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兴奋地捡起了虫子。幼儿园供图
谢彦是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实验幼儿园园长、福建省优秀教师、谢彦工作室领军人物、三明市名校长、三明市政府特约督察。
■因小事而大惊小怪
问题来了
孩子天生贪玩,喜欢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探索。很多幼儿园都打造了具有自然环境特色的区域,如种植区、饲养角、水培土培区、小树林、花园等,幼儿在这些地方总能发现蜈蚣、蚂蚱、蚂蚁、蟑螂等动物。他们或大声尖叫,或好奇地抓起观察,或伸出双脚践踏动物……在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安全有效地观察动物呢?孩子和动物如何才能融洽相处、和谐共处?
(幼儿园老师)
专家意见
在幼儿园,与小动物相处的过程是孩子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是与动物相处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对于由此产生的“如何安全有效地观察动物”、“如何与动物共存”等问题,我认为幼儿教师应该以观察者、引导者、教育者、研究者和伙伴的身份介入活动过程,从观察开始提供从方法和活动设计上进行有效引导,激发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支持幼儿因观察动物而引发的深度学习,促进幼儿与动物和谐共处,萌发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老师必须“迁就”孩子喜爱动物的本能
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喜爱小动物也是幼儿的天性,这种人类的“亲生命行为”。当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会很高兴。然而,对毛毛虫、蜈蚣、蟑螂等动物的恐惧往往是后天获得的。例如:性格胆怯、缺乏动物知识、消极引导等。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理解并接受幼儿看到就大声尖叫等心理发展的自然表现。或好奇地抓握观察动物,或伸脚踩踏等,鼓励幼儿与动物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
丰富动物相关知识储备。为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动物的欲望,满足其最初的认知需求,幼儿教师应秉持严谨的科学教育态度,通过查阅动物相关资料来“积累”动物学知识,巩固自身。提高科学素养,多开展动物教育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营造以动物为主题的环境,提供动物百科故事书,并选择一些有趣、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动画片或儿童节目,向幼儿普及动物知识,满足他们对动物的好奇心和知识。想。
营造多元化的互动环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安全的与幼儿互动的环境。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选择当地容易饲养、性格温顺、适合幼儿接触观察的小动物。时刻关注动物健康,引导幼儿爱护动物,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科学、童趣的专属动物乐园。幼儿园还可以购买动物标本和书籍,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资料,或者让孩子自己制作作品,引导孩子详细观察静态动物。对于生态环境资源良好的幼儿园,应尽可能让幼儿与自然环境中的小动物进行近距离接触。
当孩子有观察兴趣时,教师要“开导”
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兴趣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过程。老师可以仔细观察孩子们接触小动物时的反应和表现,并记录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可以反映出他们特别关心或兴奋的时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可能会改变。因此,有必要定期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目前对哪些动物或与动物相关的话题感兴趣,并据此调整教育。内容。孩子的个体差异也应该得到尊重。每个孩子对动物都有独特的兴趣和关注。他们应该受到尊重和鼓励,以认可和支持的态度与孩子们一起开启快乐的探索之旅。
对观察动物提出具体要求。在幼儿观察动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一系列的要求,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应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如与动物保持适当距离、不随意接触不熟悉的动物、尊重动物、不打扰或伤害动物等。教师应鼓励幼儿多角度观察动物-感官视角,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更全面地了解动物。还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喂养真实感知动物的成长和变化。此外,还应该告诉幼儿,动物属于大自然,可以在它们所在的地方进行观察。如果你想看得更清楚,可以将它们放入容器中进行观察,但不要忘记观察后将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在提高孩子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制定处理动物的规则。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喂养制度,明确喂养环境、食物准备、喂养频率和数量、观察时间和周期、喂养区域的清洁等要求,以确保动物得到适当的照顾,同时为孩子提供参与喂养活动的机会。教师应提醒幼儿用轻柔的声音、轻柔的动作与动物交流,不要拉扯、拍打或惊吓动物。应避免过于亲密的接触,如亲吻、拥抱等,不要触摸动物的眼睛、鼻子、嘴巴等敏感部位。教师还应全程监督孩子与动物的互动,确保孩子的安全,并及时纠正不当行为。要求幼儿接触动物后要洗手,保持个人卫生。还要定期清洁和消毒与动物接触的物品和区域,以防止疾病传播。
当孩子有探索欲望时,教师要“引导”
掌握观察动物的科学方法。孩子与动物之间的友好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关系,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的共鸣。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引导孩子们的动物探索。旅行。要根据孩子对小动物的兴趣和动物的特点,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标、观察内容、观察方法、时间安排等,引导孩子有目的地观察动物,通过观察和倾听。 、摸摸,全面了解动物的特征。掌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将观察和调查结果表达在《动物观察记录表》上,仔细、全面地观察动物。最后,教师要组织孩子们一起回顾观察过程,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受,从自然观察走向深度学习。
为观察动物提供设备支持。适当的工具支持可以让幼儿在观察动物时更加关注其特征的变化,更准确地观察一些细节,帮助幼儿收集更多的信息。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的观察工具应该有所不同:小班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可以为他们提供外观有趣、易于掌握、观察视线宽阔清晰的工具,例如大放大镜;中产阶级的孩子愿意关注较长一段时间,观察动物时会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相同”和“不同”,可以提供功能要求较高的观察工具,比如常见的放大镜;上层阶级的孩子更注重对动物特征的细致观察和持续观察,因此除了提供日常工具外,还可以提供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倍显微镜等,支持幼儿更加沉浸其中观察动物的外部、局部特征和变化。
观察动物后扩大和延伸活动。幼儿观察小动物后,可以通过一些创造性和教育性的活动来扩展和延伸他们的学习经验。可以进行实验,比如观察蚂蚁如何携带食物、蜗牛在不同表面移动的速度等等,激发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素描活动也是观察动物的绝佳方式。孩子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捕捉动物的外观特征,包括动物的形状、颜色、毛发、动态变化等,并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有效提高观察力和表达力。此外,一些以动物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还可以让幼儿模仿动物的行为和声音,增强对动物习性的了解,从而巩固和拓展观察小动物的学习成果,培养多种技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能力。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2日第02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