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G20,一夜成网红
长寿桥小学京剧社的孩子们。
早上,如果你路过杭州长寿桥小学,你会听到操场上传来的“标准”音乐,不是广播体操的“标准”音乐,而是迷人的京剧。仔细一看,你会看到孩子们载歌载舞,带着特殊口音做着京剧练习,脸上挂满了各种京剧“表情符号”。这对于长寿桥小学生来说,是一道独特的清晨风景。
近来,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的话题屡屡被提及。今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
事实上,歌剧进入大学校园已有整整100年的历史——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苏州人吴梅走进北京大学的课堂,在中文系讲授歌剧。 。
而100年后,当网络新媒体文化占领年轻人的生活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真正生存和传承?
20岁少儿京剧社
每周邀请名师授课
“金鼓画角的嘹亮声,让我想起了冲破苍穹的雄心……”长寿桥小学凤起路校区的一间教室里,响起了乳白色的北京口音。这是《守印》中的“穆桂英挂帅”“守印”唱段。
数十名女孩身着水蓝色、绿色、粉色的练习服,挥舞着长长的水袖,看上去时尚有型。他们都报名参加了学校少儿京剧社,加入了青衣团。
这家浙江省唯一的少儿京剧社明年就将迎来20岁生日。现有会员60余人,覆盖学校1至6年级。除了青衣组之外,还有老学生、老妇、花脸组。去年9月,少儿京剧俱乐部还为出席G20杭州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夫人献上了精彩的京剧表演。
少儿京剧社每周上三堂课,每堂课一小时。青衣组还利用课前半个小时练习唱歌,“让他们时刻处于传统文化的状态”。长寿桥小学音乐老师吴建兰说:“我自己也喜欢戏曲,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就《贵妃醉酒》里怎么穿、怎么叠穿,我也在向专家学习。”
站在最后一排的几个身材高大、瓜子脸的四年级女生,已经是俱乐部四年的“老兵”了。他们刚刚接手了“带徒弟”的新任务,教导第一排俱乐部新人小洛。女孩们走上了舞台。
“以旧引领新,教学相辅相成,孩子会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浙江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晓军说。她是长寿桥小学自2010年起聘请的京剧导师。另一位名师是长寿桥小学教师、京剧社创始人之一周丽丽。现在退休了,他仍然每周来学校教京剧。
2008年起,浙江省政府出资购买演出服务,向全省高校输送传统戏曲演出。同时,将戏曲教育组织进校,金华、衢州、丽水等地260余所中小学将婺剧艺术教育融入教学活动。 2011年教育部评选的第一批全国中华文化艺术传承优秀学校中,浙江省15所中小学入选。 2015年7月至今,我省已组织300余场戏曲演出向大专院校、中小学校输送。
歌剧走进校园
这不仅仅是将戏剧送到校园的问题
然而,把传统文化带进校园,是不是只要引进专业的演员、专业的表演就可以了呢?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郭梅近日为钱报记者晒出了一张朋友圈截图——在上海的一家剧院里,许多看上去像小学生的孩子正在观看昆曲《连香班》(注:这个故事的主题是父权社会的女性)“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把它带进校园是好事,但带孩子看这个节目实在不合适。”
“简单的表演可能不适合年幼的孩子。”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认为,大中小学针对不同年龄段,需要不同形式的戏曲教育。目前,文化局作为戏曲教育、教学、体验的提供者,还没有足够的形式和手段进入校园。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为了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我们的下一代更加多元化地接受了各种西方文化,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存在问题。”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况,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日前,一位家长致电长寿桥小学校长金英。我的孩子一年级,参加了京剧体验班。他非常喜欢,跑遍了办公室一层又一层,就是为了找到吴老师,想要报名。
在长寿桥小学,京剧社虽然覆盖了全校所有学生,但形式是渐进的。例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只开设热门的京剧课程。金校长说:“京剧走进课堂,一定要以校本形式落地,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喜欢,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真实认同。”
“戏曲进校园也是教育部门的课题,学校的教学压力很大,你们还有精力组织吗?”薛亮表示,目前学校正在进行部分自发的尝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有这样,歌剧才能从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成为硬性要求,目前还在探索之中。 (记者马力 通讯员张宏 王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9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