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有武术、太极拳、气功、摔跤、象棋、围棋等。
武术既可以用于健身,也可以用于防身。在中国,习武的人相当普遍。武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徒手拳和器械攻防,有自己的流派和套路。太极拳是中国拳击的一种。它是集“练身”、“练心”、“练气”于一体的整体动作。要点是以意引导动作,意随动作,动作轻而有力,拳势优美。
气功是中国特有的健身技术。气功通过控制意念、调整呼吸,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治疗疾病、增强生理功能的目的。
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例如蒙古式摔跤和马术、西藏赛牦牛、朝鲜式跳板和秋千、苗族射弩等,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很强的竞技性。
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地方政府承办的全国民族运动会。 1953年11月8日至12日,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天津举行。运动会的宗旨是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和物质文明。
民族体育之花绽放 谱写中华民族团结新篇章
从濒临失落到辉煌,从局限于一个民族到遍布全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少数民族体育迎来了蓬勃发展。春天,民族传统体育日益得到保护和传承。
努力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化石”
有人说,“打开民族体育名册,就像打开一本民族文化百科全书”。确实,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技能和节日习俗的生动再现,蕴藏着原始的精髓。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但过去,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落后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很多传统体育项目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局限于少数民族的某个角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被誉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传统体育得到弘扬。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共出土传统体育项目1000多项,其中700多项来自55个少数民族。例如,藏族的赛牦牛、阿布甲等;苗族射弩;韩国人用跳板;满族人玩珍珠球;侗族争烟花;瑶族玩陀螺;布朗族玩藤球等。
每四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民族运动会”)堪称展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大平台。 1953年全运会首次举办时,只有13个民族的395名运动员,只有5个竞赛项目和3个表演项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最近一届全运会(2007年)参赛运动员人数已增至55个民族的6000余人,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分别达到15个和148个。
文化需要保护、传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数十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各地民族中小学也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湖北民族学院倪东野表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校园,不仅增加了学校体育的趣味性,也培养了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让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有效传承。
“达娃子”(高空走绳)是维吾尔族传统民间体育运动。由于表演“达瓦兹”难度大、风险大,加上缺乏财力,这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曾一度处于濒危境地。 2006年,“达瓦孜”、蒙古族博克、朝鲜式跳板和秋千、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比赛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艺术研究院李继连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改善这些传承人的生存文化空间,充分发挥其传承效能。
今年年初,“达瓦孜”第六代传人阿迪力等20余名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获得国家补贴。 “我赶上了好时光,”阿迪力说,“‘达瓦兹’不仅是维吾尔族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感谢我的祖先留下了这么好的艺术,更感谢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好的发展条件。”
体育交流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1953年11月,天津举办了一项独特的体育盛会,这就是“全国全民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这次运动会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民族形式举办的体育赛事,也是一次体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体育盛会。这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促进民族体育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次运动会后来被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1982年,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此后形成了每四年举办一届的传统。至此,全运会已“走遍”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交流、聚集、和谐”是全运会永恒的主题。在全运会这个平台上,各族运动员在场上比拼技艺,在场下畅谈友谊,增进了相互了解,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2007年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射弩比赛中,稍占优势的重庆队队员主动向上海队队员传授比赛的“技巧”。西藏选手巴桑诺布在获得韩国摔跤冠军后紧随吉林选手。拥抱。全运会上,这样感人的场面还有很多,体现了各民族的兄弟情谊。
在全运会带动下,各民族都以开放的心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不再只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特长”,而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财富。赛龙舟、射弩、赛烟花原本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活动,现在也出现在北方。深受北方满族人民喜爱的珍珠丸子,也在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中扎根。
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民族摔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藏族队获得了朝鲜族、格族(彝族摔跤)冠军,而新疆队则夺走了贝嘎(彝族摔跤)冠军。西藏摔跤金牌。本来就充满民族特色的民族摔跤,从名字上很难判断金牌。多个代表团同时参加各类摔跤比赛,体现了当前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蓬勃发展给竞技体育带来福音
全国五大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少数民族群众喜爱体育运动。高原、亚高原的环境锻造了他们非凡的运动天赋,使他们在力量、耐力项目的发展上独树一帜。优点。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批优秀运动员。
广西体育与壮族“体操王子”李宁的名字息息相关。李宁以其体操生涯中106枚金牌、14个奥运会和世界冠军头衔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体操史上的奇迹。
与李宁一起开启中国体操辉煌时代的马艳红,是惠体体育的骄傲。中国第一个世界体操冠军、中国第一个奥运会体操冠军、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体操动作……中国体操史上的许多第一都是马艳红创造的。
在中国迈向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征程中,少数民族运动员的贡献有目共睹:2000年悉尼奥运会,湘西土家族姑娘杨霞夺得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枚女子举重金牌; 2004年雅典奥运会,侗族姑娘李婷与队友劳力士同时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得女子双人10米台项目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获得51枚金牌,首次位居金牌榜榜首。其中,还有少数民族运动员的贡献——举重冠军。龙清泉(苗族)和拳击冠军张小平(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史上一件值得纪念的事件是,1960年5月25日,西藏登山家贡布与两名汉族队友携手登上珠穆朗玛峰,实现了人类从北坡征服地球之巅的梦想。第一次。从此,雪域高原上诞生了一批批登山英雄,他们在世界最高峰上一次又一次插上了五星级红旗。 “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山峰探险队”成立于1993年,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7年7月完成了全部14座山峰的壮举。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包括10余名藏族队员在内的10余名藏族队员,将奥运圣火送到了海拔100米的地球之巅。 8844.43米首次,在世界登山史和奥运会史上书写了新的传奇。 。
回顾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少数民族地区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家乡成为少数民族体育不断投入和发展的动力,少数民族体育的繁荣也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