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探索阅读的深层韵味:从大英博物馆日记到世说新语的读书哲学

    在我看来,读书这个行为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值得反复欣赏。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和目的的阅读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获得的。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用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人旦篇》中王子游夜访戴安娜的故事。我真希望“学习”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趁着兴奋去旅行,兴奋用尽才回来”。为什么要参加考试?为什么要获得学位?为什么一定要有文字呢?当然,这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达到的。尽管我无法到达那里,但我的内心却渴望它。

    一、阅读的定义

    什么是“学习”?它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动词或名词?是那种“万事不如意,唯读书为善”的读书,还是“读书好不如长好,相貌好不如嫁得好”的读书“?看来,谈“读书”,确实需要先给它下个定义。

    “读书”是人生的某个阶段。朋友见面打招呼:“你还在读书吗?”那意味着你还在学校里承受着上课、复习、考试的无尽折磨。但如果终身教育的理念盛行,那么你就可以坦然回答:只要活着就会学习,这么大年纪“背着那个书包上学”一点也不奇怪。

    “读书”是社会的一种职业。以读书为职业意味着什么?说明你不善于用枪棍棒,也不是说商人重利轻分,前个月去浮梁买茶。过去他们被称为学者、学者,现在他们被称为教授、作家、研究员。有很多人靠阅读、写作、思考和表达谋生。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时刻。 “你已经多久没有放下书了?”春节假期,你依然沉迷于书本,不出去游览,不去歌厅、歌舞厅玩乐。

    “读书”是一种心态。在中外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知识分子都固执地认为,一个人读书不读书,不仅关系到行为,更影响着精神。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加拿大学者曼格尔的《阅读史》(2002)。开篇引用了1857年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句话:“阅读就是生活”。这样,你就没有读过,或者已经告别了。读书的人不会变成僵尸吗?这太可怕了。中国人比较温和。如果你不学习,最多他们只会嘲笑你俗气、懒惰、没有上进心。宋代黄庭坚在《子非子君子语书》中说:“一个人的胸膛,如果长期不为古今所浇灌,那么,里面就会生出世俗的尘埃,当他看的时候,在镜子里,他会觉得自己的脸很恶心,他的言语也会让别人觉得鸡肋。”问题是很多人觉得自己很自我意识。感觉很好,照镜子也不会觉得恶心,但这确实很麻烦。

    生活方式论文_生活方式的论文_论文方式方法有哪些

    这四个定义都是有意义的,具体取决于上下文和品味。过去说“学而优则仕”,现在改为“学而优则学”——后者的“学”当然只是一个幌子,“为官而学”。从官方大学学到很多东西”。中国特有的学历高消费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有一天,连学校里的看门人都拥有博士学位,那绝对不是中国人的骄傲。看到很多年轻人盲目“考博士”,我感到心寒。我当然知道他们都是被迫找工作的。你很容易理解,很多聪明而知识贫乏的博士生,一走出校门,就从来没有接触过书本。他们甚至称之为“实践出真知”。

    想到这里,我特别欣赏那些为了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为了文凭而学习的人。我在北大教书,自然会照顾好学生;但我不敢轻视那些来历不明的“审计师”。我总是视而不见。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室里有座位的话,就坐下来听。这种不符合学校规定的通融,其实更适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你必须学习才能获得学位,但学习并不意味着获得学位。距离有十八万多里。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开场白中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学习为重,不要把大学当作卖文凭的地方(《在北京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的讲话》)。开学二年级时,蔡老师再次强调:“大学是纯粹学习知识的机构,不能被视为培养资格的场所,更不能被视为培养知识的场所。”卖知识。” (《1918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回顾在北大的十年,蔡先生非常自豪,认为他改变了中国人对大学的想象(见《我的教育经历》) 》和《自写纪事》)。现在看来,蔡老师还是太乐观了。成为“卖知识的地方”的大学和把大学当作“培养资历的地方”的学生比比皆是。今天的中国。

    普遍的感觉是,当今中国,“医生”很受欢迎,而“学者”却很孤独。所谓“手握卷轴”已经变得非常过时了。至于你说读书可以“解俗”,别人不关心;你不仅不忌讳“粗俗”,还以粗俗为高雅,甚至“我是流氓,还怕谁呢?”

    2. 学习费用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经济帝国主义”,意思是经济学家对自己的知识过于自信。他们不仅谈经济,还谈政治、文化、道德、美学等,仿佛经济理论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强调机会、强调效率、强调成本核算成为最大的时尚。你说“读书”,好吧,先算一下投入和产出的比例,看看值不值得。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除了个人兴趣之外,还有成本的考虑,这一点我理解。我不谈这些,而是​​谈“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精神状态。

    “书”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与“阅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值得仔细审视。这里讨论的“阅读成本”含有戏仿的成分,可以让你发笑。

    生活方式的论文_论文方式方法有哪些_生活方式论文

    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公共案例。在这么多鼓励学习的诗文中,最有趣的就是《星期六》中的一句话:“买笑浪费钱,求醉有害健康,听音乐痛苦吵闹,还不如节俭和节俭呢?”就像看小说一样平静。”也就是说。他说读书好,又便宜又卫生。 “有编辑在手,一切烦恼都忘却了,辛苦了一周,终于有一天清闲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 (王笃根《刊文解说》)《星期六》朱俊跃越说越邪恶,甚至在报纸上登广告:“宁愿不娶小老太太,也不愿不看《星期六》”。这激怒了新文学作家。叶圣陶写了《侮辱人的人》,说:“这真是侮辱,是普遍的侮辱。他们侮辱自己,侮辱文学,甚至侮辱别人!”他们宁愿不娶小妾。当然,这是一个噱头,不可取;但他们也说出了实话:随着出版和印刷业的发展,书价下降了,老百姓买得起书刊了,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廉价的消费,至少相对于大城市其他更时尚的文化娱乐来说,我说的不是赌博等不良行为。 、药物滥用或探访与看电影、听歌剧、芭蕾、交响乐相比,读书仍然是最便宜的——尽管书越来越贵。

    现在,大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免费上网;网络上有海量的文史哲经典,你可以免费阅读甚至下载。毕竟你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之余你做什么?你总不能一直去购物吧?听大歌剧、看芭蕾舞很优雅,但是太贵了,只能偶尔做。于是,逛书店、去图书馆、上网阅读等就成了日常任务。但问题又来了,读书需要时间。

    十多年前,我在香港做访问学者,和那里的教授聊天。他们说,尽管他们付出了所有的钱,但他们产出的知识并不是很好,这确实令人失望。人们说你是业余爱好者,因为你有很多钱,你必须花掉,而你没有时间学习。仔细想想,这是有道理的。大家都说大学生七七八年级学习很努力。他们之所以专注于学习,不仅是希望能够赶上浪费的时间,也是因为那时的诱惑比较少。与今天的孩子不同,他们对各种颜色着迷,很难抗拒。我的经验是,贫困孩子喜欢学习,部分是因为他们的天性和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部分原因是他们无助,因为他们负担不起过于时尚和优雅的娱乐活动。但没关系,这种选择的限制有时是因祸得福。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财力要求不高,但对心态和兴趣要求更高。

    3、读书的姿势

    在学界享有盛誉的《读书》杂志创刊号就有一篇文章《读书无禁区》,直接针对了当时的许多规章制度。人为划定禁区,说这些书可以看,哪些书不可以看,可能效果并不好。历代禁书无数,却无一奏效。朝廷禁书越多,读者的兴趣就越浓厚。不是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吗?这非常优雅。我们以《金瓶梅》为例。它经常被禁止,但士大夫们保留了它的副本,没有放在桌子上。

    阅读没有地域限制,但阅读却有路径。换句话说,有的人能读书,有的人不能读书,或者不擅长读书。光说“开书有益”是不够的。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观点值得推荐。第一篇是清末学者孙宝轩所著。他在《望山录日记》中说,书无新旧,雅俗之分,全看你的品味。旧书新眼,旧书皆新;反之,用旧眼光读新书,所有新书都是旧书。

    林语堂说的更有趣:我只读极其高级和极其淫秽的书。我不读中产阶级的书,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身份,他们只是听从别人的说法。不言而喻,每个人都必须读最优雅的书。但为什么要读极其淫秽的书呢?极其淫秽的书中,都是泥土和沙子的混合物,你可以在沙子里挖金子。由于社会偏见,许多先知和启蒙者的著作最初被禁止。还有一点,这种书很少有人读。你可以偶尔引用它来展示你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种避大路、寻窄路的习惯,这说明他们有特殊的眼光。这种策略有其优点和缺点。

    金克木有一篇文章,题为《书已完》,收录于《燕子啄泉倪》(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讲述历史学家陈寅恪年轻时遇见夏曾友时向人们讲述的事。 ” ,夏叹了口气:“你能看外国书就很好了;我只能看中国书,我都读完了,没什么可看的了。他当时很惊讶,认为夏曾佑老了,糊涂了。到了老了才知道,中国的古籍只有这么多。十种类型可以完整阅读。这是教人读原著经文,不是读二手、三手文献,而是斩断流行流,从头开始。

    事实上,所谓的“经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典的定义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中都有所变化。说起“经典”,不一定要从三皇五帝说起。善于读书的人,并不是选择孔孟老庄不言自明的经典,而是评判一些仍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经典。我想补充一点,我主张“读经”,而不是“读经”——后者有特定的含义,仅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太狭隘了。

    说到读书,就不能不提到读书的姿势。无论你的书是放在厕所里还是堆在书桌上,放在膝盖上还是捧在手里,无论是端坐还是随意翻阅,阅读姿势不同,效果也不同。为什么?这涉及到读书时的心态,更深入的,还涉及到读书的兴趣和方法。我们拿一个熟悉的人物来看看鲁迅是如何读书的。

    鲁迅在《切街亭随笔·随意浏览》中说,他有一个“随意浏览”的阅读习惯:“当你手边有一本书时,无论是什么,你总要翻阅它,或者读序言。或者读一读。”几页内容。”你不必费心和努力。把这件事当作一种消遣。即使你知道你必须读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书,你也必须读过时的书。翻来翻去,你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这并不容易。被骗了。

    “随手一转”的意思,与陶渊明《五六先生传》中所说的“好读书,不求深奥”的意思很接近。但我们一定要记住,鲁迅说过,这不全是读书,而是“读书消闲”,“读书不好,可能会受苦”。这是鲁迅散文的特点。生怕你坚守柱子,勾引,说完后自嘲甚至消解,这样才能培养独立的意志和怀疑的精神。确实,鲁迅有另一种读书方式。

    以政治小说史为例,鲁迅说:“我有自己独立的准备”(《不是一封信》)。将《古代小说勾神》、《唐宋传奇集》、《旧小说新闻笔记》三本书与《中国小说简史》相比较,不难发现鲁迅的严谨态度。写作。与同时代许多才华横溢的人千言万语相比,鲁迅的学术著作实在是太少了;许多研究项目之所以未能完成,与他严肃且有些僵化的学术态度有关。但几十年过去了,尘埃落定。许多当时轰动一时的“代表作”已经消失,但《中国小说简史》却依然屹立。由此可见,认真也有它的好处。

    回到读书,到了“随便翻阅”的时候,就可以尽可能的洒脱;但说到“打一场硬仗”,就千万不能大意。每个人谈论大学校园或学习生活时都选择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谈论它,让那些不了解细节的人认为学习是轻松的,毫不费力的。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你就完全错了。说话的轻松和纸背的厚重,放在一起来看,才是真正的读书生活。

    4.阅读的乐趣

    生活方式论文_生活方式的论文_论文方式方法有哪些

    在重视学历的现代社会,读书和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大学里仅仅修身养性当然是不够的,但如果变成纯粹的职业培训就太可惜了。理想的境界是不仅获得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且培养远大的“学术志向”和醇厚的“读书品味”。

    读书必须求解,但如何求解,有三种可能:善于读书,但不求深奥——那就是名人读书;善于读书,追求深奥的,就是学者读书;不读书而求深奥,这就叫英雄读书。后一句是对晚清“英雄翻译”的戏仿。自由表达、随意解读,虽然独特,但并不是正确的“阅读”方式。

    陶渊明的“读得好,不求深”必须与下面这句话联系起来才有意义:“每有一个领悟,我就高兴得忘了吃饭。”这里的重点是心态。 “古之读书人为己,今人读书为人”这句话怎么解释?为自己家族的名誉而读书,为父母的期望而读书,为祖国的富强而读书,这有点令人担忧。为读书而读书——据叶圣陶介绍,郑振铎谈起书时有一句口头禅“我太喜欢了”(《序》)——那就叫真爱书、真爱读书。读书这个行为本身就有意义,不需要用“金屋”、“颜如玉”来当药。把读书当作一种获取生活必需品的手段,或者像龚自珍自嘲的那样,“写书都是为了赚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古之读书人,读书有所得,情不自禁,只好着书;当今学者读书是为了写作。当今中国,学术评价体系日趋僵化。效仿美国,“出版或死亡”。所以,大家见面的时候,并没有问读过什么好书,而只问出版了哪些新书,申请了哪些题目。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我不报名这个项目我是否还会继续学习。我的感觉是,这种为了写作而阅读的习惯很容易让阅读变得不再那么有趣。

    作为一个学者,你整天都在读书。如果你只是为了找资料写论文,你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忘记读书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我自己也学到了这个教训。十多年前,为了写《永恒的文学骑士之梦》,我读了很多好坏的武侠小说。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伤害,很长一段时间我每次看武侠小说就头疼。我真希望有一天我能彻底脱掉学者的铠甲,自由地读书。我写过两本休闲书,《读日本》和《大英博物馆日记》。这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希望我能重拾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阅读的乐趣。

    在我看来,读书这个行为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值得一次又一次地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和目的的阅读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获得的。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用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人旦篇》中王子游夜访戴安娜的故事。我真希望“学习”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趁着兴奋去旅行,兴奋用尽才回来”。为什么要参加考试?为什么要获得学位?为什么一定要有文字呢?当然,这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达到的。尽管我无法到达那里,但我的心却渴望它。

    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一念,便乐忘食”,是许多学者的共同体会;不仅是“忘食”,更是生死攸关。刚才提到的《阅读史》里,有一张1940年伦敦轰炸时拍的非常感人的照片,倒塌的图书馆里,靠墙的书架没有倒下来。废墟之中,三个人仍在心满意足地读书。这虽然是与不幸作斗争、相信未来,但也可以解读为:“读书”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生活的象征。这本书穿插了很多关于书籍和阅读的历史图像,非常有趣;不幸的是,关于中国,只有一幅16世纪的版画,描述了秦始皇焚书的情景。

    5. 阅读策略

    读书,读什么书?对于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硬还是读软、读高雅还是低俗,专家们都有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还涉及不同的学科。我的建议是,多读文学书籍。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用。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谁是靠读诗发家致富的,或者是靠读小说当上大官的。现在的人对于读书太过势利,凡事都注重实用性,这是不好的。不言而喻,经济学、法学等专业书籍非常重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想说的是,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精神探索的意义不容忽视。当然,对于有远大志向的人来说,文学力量太弱,不足以救世造福人民;但这也不对,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

    两年前,香港学者饶宗颐先生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到法国汉学家戴米威对他说过的两句话:中国文学世界第一;研究中国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文学开始。公开发表时,这两句话被删除了,可能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认为是在胁迫外国人表现自尊。但最后一句话确实有道理。从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依然可以博大精深。而且,我特别看重一件事:从文学研究出发,更容易体贴,有更好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所有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装饰品,而是直接影响你的智力境界和生活情趣。如果你看看国外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在著作中引用和发展文学经典的方式,你就会明白,中国学者读文学一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浅。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确实应该弘扬。因此,我对成立国家科学院、编修清史、编修《儒学》没有异议。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今天我们谈论“传统”时,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晚清以来,中国人与西学对话、斗争、融合,由此产生的新文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传统。比如,谈文学,能不能只谈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不谈鲁迅?说到现代文学,既然是我的老专业,我就忍不住多说几句。这不是招聘广告,而是我的感受所启发的东西。虽然我也批评了五四新文化人的一些行为,但我反对将文革的疯狂归咎于五四反传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很多人头脑发热,大谈“民族自信”,听不进任何批评。回想起来,我指责五四新文化人的叛逆和反抗,嘲笑鲁迅的极端和孤独。我理解这种思潮的变化,但也警惕可能出现的“渣子崛起”。

    说到阅读策略,我的看法很简单:第一,读没有实用功能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第二,读一些没有实用功能的书。二是关注与当今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读书,都必须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背景,以免沉迷于读书或学习至死。

    古今中外,“励学文章”无数。你和我都听过他们的意见。效果如何?诚心“学经”的人那么多,但真正行之有效的却寥寥无几。这里推荐章太炎的观点作为演讲的总结。张先生一再强调,他一生所学到的东西,不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而是远远不及他从社会经历和生活忧虑中学到的东西。 《太炎先生自律年表》中的“1910”条目说:“玉雪虽有师友教诲,却受益于忧患众多”。而在1912年、2000年出版的《答章太炎先生》中,又多了两段话:“学习只能靠自学,一切都需要老师讲解,不能多说。”如果您了解某事,请询问。 “合起来就是三句话:学问以自学为主;不懂就问;把生活的烦恼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借花供佛,就是我理解的“读书的秘诀。”

    注:本文为华东师范大学陈平原教授讲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756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