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朋友圈里都是哀悼的人。 “德国队输给了韩国队”,如果随意改变主客体,危害性就不那么大了,比如“德国队输给了阿根廷队”,比如“瑞典队输给了韩国队” ……世界给了你最讨厌的人,你的呼吸和心跳都无法正常。在欧亚大陆的另一边,德国人民恐怕无法想象,在远东,有一大群人和他们一样心烦意乱、愤怒不已。
你还记得你是如何成为德国队球迷的吗?德国队2018世界杯之旅已经结束了,来一口过期毒奶(其实万万没想到稿子是白写的……但是怎么可能是白写呢,呵呵)。
———————————————————————————————————
2800公里外的绿茵场上的厮杀正在激烈进行,一条巨大的鄙视链也由此而蜿蜒在朋友圈里。
都说看联赛、欧冠的人看不起看世界杯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女孩,又恰好是德国队的球迷,那么被贴上“假球迷”标签的几率就更大了。大概,在“前辈”眼中,喜欢德国队是一件不需要任何门槛的事情——“德国球迷突然出现”,他们经常这样说,他们的话中难免带着一些优越感。
事实上,在中国粉丝中,“电饭锅”粉丝的比例一直很高。 2014年,央视给出的数据是,“德国队以28.26%的支持率成为中国球迷最支持的球队”。今年,艾瑞咨询发布的一份新报告仍然支持这一说法。如果你需要更多证据,不妨看看德国国家队球衣的销售情况。
中国人对“别人的球队”的痴迷让很多外国人感到困惑,而更好奇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德国队?
英国考文垂大学教授西蒙·查德威克(Simon Chadwick)在2014年进行了一项认真的研究调查。
《华盛顿邮报》发表的这篇文章强调,核心原因之一是中国人青睐的球队往往成绩出色,而德国队此前曾获得过四次冠军、四次亚军的成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出轻松的选择,享受每一个进球和胜利的荣耀,就足够了。 “鉴于自己国家球队缺乏国际成就,中国球迷会从其他球队那里寻求荣耀和成就感。”按照这个逻辑,德国队似乎是一个“获胜机会更大”的选择。不难理解,一些之前没有关注过足球的“新手”更倾向于选择德国队作为自己支持的球队。
2014年里约热内卢,德国队7:1击败东道主巴西,1:0击败阿根廷夺得冠军,这无疑为今年“吸粉”提供了良好的背书。
然而,这显然并不能解释一切。
毕竟2014年赛事如火如荼的时候,德国队在人气榜上排名第一,但从冠军总数来看,巴西队是第一,而西班牙队则是最后夺冠的冠军队。南非世界杯。
对于很多90后甚至更年轻的球迷来说,德国队未能夺冠的南非世界杯成为他们成为德国球迷的第一年。
今年,主教练勒夫任命26岁的拉姆为德国队新任队长。这支球队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成为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球队。在“鲜肉”队长的带领下,德国队先是在16强赛中以4比1的比分淘汰了英国队,随后又以4比0的比分击败了阿根廷队,晋级半决赛。尤其是对阵阿根廷的比赛,仅仅2分钟多一点就取得了进球。他们进攻凶猛,配合严谨有序。堪称南非世界杯最精彩的一场比赛,老鹰更是落在了潘帕斯草原上。相比之下,场上年轻的德国坦克却大放异彩。虽然最终输给了西班牙,但这也足以让人为这支年轻的球队疯狂。
可见,除了“冠军球迷”之外,德国队的高人气还在于,在吸引新球迷时,年轻观众更容易对同龄人产生共鸣。此外,犀利的打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毕竟,观看足球比赛时,最兴奋的时刻就是进球的那一刻。从“可看性”的角度来看,对于不熟悉策略技巧的观众来说,观看“爽快”才是最初的乐趣。一个主要来源。
此外,相比梅西一人撑腰的阿根廷队,德国队整体更加平衡,配合得当,将团队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容易受到有集体主义倾向的中国人的喜爱。
历史上,德国队曾分别于1954年、1974年、1990年和2014年夺得世界杯冠军。然而,前三次已经是太久远的传说了。对于老一辈的中国德国球迷来说,他们对德国坦克的热爱可以追溯到1991年(中央电视台开始转播德甲联赛)。后来,他们也见证了它从1998年到2004年辉煌的黯淡。 随着大量球员接近30岁,他们的坦克就像生锈了。 “整个欧洲大陆任由德国坦克驰骋风暴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到新世纪。人才匮乏和战术陈旧让德国队陷入了困境。
幸运的是,危机时刻,在时任主席格哈德·迈尔的努力下,足协开始积极推动各级俱乐部建立青训中心,大力培养和培养年轻球员。鲁迪·沃勒尔也支持前者接过接力棒,成为主教练,向国家队举起了手术刀。
这显然不会是一个顺利的过程。 《德国坦克的崛起》一文描述了当时人才发展计划的难度:
德国的私人基础设施中没有那么多法院。即使有足够的球场,德国的年轻人似乎对篮球更感兴趣。
在此情况下,格哈德派出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对德国所有的足球训练基地、青训中心和基层教练员进行了重新归档。经过科学规划,他做出了很多决定,比如:
现有的和新规划的390多个训练基地将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德国境内,以确保每个训练基地都能为当地俱乐部服务,并让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近的距离进行观察。最有才华的球员。
格哈德的铁腕执政让很多人无法理解和不满,他也因此树敌不少。
然而,改革的成果并没有来得那么快。 2004年葡萄牙欧洲杯,德国队小组出局。有人评价,今年德国足球确实陷入了谷底,主教练沃勒尔甚至引咎辞职。然而,只有当你回顾过去时,你才能准确地知道最低点何时发生。因此,当德国队作为东道主参加2006年世界杯时,几乎所有人都在等待德国队再次失败。
然而,“意外”来得正是时候。首局德国队打出4:2的比分。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晋级半决赛。人们终于在绿茵场上再次看到了前进的坦克。
这一次,德国队虽然只获得了第三名,但人们看到了势头正在好转的迹象。这正是事实。从2006年的第三名,到2010年的第三名,再到2014年最终捧回冠军奖杯,德国队的势头一路高涨。正是从2006年开始,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大力普及,世界杯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也就是说,世界杯上线的时期,或者说人们开始在网上密集而广泛地讨论世界杯的时期,恰逢德国足球的再次崛起。前期的挣扎和衰落,成为了英雄归来的必要伏笔。故事足够委婉、感人,从整体环境上为德国队营造了足够友好的舆论氛围。
事实上,中国人对德国有着天然的好感,而随着网络的夸大,这种好感又被进一步放大。除了“德国制造”长期的品牌效应和德国人(至少是经营者)所谓“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品格长期灌输之外,德国和日本对于二战的态度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凸显了德国的“正面形象”。
相比之下,人们经常提到人们因为“外表”而吸引粉丝。我实在不同意。 “美学”有它自己的场景。我不相信你会再次用克罗斯的照片来问“脸狗”。 “我们……提前回家的德国队,恐怕不敢夸耀男模队,所以我们就告辞了。
你摸摸良心说,我帅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