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家庭观:从小偷家族看日本家庭题材电影的父权失坠与女性崛起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

    近年来,日本家庭题材电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中,《小偷家族》获得金棕榈奖,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是枝裕和导演作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重要旗手,有着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冷静细腻的表现手法。他是日本家庭电影发展的中坚力量。

    是枝裕和成长于战后民主时代。这一时期,旧的道德观念逐渐崩溃,“父权失落”的社会现象日益显现。他本人曾说过:“这已经不是一个父亲是家庭顶梁柱的时代,父权制的价值观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那就没有必要强求了。”我觉得还是没有父亲为中心比较好。”因此,在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角色在“失落的父权制”社会背景下的真实状态,也可以感受到对女性角色的重视。

    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

    图为是枝裕和导演的部分家庭主题电影海报

    01

    ·父亲形象塑造·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

    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中,男性角色大多是单一、消极的,其中父亲形象是其作品中探索最多的。

    在根据1988年“西巢鸭弃婴事件”拍摄的电影《无人知晓》中,父亲只是作为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出现,然后就消失了;尽管《梅街日记》中的父亲出现了,尽管他去世了,但从影片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三姐妹的背叛和遗弃所带来的痛苦; 《奇迹》中的穆父亲南健二不切实际地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不顾家庭; 《比海更深》中的废柴父亲对儿子梁铎的成长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小偷家族》中,渴望成为“父亲”却无法实现的柴田,以暗示父亲的虚无,再加上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双重崩溃,实际上否定了父亲的存在。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

    图为电影《小偷家族》中的男主角阿吉和他的“儿子”翔太

    是枝裕和曾说过:“也许是因为我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太多感受到父亲的存在,它是在电影中偶然出现的。”他还在片中问道:“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父亲?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才能真正守住‘父亲’的称号?”可见,父亲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隐身对他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是枝裕和在作品中描绘家庭的面貌时,承载着一个时代日本人共同的社会记忆。他从现实和心理两个层面完成了“弑父”,从而客观地呈现了“无父社会”不争的事实。

    02

    ·母亲形象的塑造·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

    久木诗琳女士在是枝裕和导演的《小偷家族》等四部电影中饰演母亲。她可以说是是枝裕和家庭电影中的“永远的母亲”,是是枝裕和家庭题材电影中“母亲”角色的代表人物。 。她所塑造的母亲不仅达到了导演的创作目的,而且形成了具有“树林风格”的母亲形象。这位母亲对孩子充满了爱,对时间、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她并不完美,甚至在常人道德下还有很多“不准确”,但这种不完美却能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

    图为电影《行尸走肉》场景

    而其他电影中的母亲形象,无论是《比海更深》中的树子,还是《行尸走肉》中的俊子,就她们在家庭中的定位而言,都是典型的日本家庭主妇。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独立的工作。但与此同时,他们深爱自己的孩子并表现出韧性。例如,在电影《小偷家族》中,安藤樱饰演的母亲无法保护自己,但她决心保住小女儿,因为她担心她再次遭受家庭暴力,并愿意在工作中被解雇。为了保护她。他们秉持着血液中爱的本能,接受和容纳无论怎样的孩子,展现出家庭的灵魂和爱的真情。比如电影《有其父必有其子》中,母亲抱着即将被取代的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说:“我们一起逃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吧”。他们大多果断、勇敢、乐观,也有一些固执、说话笨拙。枪和棍棒,这些性格特征让“母亲”这个角色更加丰满和真实。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

    图为《小偷家族》中饰演母亲的安藤樱

    03

    · 结论 ·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

    是枝裕和在电影中经常探讨生死、亲情、选择、成长等人生问题,将家人之间的真实情感隐藏在细节背后。此外,父权制的解体、“核心家庭”的社会思潮、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等社会现实都在他的家庭题材电影中得到体现,使得电影富有现实主义美学。

    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

    图为电影《比海更深》台词

    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的照片_出场日常拍摄家庭父母感言_父母出场拍摄家庭日常

    在《比海更深》中,是枝裕和借用是枝裕和的话说道:“我从来没有爱过比海更深的人。”我们常常责怪父母,更难亲自向他们说“爱”。但我们之间的纽带确实比海更深。我们总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与父母和解,进而与自己和解。

    是枝裕和在影片中对“家”的概念进行了解构和重组,反映了日益萎缩的社会。在他的散文集《行走的速度》中,他谈到了个人的创作观:“我不喜欢主角克服弱点、保护家人、拯救世界的情节,我宁愿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原本有些肮脏的世界突然变得美丽的瞬间”,在这样的创作原则下,一个又一个日本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普通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刻而深刻的故事是创建的角色图像。

    参考:

    [1] 雷文.是枝裕和电影“一代”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媒体,2023(24):52-55。

    [2] 洪西北.浅析是枝裕和电影的“非戏剧”形象风格——以《行走》为例[J].今日媒体,2022,30(8):102-105。

    【3】黄力.是枝裕和家庭题材电影中的性别意识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23。

    [4] 胡新儒,郭天光。解构与重构——是枝裕和家庭电影的核心视角[J].西部广播电视, 2022, 43(10):94-96

    [5]陈晓涵,李健.浅议是枝裕和电影中的边缘家庭伦理问题——以电影《有其父必有其子》为例[J].艺术科技, 2021, 34(1):64-65

    【6】[日本]是枝裕和,褚方野译。拍电影时我在想什么[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8。

    本文是根据日本文化课程介绍报告撰写的。作者是南开大学日语系2022级本科生陈一凡(2212245)。

    结尾

    文案:陈一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6672.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