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如今,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尤其是运动、健身等需求日益增加,参与体育活动更加广泛。击剑、赛马、马术等许多曾经价格昂贵、看似遥不可及的运动项目,如今却像“旧时王宫前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寒假已至,春节即将来临。即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富国强民·少数民族体育普及”系列报道四篇。一片叶子讲述秋天的故事,一瞥小事讲述秋天的故事。希望我们记者的脚步和眼神能让您了解小康社会中群众体育的活力,丰富您节日期间的体育生活。
剑道之上,两名剑客拔剑相对。
寂静、肃穆,空气冰冷。
顿时,念头流转,银光涌动,刀剑铿锵……几轮激烈的攻防过后,胜利者摘下面具,举起双臂呐喊,失败者则低下头,黯然神伤。
14米长、2米宽的剑道上,速度、力量、悬念,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分出胜负。这就是现代击剑的独特魅力。这项古老的运动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曾被视为贵族骑士的七项专属运动之一。早在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击剑就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一百多年来,击剑运动从未缺席过奥运会舞台。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这项昔日的欧洲贵族运动早已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成为很多人业余时间的休闲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穿上护具,拿起剑,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他们不仅体验了剑术的优雅,也给击剑运动带来了新的发展。
一个小娃娃和一百个击剑馆
与足球、篮球等众所周知的球类运动不同,击剑运动对场地和装备的要求更高。这也是过去击剑给人以一定距离感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广州涌现出许多击剑馆,为热爱击剑的人们提供了展示技艺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击剑馆的出现,让很多不懂击剑的孩子感受到了击剑的魅力,极大的丰富了击剑的后备力量。
刚刚在2021年陕西全运会上获得男子佩剑个人和团体项目两枚金牌的广州运动员邓小豪,现在是广州市荔湾区小虎体育击剑馆的技术顾问。小虎击剑馆拥有专业教练5名,学员100余人。每逢周末,不少家长都会带着孩子来体验击剑。
五岁的曾熙然就是其中之一。她扎着双马尾辫,脸上总是挂着古怪的微笑。虽然只比一米长的剑高出一个头,但曾熙然在场上的动作却是井然有序、井然有序。曾熙然虽然年纪小,但已经学习击剑近一年了。曦然不仅训练时认真听教练讲解动作,休息时间也自己练习。尽管她的头发被汗水浸湿,脸色通红,但她仍然没有停止动作。看得出来,她真的很喜欢这项运动。
曾熙然的母亲王女士说,女儿接触击剑纯属机缘巧合:“我在报读其他兴趣班时,可以多选一项项目。我们觉得击剑挺新鲜的,兮然的性格也很活泼,而且还有舞蹈基础。 “我让她报名参加这个项目。”王女士说,一开始她还是担心女儿。毕竟她是女孩子,年纪还小,击剑又是一项比较危险的运动,但兮然很快就放弃了。打消了妈妈的后顾之忧。
“她上课很认真!也很听教练的话,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我就放心了。”在王女士看来,找到一家合适的击剑馆非常重要,因为有专业教练的指导,女儿未来的发展会更加顺利。 “第一位老师非常重要,虽然我们对她的未来没有太多规划,也不一定需要成为一名体育生,甚至不一定是一名职业运动员,但我觉得打好基础还是很重要的。”至于未来会怎样,还是要看习然自己的意愿。”王女士笑着说道。
像曦然这样偶然认识并爱上击剑的孩子并不多。小虎击剑馆教练李光勇说,周末或节假日等高峰期,他平均每天教四十、五十个孩子。 “现在广州的击剑俱乐部越来越多,这项运动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虽然它是一项起源于欧洲的贵族运动,但它已经变得越来越接地气。”李光勇说。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亚军的广东名将吴汉雄目前经营着一家击剑俱乐部。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广州现在有近百个大大小小的击剑馆,极大地促进了击剑运动在基层的发展,也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接受击剑训练的机会。 “现在广东可能有近10万名击剑爱好者,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全国职业击剑运动员总数才几千人。而在广东,击剑馆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富裕时代让击剑“平民化”
说到击剑,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价格昂贵吧?确实,由于装备的专业性和对场地的高要求,与一些更大众化的运动相比,击剑确实对观众提出了相对更高的经济要求。
吴汉雄也基本同意这一说法。他说:“击剑运动在一线城市的发展明显比较好,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认知度和普及度还远远不够。目前击剑运动在广东发展得比较好。也就是说,广州和深圳,尤其是深圳,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人们更愿意接触新鲜事物。”
不过,在吴汉雄看来,仍然用“贵族运动”一词来形容击剑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就这个时代而言,我觉得练习击剑其实并不贵。”吴汉雄随后与记者一一算了一笔,“我们俱乐部每年的会员费只有一万多元,其中包括所有的器材和练习费,对于纯粹的击剑爱好者来说已经足够了。”
据吴汉雄介绍,这项运动真正花的钱是请私人教练和出去比赛:“如果想进一步提高,请私人教练的费用可能会更高;此外,有些孩子还得去参加比赛。”去其他地方比赛,报名费和路费也是不菲的,总体来说,练习击剑还是有一定的经济门槛的,但并不一定需要“烧钱”。现在大家都富裕了,成本击剑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并不是太高,在我们那个时代,只有很少的比赛来来去去,现在每个人可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吴汉雄的话代表了广大击剑爱好者的心声。 17岁的马伊琳从9岁起就开始练习击剑。他说,成本和你最终想要达到的水平有很大关系。 “其实一年的年卡费才1万元,但如果想增加私教课的次数,45分钟可能要500元,甚至还有更贵的。”不仅如此,训练频率的增加也意味着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加速。 “一双击剑鞋一千多元,剑杆几百块一块,击剑服一千多元,再加上出去比赛的费用,真是贵啊。”马伊琳说,“但如果只是一个爱好,其实很贵。成本还不错。”
在很多击剑馆,初始入门课程费用不到100元,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加入击剑这项运动。 11岁的李伯宇去年国庆节开始练习击剑。他也出于好奇路过击剑馆,报名参加。如今,白宇已经迷上了这项运动。白宇的妈妈韩女士说,儿子练习游泳已经有五六年了,本来花了不少时间训练。她本来不想让他学击剑,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儿子的“坚持”。
在韩女士看来,学习击剑的成本虽然较高,但也可以接受。 “大约有90个班,约12000人,每节课一个半小时,七八个学生,所以平均分配的话,其实还不错。”当然,由于李博宇下次还要参加比赛,韩女士的投入可能会相应增加。 “现在我请了一对一的私人教练,450元45分钟,我也希望他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对于普及击剑这个话题,邓小豪也有自己的理解:“广州击剑运动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广州各个俱乐部的宣传和推广。当然,孩子们参与这项运动也和家庭收入有关。”不过,目前广州击剑运动越来越普及,这将有助于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击剑运动,进而将击剑运动传承下去。”
群众基础越广泛,未来就越广阔。
去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子重剑运动员孙一文为中国击剑队夺得了奥运会上的第五枚金牌。如今,越来越多的击剑爱好者聚集在击剑馆,这对于中国和广东击剑运动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在吴汉雄看来,孙一文和张嘉朗(来自中国香港的击剑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胜利让击剑运动在国内有了更多的粉丝,而这些粉丝又将反过来推动击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当时我们所有的职业队加起来只有几个人,但现在参加全国俱乐部比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四五千人,各个年龄段的都有。由此可以推算全国击剑人数可能达到了几十万。”吴汉雄说,“从几十万人中选拔人才的质量肯定会更高。即使这些练习击剑的孩子最终没有走上职业道路,但击剑教给他们的专注力和适应能力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有帮助。” ”。
事实上,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绝大多数家长在培养孩子参加击剑运动时并没有强烈的“功利主义”。他们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体育人才,甚至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职业运动员,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职业运动员。这项运动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曾曦然的母亲王女士特别提到了女儿学习击剑后的成长:“她以前不想参加比赛,现在她开始学习击剑。”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害怕失败。我告诉她,比赛不一定只是为了获胜,而是为了学习。有东西就好,所以现在她愿意参加比赛。”当被问到是否想赢得比赛时,肖兮然害羞地点了点头,然后用甜美的声音说道:“教练和妈妈都说了。 ,参加比赛并不一定只是为了获胜!”
练习游泳多年的李博宇现在彻底迷上了击剑这项运动。在他看来,击剑有更多的变化,也更有趣,他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博宇的妈妈现在非常支持儿子的选择:“孩子们,要有毅力,不要怕危险。学习击剑可以教会他冷静地分析对手,这对他以后的生活也有帮助。毕竟,学校学习只是他的生活。”其中一小部分。”
入选国青集训队的马伊琳是广州市一名普通高中生。曾获得亚洲青少年击剑巡回赛男子花剑个人第六名、全国中学生击剑锦标赛男子初中团体冠军等荣誉。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他并没有走体育生的道路,而是希望通过文化课程进入自己选择的大学。当被问到是否后悔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击剑却没有得到升学优惠时,马伊琳坚决否认:“我练习击剑并不是功利性的,击剑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让我有更好的生活。”心理。” ,不会有什么波折,但是可以静下心来学习。我是一个内向的人,通过击剑交到了很多朋友,有了更多的社交接触,这让我很开心。”
小虎击剑馆教练李光勇也是一名击剑运动员。他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们有这么好的训练环境。 “当时我是被体校教练选中的。训练很辛苦,我也不是很开心。但现在的孩子们真的很喜欢这项运动,而且练习的时候他们明显很开心,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成绩很有帮助。”
也许曾熙然和李博宇未来不会成为职业击剑运动员,但这段童年经历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于击剑运动在广东乃至全国的发展来说,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击剑金字塔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实——孩子们在训练中投出的每一把剑,不仅丰富了击剑运动的发展,还影响着击剑运动的发展。他们的余生,也间接填补了击剑运动的未来。
策划:陶勇
协调员:林本健
采访撰稿: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郝浩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