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是与其美育思想相联系的。他在中国首先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所谓“趣味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或美育。本文试图探讨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情感教育”与美育的关系,以期揭示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意义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1.“我所信仰的是乐趣主义”——乐趣、情感和美
梁启超在《趣味教育、兴趣教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若有人问我:‘你信什么主义?’”我会回答:“我相信有趣的教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的基础是什么?’我回答:‘以乐趣为基础’”[1]这两个答案说明了梁启超的信仰和人生观,那就是“乐趣”。可见,“兴趣”是理解和把握梁启超思想的关键。
梁启超虽然说自己信奉的是“利益主义”,但他并没有直接给“利益”这个词下定义。相反,他在各种文章中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这让他的“兴趣”一词有了丰富的含义。内涵。
乐趣首先是幸福、快乐、兴趣,这是梁启超首先肯定的。 “兴趣的反义词是枯燥和荒凉。”[1]“我认为,普通人必须永远生活在兴趣中,这样生命才有价值。”[2]“无聊是人生的第一宗罪,也是人生的第一痛苦。 ”。 “一个人能够‘享受’自己工作的环境,自然会永远断除无聊的根源。从工作中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别人无法帮助的,也无法从我身边夺走。我称之为我自己的领域。”[3]
而这种幸福、喜悦、兴趣,不仅是欲望和情感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一种精神上的幸福。他说:“我们真正信奉‘享乐主义’的人需要精神上的幸福。” [3]他还说:“在我的一生中,我总是满怀热情、非常高兴地做我所做的事情。” ” 因为我不仅在成功中感到乐趣,而且在失败中也感到乐趣。“精神上的快乐远远弥补了物质上的消耗。”[1]
梁启超认为,这种兴趣是生命活动和生命的动力和源泉。他多次说过:“兴趣是活动的源泉,兴趣枯竭了,活动就会停止。” “兴趣是生活的动力,如果失去了兴趣,生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1]“活动必须有动力——就像机器里的蒸汽一样。人类活动的蒸汽在哪里?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心理效应——对自己活动的环境感到感兴趣。用积极的词语来表达用否定词表达他是‘快乐’;用否定词表达它是‘不倦’。”[3]
可见,梁启超所说的“趣”,是指一种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它能激励和引导人们积极地生活和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只有体会到对事业的兴趣,人生才有价值。”[4]
在梁启超看来,“兴趣”作为生命的动力,有时也被解读为“情感”。他在《生命与科学观》一文中说:“人类的生活固然离不开理性,但不能说理性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或者说它可以可以说是生命的驱动力,这就是‘情感’”[5]情感是生命的驱动力,因为“情感的本质是本能,但它的力量可以引导人进入超本能的状态。情感的本质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力量可以带领人们进入超现在的状态。”我们要进入生命的奥秘,将我的思想、行动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将我的生命与宇宙、众生融为一体。除了通过情感之门,没有其他方法。情感也是如此。宇宙最大的秘密之一。”[6]
可见,梁启超把人的整体生活分为理性和感性两部分。情感是生命的动力,也就是乐趣。在谈到“乐趣”时,他还强调:“我一生中用得最多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二是‘乐趣’。我自己也经常努力去实现和调和这两句话。” “奉献”是责任感,工作乐趣是兴趣。 [4]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兴趣就等于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乐趣确实属于情感领域。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人们主动、主动地选择、发现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人们优先关注和反思事物,使事物成为人们的对象。因此,兴趣是主体的心理选择机制。主体对客体的倾向和态度的具体心理表现是人的情感,而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情感是主体的心理评价机制,直接调节和制约着人类各种活动的发展、延续、深入、变化或终止。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情感将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并具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意义。它是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状态,是一种社会情感。美学研究认为,审美情感就是这样一种情感。它是一种有意识地强烈追求灵魂的自由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带来的心理愉悦。是对精神享受的追求。 ,即对美的追求。
梁启超认为“美”是一种神秘的情感。他说:“情感可以有很多方面表达,其中至少有两个确实是神秘的,那就是‘爱’和‘美’。”[5]
因此,在梁启超看来,“趣”、“情”、“美”是同义的。在他的文章中,这三个词经常互换使用。他在《艺术与生活》中说:“‘美’是人类生活的第一要素——或者说各种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如果从生活的全部内容中提取‘美’这个要素,恐怕如果你问我人类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活着有乐趣”……虽然我不敢说乐趣就是生活,但我敢说生活没有乐趣就不是生活。 “[7] 在这里,乐趣在于美丽,美丽是有趣的。
梁启超还提出,兴趣有层次,有高层次的趣味和低层次的趣味。 “凡是瞒着别人、用别人的痛苦换取自己的快乐、或者快乐与烦恼交替出现的有趣的事情,统称为低等趣味。”[1]同样,情绪也不同,有的很邪恶、很丑陋。 ,有的非常善良美丽。 “情感的作用虽然神圣,但它的本质不能说是善与美的,它也有非常邪恶的一面,也有非常丑陋的一面。” [6]因此,情感教育也是需要的。
可见,梁启超所信奉的“趣”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和情感,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这种“兴趣”需要培养,需要教育,需要从低级趣味中超越。因此,梁启超积极倡导“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即美育。
2、“以趣味为目的”——趣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
与当时欧美已流行的趣味教育不同,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强调“以趣味为目的”。他说:“‘兴趣教育’这个词不是我创造的,它在现代欧美教育界早已流行,但他们仍然把兴趣作为手段。我想更进一步,以兴趣为目的。” ” [1]“利益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有事无事’。” [2] 趣味教育必须以趣味为目的,而不是以趣味为手段。这是趣味教育实现他所倡导的“趣味主义”的条件,也是趣味教育的本质。
那么,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梁启超的答案可以在《为学做人》一文中找到:“情感教育应教人不忧”。他提出“教育应分为三个方面:智力教育、情感教育、心智教育”。 “智育应教人不惑,情育应教人不忧,心育应教人不惧。教育学生应以此三事为终极。” [8]
人们为什么担心?梁启超认为,“忧之所以有两端,一是忧成败,二是忧得失”。 [8] 又怎能不让人忧虑呢?我们必须摆脱名利和功利,有老子“生而无有,行而不恃”的事物观念,树立孔子“不知足,不进”的境界。 “有这种人生观的人,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他的生活纯粹是有趣的、艺术的。这就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就是教人仁爱而不忧。” [8]因此,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和建立“趣味”教育。
从情感教育的目的来看,它是美育。梁启超所说的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修养。情感教育的目的是祛除情感恶丑的一面,显出情感善美的一面。他说,“情感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中美好的一面,逐步抑制和消除不良丑陋的一面。这种工作的每一分钟都是人类进步的一分钟。” [6]
在明确了趣味教育的目的后,梁启超还探讨了获得乐趣的途径。他认为,因为“感觉器官灵敏则兴趣增强,感觉器官迟钝则兴趣减弱。诱导机会多则兴趣强,诱导机会少则兴趣弱”。 7]。因此,要提高兴趣,就需要刺激。 “专门刺激人的器官而不钝化人的器官的利器有三件:一是文学,二是音乐,三是艺术。”[7]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最大的武器是艺术”。 [6] 梁启超认为艺术是高尚的,充满他所谓的“趣味”。 “文学应该不断地改变和更新,因为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最重要的就是‘趣味’。”[9]
艺术的特点在于它不仅能在感性形象中蕴含“情趣”和“情感”,而且还能使所蕴含的“情趣”或“情感”直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在谈及小说时,梁启超进一步将艺术的特点概括为四个字:“烟”、“浸”、“刺”、“提”。 “巽”、“浸”、“刺”、“提”有多种含义。首先,艺术(小说)对人的教育是一个感染、渗透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灵魂和人格。 ;其次,艺术含有刺激因素,可以深入人心,使人猛然觉醒,使人开悟;第三,艺术可以使人进入艺术的深层境界和理想境界,提高人的境界。所以,兴趣的源泉在于艺术,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工具。
梁启超提出艺术进行情感教育有三种路径:“一是环境的欣赏和再现……二是心灵的提取和封存……三是其他世界的构建和突进。” ……”[7]实际上,这三个路径就是通过欣赏艺术品从形式到内涵再到意义的过程,获得感官、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的过程。
梁启超以艺术为例详细描述了这个过程:“艺术最重要的流派是描绘自然之美。它常常再现我们以前欣赏过或似乎欣赏过的东西。” [7] 这是第一种方式,是指通过反复观看作品,形成内在的形式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趣味。
“有一种艺术流派是描绘心态的,它看透了人的心理,喜怒哀乐都生动地表现在纸上,这在过去是常见的事情,但由于他的生动的书写,它不知不觉地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7]这是第二种方式,是指作品的内涵对人们的心理情绪产生持续的作用和影响,让人们感悟生活,培养健康快乐。审美心态。
“艺术中有些东西并不是描绘现实的实际状态,而是纯粹基于理想而构建的。有时我们想构建一个状态,但感觉它是模糊的、不连续的,无法构建。他为我代表了它。”而且,他所构建的各种色彩,对于我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而他所创造的境界,却是优秀的,能够压制我们卑微平凡的境界,能够带领我们追随他而去。闯入他所在的地方当我们看到他的作品时,我们会和他一起生活在一个超然的自由世界中。这是艺术赋予我们的第三种方式。小说和想象能够影响和引导人,可以使人超越平凡,达到自由的境界,培养高尚的精神人格。
三美教育有其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启示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本质上是美育,他的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我国美育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其中最大的就是泛美育倾向。所谓泛美育倾向,是指过分强调美育,要求美育落实到任何班级,不仅是德育课、语文课、体育课,还包括数学课、物理课、相应地,美育就相当于任何一种艺术课程。笔者认为,这种泛美育倾向不仅不重视美育,而且还消灭美育。试想一下,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一些与美育无关的课程如何开展美育?任何班级都可以是美育班,那么我们是否需要开设专门的美育班呢?因此,泛美育的倾向必然导致美育独特性的消解,让美育没有自己的领地,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橡皮图章。
因此,梁启超所强调的“以利为目的”与“以利为手段”的区别,仍然具有发人深省的意义。美育只有以梁启超所说的“趣”、“美”为目标,才能抓住美育的本质。如果仅仅把美育作为手段,那就抹杀了美育的独特作用和意义,或者说,它就不是美育了!
泛美育现象出现的理论根源在于美育在人的哪些方面发挥着提升作用尚不明确。但梁启超在《为学做人》一文中对教育的分工已经非常彻底和细致了。他说:“人的心理有三部分:知、情、意。当这三部分充分发展时,我们的圣人称之为三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大德’呢?因为这三德做人必须做到三件事,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惧”。教育应分为三个方面:智育、情感教育、心智教育。目前关于智育、德育、体育的讨论是错误的,德育的范围过于笼统,而体育的范围则过于笼统。太狭隘了,智性教育应该教人不要迷茫,情感教育应该教人。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应该以这三件事作为最终目标,我们在主动教育自己时也应该以这三件事作为最终目标。 .”[8]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8]所以,智慧是智力教育的结果,人格和人生观是情感教育的结果。因此,自由意志是心理教育的结果,从而可以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人性和本质能力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包括身体和精神。体力包括体力,精神包括感性和理性。德育和智育都提高人的理性水平,体育提高人的身体能力。如果教育只讲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那就不够全面,因为没有重视人的感性。一个人只有在德、智、体、美四方面全面发展,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因此,美育的倡导提醒人们要关心和发展人的感性。
人的感性生命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力。感性生活要求的满足使人幸福。这种幸福是生命本身的反应。它是一种生理的、本能的、自然的感性情感。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感性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受到理性的调节,逐渐积累社会文化内容,不断具备人类的本质意义。其自然情感也随着感性生活的丰富而具有人的意义,而不再停留于自然生理本能的满足。因此,人类的感受力需要不断提高。
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感性和情感是人类活动最深层的动力根源。因此,梁启超强调“乐”是活动和生活的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不仅是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然的、物质的、感性的、客观的存在物。他是一个被动的存在,人感觉他是被动的。 “所以它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存在。激情和热情是人们对自己的对象有强烈追求的本质力量。” [10](P167-169)在人类活动中发展和展开的感性生命,仍然是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过程中永不枯竭的动力。改进。感性的提高、感性的丰富、生活热情的提高,都依赖于美育。
因此,美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气质、心智、人格等方面,培养人的特殊能力(审美能力),具体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审美理想的培养,即审美理想的培养。精神、人格、人生境界的发展。滋养。二是审美情趣的培养,即兴趣和情感的培养。三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感知、想象、理解(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沟通、创造能力)的培养。美育的目标体现了美育与德智体教育的区别。
美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但不能仅限于艺术教育,更不能局限于技术艺术教育。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美育课程的开设是美育最重要的途径和根本保证,课程内容可以拓展到以美育为目的的各种艺术课程、指导美育活动的各种课程、包括美育。沟通技巧课程。
【参考】
[1] 梁启超.趣味教育、教育乐趣[M]//饮冰室文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2] 梁启超.学习的兴趣[M]//饮冰室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梁启超.教育家的故乡[M]//饮冰室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梁启超.敬业乐业[M]//饮冰室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梁启超.生命观与科学[M]//饮冰室文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梁启超.汉韵表达的情感[M]//饮冰室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7]梁启超.艺术与生活[M]//饮冰室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梁启超.学习做人[M]//饮冰室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9]梁启超.情圣杜甫[M]//饮冰室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原文发表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输入编辑:钱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