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号“大黑牛”,他“身高两米多”
中国篮球新秀是固原宝宝
2021年11月底,备受球迷关注的2021年NBL(全国男篮联赛)总决赛在江苏盐城圆满落下帷幕。陕西信达队主力球员杨文学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2021年NBL联赛常规赛MVP(最有价值球员)。价值球员),他还以场均13个篮板荣获2021年NBL常规赛“篮板王”。这位闪耀在NBL赛场的篮球新秀是土生土长的宁夏固原人。
“大多数人都想改变世界,但很少有人想改变自己。”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来自宁夏固原的篮球新秀杨文学并没有因为贫困的家庭而气馁。相反,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身高优势。他不仅在篮球界名声大噪,还凭借勤奋刻苦的形象,被誉为全国的“宁夏名片”。
掌握的时刻。
小学四年,杨文学只能在体育课上摸篮球。他经常和一群朋友一起玩“毛蛋”(一种用废羊毛制成的球)。
当我十三岁时,我有一个成为篮球冠军的梦想。
杨文学的家在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东源村,这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山区。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三营地区的村民和中小学生就有打篮球的传统。
“这孩子能有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真是一个奇迹,真是一个传奇!”近日,记者开车绕过几个弯,爬上陡坡时,看到了东源村头的村民。市委书记马洪一开口,就用三个“真相”道出了杨文学一家人的艰辛和辛酸。
杨文学的母亲在他四岁时意外去世。父亲杨志虎忍着悲痛,在一个贫困家庭里既当了父亲又当了母亲。他抚养杨文学、四个姐妹和一个兄弟。除了杨文学之外,他的妹妹和我的兄弟们都已经结婚了。
“你看,现在家里条件好多了,不像以前连院墙都没有了。”到杨文嘉那里,我们还是要走上山下坡。到了坡上,马鸿章指着远处的几间房间。瓦芳感慨地说。
上房两间,侧房三间,是村里最普通的房子。这个院子里,最豪华的就是一对新型篮板。杨志虎老人正在和几个孩子玩“半篓”。除了杨文学身高2.05米外,他们一家人的身高都是1.8、1.9米。大家伙。
“这孩子受了不少苦啊!”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这个宝宝从小就没有妈妈,穿的不够,吃的不够,也没有一双好鞋。”杨志虎老者有些愧疚的说道。 “没关系,没关系,别这么说,这么多年了,我们过得很好,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另一个强。”杨文学用大手臂搂住了父亲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意,令人心旷神怡。
十八年前,妻子的突然离开,让杨志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然而,看着自己五个未成年的孩子,杨志虎放弃了再婚。 “除了种地、做点小生意,我每天还给几个孩子做饭、洗衣服。”说话间,老者沉默了。小儿子杨文学能够顺利上学、打篮球,全都是姐姐们的功劳。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弟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都一个人承担。任何一个家庭庆祝喜事的时候,姐姐和哥哥都会带好吃的回来给弟弟,因为他们知道弟弟大了,胃口也好,所以就得想办法增加营养。
小学四年级时,杨文学的身高达到了1.83米。长期营养不良,让他走路“风很大”。用村民的话说:“这孩子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吹倒的。”还有小学的时候。四年来,杨文学只能在体育课上摸篮球。他经常和一群朋友一起玩“毛蛋”(一种用废弃羊毛制成的球)。另外,他吃不饱,穿不了暖和的衣服。那时他对篮球不感兴趣。
经过长途征战,他归来时仍是一个年轻人。
当杨文旭每天为回家打柴做饭发愁时,“伯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奖杯不仅是成功的见证,更是对未来的助力。
2012年,东园小学分配了一位体育老师,名叫穆彦强。体育专业毕业的他一眼就看到了杨文学的优点,下定决心用专业的方法来培养和培养杨文学。
每天早上,他都要求杨文学提前一个小时到学校。体能训练、带球技巧……穆彦强不厌其烦地教导,无论刮风下雨,他从未停止过。在运动器材紧缺的情况下,穆彦强给杨文学准备了一个专门的篮球,方便他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练习连续投篮。但穆彦强的苦心并没有“得到回报”。一连几天,慕彦强都没有等到晨光中的杨雪。当问及原因时,害羞的杨雪一言不发。带着疑问,穆彦强来到了杨文贤家。一进门,他就震惊地看到破旧的房屋和餐桌上仅有的黄米饭和土豆。后来,在与杨文学的父亲杨志虎聊天时,他得知杨文学每天训练很累,回家后还要做饭、喂羊。他本来就身体虚弱,渐渐无法忍受,于是产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 “杨叔叔,这孩子不能再耽搁了,他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你把他留给我,我一定会给你带来一棵好苗子!”穆彦强急了,向杨志虎求情。
在穆彦强的劝说下,杨志虎同意让杨文学继续打篮球。为了保证杨文学的营养,穆彦强把自己的早餐鸡蛋给了杨文学。与此同时,杨文发校长还在杨文学的营养午餐中又添加了两个鸡蛋。就这样,在老师的鼓励和关心下,杨文学坚持了三年的训练。
每天早上,都能看到穆彦强和杨文学在东部高原的山脊上训练。跑了5公里,他们已经大汗淋漓了。他上午练功,下午生“小火炉”。有时候练得太晚了,穆彦强就把杨文学留在宿舍,煮点面条和两个鸡蛋,吃完晚饭就挤在1.2米的小床上睡觉。第二天继续练习。
“因为没钱买鞋,宝宝穿的是姐姐做的旧布鞋。训练时,鞋破了个大洞,脚趾露了出来,就用布条绑起来继续训练。没有鞋子。”对于农村市场的他来说,鞋码当然可以在网上买到,但他的条件不允许。”穆彦强回忆起杨文旭的训练经历,声音都哽咽了。
经过三年的系统训练和营养补充,杨文学变得更加专业、更加强大。穆彦强心里想,是时候带杨文学出去看看世界了。
2014年,杨文学小学毕业。此时的他身高已经有1.96米了。拍毕业照时,他只能站在中间,让合影显得协调。
赛场上流下了多少汗水,换来了成功和喜悦。
寒暑假期间,穆彦强每次参加固原市举办的篮球比赛,都会带着杨文学。当时,14岁的杨文学只能打替补。他在场上还是有些笨拙,无法释怀。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穆彦强都会来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大胆运球上篮,让他明白只有打好每一场比赛,才能有成功的一天。 “有一次在黑人小镇的比赛中,杨文学表现得非常好,观众们热情地为他加油,引起了孩子的兴趣。”穆彦强说,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比赛,杨文学对篮球产生了热情。更强烈的兴趣。
但此时的杨文学厌倦了学习,总想出去打“野球”。 “我能理解他打‘野球’的初衷,他只是想赚点钱贴补家用,但我不允许他这样做。他应该学习,不要因为篮球而浪费了学业。” ”。在穆彦强的推荐下,杨文学来到固原五中读初中。一学期过去了,学校的体育老师和穆彦强都认为杨文学应该去专业体校接受专业训练。就这样,在穆彦强等老师的推荐下,杨文学被宁夏体育职业学院特招,开启了他的专业训练学习之路。
只要杨文旭站出来上篮,解说员总会大喊:大黑牛上篮了。
在宁夏体育职业学院,杨文学的视野开阔了,内心也坚定了:打好篮球,为老师争光,为支持他的父亲、姐妹、兄弟争光!
2015年,来到宁夏体育职业学院不到一年,陕西鑫达篮球俱乐部就看上了15岁的杨文学。虽然学校舍不得这个优秀的年轻人才,但老师们都知道杨文学的潜力,也只能舍得送他去更大的舞台。
来到陕西信大篮球俱乐部后,杨文学更加珍惜这个平台。每天早上他都是第一个出现在训练场上练习、挥汗如雨的人。从陕西新大青年队到国家一线队,杨文学用了三年时间;从替补到主力,他始终在场上。这时,杨文学有了一个外号:“大黑牛”。比赛中,每当他上篮时,解说员都会大喊:“大黑牛上篮得分!”同时,据介绍,这名主力队员是一名来自宁夏固原偏远山村的农家男孩。
今年的全运会,杨文学代表陕西队与韩德君等中国篮球明星同场竞技。 11月,在江苏盐城举行的全国男篮比赛(NBL)中,他场均抢下13个篮板,荣获2021年NBL联赛常规赛“篮板王”。凭借出色的表现,他获得了2021年NBL联赛常规赛MVP(最有价值球员)。职业联赛四年,杨文学最高场均砍下51分21个篮板,并随队夺得NBL冠军。
“杨文旭现在的成就与他的努力和他的懂事有关,但我希望他能走向更大的舞台,因为对于每一个职业球员来说,打进CBA、NBA才是目标。”今年,在大家的鼓励和推动下穆彦强的杨文学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他不仅想成为篮球场上的“大黑牛”,还想成为一名有文化的职业球员。
每次回家放假,杨文学都会去穆彦强家看望恩师,尽自己所能帮助姐姐和弟弟创业致富。 “没有他们,我就不会有今天。”杨文学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家人和恩师。
如今,杨文学在篮球界小有名气,但在西海固,他创造了一个“篮球神话”。他用篮球技术和精神,将宁夏和西海固的区域冠军带到了全国。 “我只想脚踏实地训练,打好每一场比赛,回报我效力的球队和关注我的人们。”杨文学说道。
采访回来的路上,记者看到四五个少年顶着寒风在东源山路上奔跑。他们是三英中学的篮球运动员,正在东园的山坡上进行“极地”训练。当听到杨文学的名字时,少年们兴奋地说,那是他们的偶像,他们都想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杨文学。如今,杨文学已经成为西海固篮球文化的一部分。未来的篮球场上,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的“杨文学”。
对家乡、对家人的爱永远不会忘记。 (张强、马琳/文组图,受访者杨志虎、杨文学等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