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号召。北京体育大学自1953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国家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心使命。 66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批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977年,北京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制定的《1977-1985年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开设附属体校的计划。这所学校将培养具有高中学历、高身体素质的学生。和具有特殊体育技能的体育后备人才。该计划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于1979年开始招生。此举是关系我校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也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
1979年10月,根据国家体委(79)体育办向国务院下达的《关于筹备参加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若干问题的请示》文件精神,学校成立了附属体校,1981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附属田径学校。体校,并定12月1日为校庆日。学校青训工作迈向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40年风风雨雨,40年自强不息;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秋。 40年来,竞技体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代师生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体育事业,服务民族体育发展。在困难中创业,在改革中创新,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体校特色和风格的发展道路。
40年,是一部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历史。
竞技体育学校于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其使命是为奥运会培养后备人才。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国家竞技体育学校。 40年来,竞技体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北京体育大学“追求卓越”的校训,以“读书、训练、科学”为核心,以“体训”为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体教融合”办学模式,成为北京体育大学教育、训练、科研“三融合”示范基地,培养大批具有奉献精神的专业教练员和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从最初的几个运动项目到涵盖夏季和冬季运动项目的体校,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竞技体校现有田径、举重、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击剑、网球、艺术体操、空手道、现代五项、铁人三项、橄榄球、手球、水球、越野滑雪等16个竞技运动项目。校园内有 400 多名学生。兴国靠教育,兴校靠教师。 40年来,竞技体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致力于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练员和教师队伍。 。现有教练员、文化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保障人员112人,其中教练员45人,国家级教练15人,高级教练16人。 22人担任国家队教练,6人担任国际队教练。裁判。多名教练员被国家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四”青年、全国“优秀教练员”等荣誉称号。
老照片: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篮球。
竞技体育学校校园
40年,是一幅厚积薄发、硕果累累的壮丽画卷。
40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竞技体育学校坚持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培养了一大批敬业的专业教练队伍和高水平的优秀体育人才。一定的科学知识。其中包括陈忠、王旭、张国政、罗伟、张湘湘等奥运冠军。
40年来,他共获得奥运会金牌6枚、银牌6枚、铜牌3枚;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58枚金牌、41枚银牌、41枚铜牌;亚洲比赛金牌119枚,银牌73枚,铜牌75枚;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奖牌1,675枚,银牌1,245枚,铜牌1,076枚。 2000年悉尼奥运会,陈忠获得跆拳道+67公斤级冠军,并在女子柔道、男子举重项目中获得1枚银牌、2枚铜牌。 2004年雅典奥运会,竞技体校学生获得4枚金牌、1枚银牌、1枚第六名、1枚第七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湘湘获得男子举重62公斤级金牌;孙丹、张硕等人在艺术体操团体赛中获得银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学生徐莉莉获得女子柔道比赛银牌,景瑞雪获得女子摔跤比赛银牌。
文化教学教师用笔耕耘,用文字播种,用汗水浇灌,用辛劳滋养,营造良好学风,刻苦钻研业务,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竞技体校已培养毕业生2000余名,升学率位居全国体校第一。
左上:第27、28届奥运会女子跆拳道选手陈忠
67公斤级以上冠军;
左下:第28届奥运会女子跆拳道罗薇
-67公斤级冠军;
右上:第28届奥运会男子举重张国政
69公斤级冠军;
中右:第28届雅典奥运会女子摔跤王旭
72公斤级冠军;
右下: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张湘湘举重
62公斤级冠军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孙丹、张硕等人获艺术体操团体银牌
40年,是一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筑梦诗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竞技体校不变的是对党忠诚的政治传承。坚定不移坚持政治办学、政治办学,把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要求贯彻到办学全链条、每一个环节。方面。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用党的建设指导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各方面工作,始终保证党的绝对领导和办学正确方向,内化“使命在肩、我们在”的精神。把“奋斗就是奋斗”深入到师生心中自觉的思想和行动,筑牢忠诚使命的坚实思想基础。
用报国情怀写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竞技体育是学校的鲜明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40年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体育专业人才。他们奋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坚持开放教育,勇于开拓进取,把开放教育作为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学校开放办学迈出新步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先后与韩国首尔高等体育学校、韩国学校IT、校际交流和体育交流不断加强。同时,学校还鼓励和支持教师出国留学,拓展国际视野。
左上:跆拳道队训练
右上:冲刺队训练
左下:课堂教学
右下:参加合唱比赛
手球队赴克罗地亚集训
韩国体育高中来校交流
赴挪威进修
40年,是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英雄宣言。
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时代。北京体育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
围绕国家战略,丰富夏季体育项目,增加冬季体育项目。通过补充和增加新的项目,巩固优势,弥补短板,备战冬奥,逐步形成夏奥项目和冬奥项目协调发展的整体项目布局。 。
遵循运动训练规律,从传统的体验式训练向现代科技训练转变。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手段,多元化助力奥运科技合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打造复合型教练团队,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文化教学。
实现高端开放教育,从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探索创新国际化办学模式,引进和聘请精英教练。
新时代,竞技体校肩负着新的使命和责任,承载着新的光荣和梦想。在体育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北京体育大学以将竞技体育学校建设成为“出人才、出金牌、出经验”的一流竞技体育学校为目标,引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努力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北京体育官方微信丨第20191201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8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