批在粤北山区创业的‘淘金者’的故事。”李木江告诉澎湃新闻。她出生于80年代后期,实际上并没有经历那一代人的创业,但她的父亲和姐姐都参与了当年的“入海”浪潮。李木江是听着他们的创业经历长大的,从小就被他们迷住了。他的心早已倾注在第一代粤商的昂扬故事里。

    李木江出生在粤北小镇北石镇,这里靠近贵州,山高水远,交通困难。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穷的。但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种植、采摘茶叶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茶农开始成群结队地前往广州。他们大多落户广州芳村地区,并逐渐形成几大茶叶店,并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茶叶批发市场和集散地。

    《茶桥往事》正是描述了这段往事。主角姜浩在剧组担任采茶工。他有无数的“狡猾想法”,但资源匮乏的山村让他为自己的出路而担忧。各地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村里茶叶采摘的需求减少。再加上粤北常年降雨过多,一场巨大的泥石流灾害让村里所有人都失去了住所。江浩和村里的青壮年都变得孤独起来。勇前往省会芳村,以茶交为生,踏上了宏伟的“创业之旅”。

    这一创造,打造了占全国成品茶交易量40%、年交易额1400亿的芳村茶城,养活了整个极度贫瘠、生存艰难的粤北山区,创造了茶商摊位1500多个。茶王国创造了无数“亿元户”,推动和深化了国家茶文化的发展,建立了茶产业的经济产业链。

    “粤商勤奋、低调、勇敢,他们的精神值得探索,但现在不为人所知。”李木江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听过很多关于粤商的故事。毕业后,他在阳江最大的工具厂工作。 ,也接触到了各个粤商。在这个圈子待久了,她越来越觉得自己有责任用语言讲述粤商的故事。

    李木江之前也在网上写过爱情故事,读得很好,但她仍然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直到2020年,她在起点中文网写下了第一篇现实题材文章《南海一家人》。这是一部以广东商人的工作经历为背景,讲述她从事刀具行业的故事的小说。这本书赢得了多项重要奖项,这让她深受鼓舞。 《南海一家人》完成后,她很快开始创作《茶桥往事》。写作的乐趣和坚持也让她明白,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那就是写一些现实题材、粤商故事的网络文章。

    目前,李木江正在酝酿一些不同类型的创业题材。 “我会一直走这条路,因为我觉得广东创作者对当代粤商的关注还不够。这一点从影视剧中也可以看出,浙商有《鸡毛飞上天》等代表作品。 《天堂》和《温州一家人》,但我在关于粤商的作品中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代表作品,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创作出一部真正属于粤商、代表广东人的作品。尚的作品更好。”

    当网络作家写现实主题时,他们是以牺牲流量为代价的。但李木江并不沉迷于此。她觉得可惜的是,她从小受到的粤商影响并不被大众所理解。她写网络小说的最大动机是让更多人了解粤商的故事和精神。众所周知。

    2022年4月8日广东清远茶叶采摘视觉中国数据图

    故事的原型来自于我的姐姐和父亲

    澎湃新闻:你是怎么想到写一部像《特桥往事》这样以粤北小村庄茶农创业为背景的现实故事的?

    李木江:我是广东肇庆广宁县人。广宁地处粤北山区深处,拥有众多山地茶田,不少人以采茶、制茶为生。表姐泡茶,我从小就经常去看她玩。在我表弟住的江屯镇,很多人到广东芳村摆茶做生意。渐渐地,芳村形成了茶叶批发市场。我是听着他们的创业故事长大的,我觉得他们的创业经历很精彩。

    简短广东创业故事大全_广东创业项目大全_广东创业故事简短

    现在芳村茶叶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但没有人书写过这些开拓者的故事。很多人一想到粤商,就只能想到李嘉诚,但他其实是一位香港商人。粤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很多故事,但他们非常低调,默默无闻。我对粤商这个题材很感兴趣,也希望粤商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知道,所以我就萌生了写这样一部小说的想法。

    粤北山区土地贫瘠。 20世纪80年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困难。吃饱穿暖不容易。是第一批去芳村淘金的企业家,他们聚集在一起取暖,开拓了茶叶市场,改变了广宁的地位。我觉得写他们的故事很有意义,他们勇敢、勤奋的创业精神值得挖掘。

    澎湃新闻:小北村的真实原型是什么?

    李木江:广宁县江屯镇。书中的人物大多集中在江屯镇。还有一些人的原型来自于我们家所在的北石镇,就在江屯镇的隔壁。现实中,芳村茶城的创业者大部分集中在这两个镇。我们这里靠近贵州,山高,茶山多,自古就产茶。因此,这些早期创业者选择的行业也是茶叶。

    他们先到广州芳村摆茶摊做起生意。当时,芳村已是一个大型花卉批发市场。后来,第一批创业的广宁人很快就开始超越山茶进行创新,制作了茉莉花茶等一批花茶,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

    澎湃新闻:这和芳村是花卉市场有关吗?鲜花是否为创新提供了原材料?

    李木江:是的。在小说《茶桥往事》中,我希望芳村的花市和茶叶市场能有一定的联动。这种联系贯穿整部小说。

    芳村茶角街产业众多,其中最突出的是茶叶和花卉。我写了芳村花市,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这也是我的小说区别于其他茶题材小说的一个特点。这些广宁的企业家将打造一个庞大的茶花基地,并进行一系列的研发。他们后续的很多创业方向都与花卉产业有关。比如开发花茶、茶精、茶系列美容护肤品等。

    这些故事也是基于真实的原型。尽管角色并非100%相同,但他们的一些经历和故事也参考了真实发生的事情。事实上,我所说的原型是我表弟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公司。他们的茶叶种类繁多,他们的袋装茶非常成功,他们的茶厂也很大。我之前看过他们老板的采访,也听过很多表弟对这个人的描述。从那时起,我就想让他成为我故事的主角。他也是芳村茶城所有老板的缩影。他们那一代人都是白手起家,一起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澎湃新闻:这就是你根据这个原型写的主角姜浩吗?小说开始时,他还不到20岁,从未去过广州。村民被中间商欺骗,拿不到采茶费。江浩凭借着自己的孤独和勇气,带着几位村民来到广州大海捞针。 。他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走出去”粤商的缩影吗?你希望写出怎样的姜浩?

    李木江:这群人确实是出海的粤商的缩影,也是我写的所有茶老板的缩影。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商人。 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创业,从事长途运输。我们家里有一本相册,里面有我父亲和他的几个兄弟在改革开放初期周游各地的照片。他们在深圳蛇口等多个改革开放“桥头堡”拍照留念。我浏览了那些照片。那时他们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我对他们的感觉非常好。他们这一代人谁都不认识,就一起坐公交车去从未去过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我觉得他们的生活真是太精彩了。

    父亲也给我讲了他的创业故事。他的经历其实是广东企业创业的一个缩影。我希望在书中写下我对这一代创业粤商的欣赏和敬佩。他们低调务实,有远见,有一定的家国情怀。

    我希望我小说里的江浩就是这样的主角。因为人们认为商人都是逐利的,但我想写的不仅仅是这样的商人。很多粤商都有家国情怀。比如《茶桥往事》里,他们创业,建了一个很大的茶叶基地。不仅是为了商业利益,更是为了产业共享。有些商人可能不会与竞争对手分享他们的资源和对行业的见解,但在我写的人物中,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非常开放。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大家可以共同努力,让这个行业更加繁荣。 ,更健康。这就是我最想展现的人物关系。小说中,不仅是主角,他身边的人以及行业内的其他商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这种属性。

    广东创业故事简短_广东创业项目大全_简短广东创业故事大全

    澎湃新闻:你最喜欢小说中的人物是谁?

    李木江: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李钰,村支书的女儿,江浩未来的妻子。我写的小说通常以别人认为的男性题材为主,男性角色较多,但我最喜欢男性题材中的女性。李钰前期的存在感并不是特别强,但是后期却特别的强大。她有着坚强独立的性格,也有小山村女子的温柔、优雅、勤劳。最难能可贵的是,像江浩这样的人,在创业的过程中,有很多坎坷,但李钰并不畏惧生活的困难,一直陪伴在江浩身边,帮助她。她一定有一颗非常坚定、坚强的心。这一点在李钰出现的时候就得到了体现。当时,为了反抗父母指派的婚姻,她鼓起勇气离家出走,去了广州。

    我为什么喜欢这个角色?因为她是我母亲那一代女性的缩影。李钰也有一定的原型,她是我的姑姑。她并不反对父母的婚姻,但她靠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脚踏实地地赚钱、规划自己的人生,从一个农村妇女,变成了在广州拥有两套房产的成功商人。 。她是我心中一个伟大的女人。她在有限的环境中奋斗、奋斗,为自己和家人谋取最大利益。

    我想写的李渔,也是她这样的人。她是村支书的女儿,家庭出身也不错,但她认为江浩穷,愿意跟随他,坚持自己所坚持的事情,不愿意接受强加给江浩的命运。她是她父母的。她从事金融工作,在姜浩的创业路上给了他很多帮助。

    这个角色给了我太多的情感,她也融入了我的一部分性格和我母亲的一部分性格。因此,这个角色是我最喜欢的。

    茶叶里有商业故事和人文张力

    澎湃新闻:这本书是改革开放初期写的。我看你是80年代末出生的人,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如何写一个关于现实而不是自己经历的现实故事?

    李木江:在写故事之前,我会做一个提纲,做大量的采访和资料收集。

    首先,我把表姐在茶行业的很多经验结合到了大纲里,这些都是她这些年一点一滴告诉我的。

    第二,我们这里有一个茶商协会,我表弟在里面工作。通过他的介绍,我采访了行业协会的一些企业家,了解了他们的创业经历。

    第三,我从父母和采访的企业家那里了解到了很多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和细节。

    最后我也会去网上搜集这部分资料,因为芳村茶城很有名,网上还是能找到它的发展记录,80年代的图片基本都能找到。我会根据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和故事不断梳理脉络,力求让故事更加真实。

    澎湃新闻:《茶桥往事》讲述了一个茶商的故事,涉及人物众多,时间跨度较长。您还为此采访了很多人并做了背景研究。那么你最想写故事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李木江:我最想写的故事,这一章还没有讲到。这是我接下来要写的高潮。这是20世纪90年代后茶商炒作普洱茶的故事。

    芳村茶城成立初期,主要经营绿茶、红茶、铁观音等,也有普洱茶,但市场价格非常便宜,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普洱茶是芳村的边际产品,价格低,利润薄。甚至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茶商并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但现在,芳村数以万计的商户中,80%以上是专营普洱茶的,几乎所有的茶商都做过或正在做与普洱茶相关的生意。

    这与20世纪90年代普洱茶大量涌入芳村有关。 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普洱茶市场崩溃。港台茶商将目光转向了当时中国大陆尚未受到重视的普洱茶。普洱茶热始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随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国内茶商开始涌入,芳村普洱茶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大量港台普洱茶投资者的出现,让各大茶商看到了普洱茶的金融属性。为了向不同的茶店收取价格,各店下面都出现了大量的“跑街者”。他们在芳村茶叶市场没有固定的定位。他们依附于市场上的一些经销商,整天在市场里奔走,依靠从不同茶店得到的信息加入炒茶的行列。

    我的表弟也是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她还买了一批价值五万元的普洱茶,还专门租了一个仓库,雄心勃勃地想干一番大事。当时5万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当她入市时,市场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最终她损失惨重。我表弟因为借钱泡茶而伤心欲绝。

    当时芳村茶城里有很多人都和她一样。老板们纷纷炒作、倒卖茶叶,茶叶行业陷入极度疯狂。这一时期的芳村茶城就像华尔街一样,每一个茶叶代码都像股票代码一样让人抓狂,一想就是天堂,一想就是地狱。

    茶叶炒家就像赌博。有时他们做对了,他们储存的茶叶价格会突然上涨。一口气卖掉就能赚大钱,立刻过上开宝马的阔绰生活。但有一天,他们收到的信息是:错了,茶叶大幅下跌,根本卖不出去,只能导致破产,债台高筑。在如此巨大落差的环境下,人性的张力才能得到极大的体现。所以我接下来最想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还有一个场景我很想写。来自我看到的一则新闻。讲述的是一位茶老板囤积了大量货物,但仓库被水淹没,造成很大损失。他在镜头前哭得很伤心。 。这条新闻当时让我很感动,我想把它融入到芳村茶城的故事里。

    广东台风多,常有洪涝风险。芳村茶城也被洪水淹没,街边小店的茶叶基本全部被毁。当时,很多人去抢救洪水中的茶叶并晒干,整个茶城都聚集在一起。我想写的是茶商们共同抗洪的故事。大家齐心协力,整理消化损失,找到了合作方式,共同组建了茶商协会。后来,他们以此为依托,建立了山茶基地,逐步形成了山茶油精华和化妆品的产业链。

    这也是我工作的一个创新点。我不仅写茶,还写茶衍生品的产业链。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所以我也想重点介绍一下这部分内容。

    澎湃新闻:《茶桥往事》这本书你打算写多久?什么时候结束?

    李木江:我计划写50万字,今年8月份左右完成。

    澎湃新闻:文章对当时的街景、房间陈设、人物服饰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果在写时间顺序的文章时不了解当时的情况,描述细节可能会显得笨拙。您有没有专门研究过当时的一些历史背景? ?

    李木江:我有写书的习惯。如果我想创建一个主题,我会购买不同作者的类似作品。比如这次买了王旭峰的《茶人三部曲》。或者如果我写一个西餐厨师,更现实一点,我会买一本600多页的食谱。我写时代作品的时候,我会去百度,买相关的书籍和研究,也会采访身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包括我的父母或亲戚,还有企业家。他们都会提到当时的生活细节。

    我写过关于粤剧服装的文章。为了写得准确,我特意查找了粤剧服装特点的资料,甚至还详细研究了歌舞步法。房间陈设也好写,因为有很多我们家80年代的照片,可以看到当时用的是什么类型的水壶、茶壶、脸盆等。

    如果没有仔细研究细节,我宁愿不写。我能写的东西必须经得起审查。这不仅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我自己的工作负责。

    简短广东创业故事大全_广东创业项目大全_广东创业故事简短

    创作出真正代表粤商优秀的作品

    澎湃新闻:您的第一部小说《南海一家人》是一部商业现实题材。当时为什么要创作这个主题?和你自己的经历有关系吗?我看到你写到你过去的工作经历是在工具行业。

    李木江:是的,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阳江一家市值超过10亿元的工具公司担任工具行业的企业文化专员。当我写《南海一家人》时,我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10年。

    我为什么要创建南海世家?因为当时我担任总经理助理和行政总监,经常和老板和其他企业家接触,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阳江有1400多年的制刀历史。如今其出口量非常大,占世界刀具出口量的90%。 “双立人”等知名品牌的代工厂都在这里,刀具企业有1500多家。它是如此之大,但还没有被很好地理解。这就是我想写这本书的原因,让更多人了解潮流刀具品牌并在中国制造。

    澎湃新闻:您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的?在《南海一家人》之前还出版过其他作品吗?

    李木江:我从小就喜欢写作。当我六七岁时,表弟送给我一本关于葫芦的童话书。我爱上了读书,渐渐发现自己对文字非常热衷。在学习期间,我的论文获得了许多奖项。大学里的生活费都是我自己挣的,大部分都是稿费,所以我开始觉得自己有一些写作的天赋。

    2012年参加工作后,我写的论文就少了。但工作后我开始写小说。我在做企业内部杂志,写了几本书后,我以为我整天写别人的故事,为什么我不能把这些故事写成小说呢?我希望我能成为一名作家,写出每个人都能读到的东西。如果你想出书,小说的题材是最合适的。

    2012年,我写了第一本小说,并以不同的笔名在榕树下连载。它被称为“只恋爱,不结婚”。这是一部都市情感小说,入围《榕树下》第六名。原创文学比赛。我在2017年也写过一本言情书,但是从那以后我就没有再接触过这个话题,因为我觉得我的言情文虽然比较流行,但是却不是我心里想写的,一直没能写出来。找到我自己的风格。

    直到2020年,我觉得在工具行业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可以写一本关于这个行业的行业小说了,于是我写了《南海一家人》,发表在起点中文网。当时没有联系编辑,所以写完就直接在后台上传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我写完八万字的时候,编辑来找我,问我要不要签合同。签约不久,这本书就入选了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扶持项目。当时我根本不明白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此后,该书屡获殊荣,包括阅文集团第五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获奖者、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现实主义网络文学精品工程等。图书馆。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让我深受启发。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茶樵往事》的写作也是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澎湃新闻:在写《南海一家人》和《茶桥往事》的过程中,支撑您继续写作的动力是什么?

    李木江:首先,正如我刚才提到的,出版小说是我最初的梦想。但现在我的梦想却变得越来越“贪婪”。我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能够被改编并搬上银幕。

    因为我希望这群粤商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广东是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它非常重视商业,它的文化应该与商业有一定的相关性。我是做文化创作的,很希望用自己的视角,把广东的“粤语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小说里。粤商的低调、务实、聪明值得讲述。

    为了写小说中涉及的各个场景,我研究了整个粤语文化,包括历史背景、人们的行为特征等。

    比如我会在小说中穿插粤剧。当时广播里经常播放粤剧。还有很多剧团下乡演出粤剧。 《茶桥往事》第一章第一章写了一个农民剧团下乡演出的故事。这是我的个人经历。我小时候听过粤剧。

    又比如,广东人的城市生活很悠闲。他们经常穿着短裤和拖鞋外出,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这些都是粤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有粤饮食文化、茶文化,都会在小说中体现出来。

    澎湃新闻:《茶桥往事》之后,您还希望继续写反映粤商文化的小说吗?

    李木江:我的下一部小说可能是生活题材的小说,是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现在我的脑海里正在形成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

    但我会在下一本书中继续写粤商,这本书将以一家上市公司的面包店为背景。这位企业家也很独特。他只有初中文化,徒手在深圳开了两三家面包店。后来,他找到了正确的营销策略,直接摸索出了蛋糕行业全新的营销模式,那就是送蛋糕。以前,蛋糕和鲜花只能由顾客在商店购买。他们掀起了线下蛋糕外卖热潮,并迅速发展壮大。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值得写的话题。

    我还有一些不同类型的创业主题正在酝酿,我会继续沿着这条路努力,因为我觉得广东创作者对当代粤商的关注还不够。这一点从影视剧中也可以看出。浙商有《鸡毛飞上天》、《温州世家》等代表作,但在关于粤商的作品中我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代表作。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创作出更好的真正属于粤商、代表粤商的作品。

    澎湃新闻:网络文学中,奇幻、都市等题材比较受欢迎。创作现实题材的小说有多难?有什么优点?

    李木江:写一个符合现实、符合行业实际的故事,既是优点,也是难点。网络文学中虚构题材占绝大多数,其中不少是奇幻题材。但写现实题材的作品不能凭空想象。你写的故事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更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行业经验,否则你写不出真实感人的故事。

    例如,我的一位同事正在写关于国家啤酒的文章,他讲了一个关于洗啤酒瓶的故事。这个故事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涉及行业中的常识。如果他不知道洗啤酒瓶的过程,他将无法创建它。

    这也是与现实主题作品的困难。如果创作仅依靠想象力,那么写的许多东西就不会受到审查。您必须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或做足够的作业,然后才能很好地撰写现实主题。

    幻想和城市作品的最大优势是大量流量。除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细节非常真实且难以编写的事实外,最大的困难是流量太小。它不能与幻想和城市作品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只能朝着版权方向前进。我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关注。我们真正能做什么?这是关于很好地编写自己的故事,并传达您想要表达的精神核心。现实主题作品的潜力仍然在于销售版权,电影和电视的改编,因此忍受孤独和抛光自己的作品更为重要。

    (有关现实主题的在线文章的一系列评论,由上海出版社和出版局指导,并由上海文学批评特别基金发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4606.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