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心脏骤停日,这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日,致力于提高公众对心脏骤停急救的认识。
今年4月21日上午9点,上海半程马拉松赛期间,一名跑者心脏骤停,倒地距离跑道20公里处。一名医生恰巧从赛道上的铁马外路过,正准备进入赛道施救,但他立即赶到了现场。赛事医疗志愿者赶到,对选手们进行了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AED除颤,不到一分钟,他们就恢复了知觉。
事后,围观医生称赞急救过程堪称杰作!事实上,这种急救并不是孤例,在马拉松赛事中几乎每周都会发生。
虽然心脏骤停是一种偶然的概率事件,但当参与者达到一定数量时,偶然性就变成了一定的必然性。虽然每一次成功的急救都挽救了一条生命,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赛事通常不会积极宣传此类赛事,但在这样一条与死亡赛跑的赛道上,却是每场赛事的必备。面临一个大考验。
每年,心脏骤停都会夺走世界各地无数生命,快速有效的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已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
马拉松急救保障体系不仅是保护运动员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向公众传递急救知识和理念。
在这场冲过终点的生命接力中,每一位医疗志愿者、每台AED设备、每一次及时的心肺复苏,都是挽救生命的希望。
此时此刻,随着世界心脏重启日的到来,我们将聚焦马拉松赛道上的急救,讨论这场生死攸关的接力赛及其所创造的社会遗产。
01.
从悲剧到觉醒:
活动医疗保险变更
十多年前,马拉松赛事的医疗保障和急救体系远没有今天成熟。
在深圳,一位38岁的企业家在中欧商学院比赛预赛期间因心源性猝死去世。现场人员拨打120后,又给一位名叫吕乐的同学打了电话,因为他精通急救知识。
吕乐说赶紧去找AED,但当时AED还是稀罕物,现场也没有人。同学的去世深深地触动了他。如果一个人摔倒了,他身边很有可能没有人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吕乐意识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痛点。这一事件也直接促成了公益企业“第一反应”的诞生。
同年,在距离深圳100公里的广州马拉松赛上,一名21岁的大学生和25岁的跑步运动员丁曦在比赛后不久心脏骤停。尽管全力救援,两人最终还是死亡。
此事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青少年参加比赛的健康风险、赛事主办方的安全保障责任等问题一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央视《今日说法》还专门制作了一档节目《突然死亡的球员》,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事实上,在当年的条件下,广州马的医疗设施已经在全国名列前茅,包括固定医疗站、专业医护人员、赛道沿线救护车、医学观察志愿者等。
当时,第一反应的创始合伙人廖玉坤还只是一名普通的跑步者。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由于当时的医疗设施和设备缺乏针对性,最终的结果就是只能观看。这件事正在一步步滑向最坏的结果。”
这段经历最终促使他加入了第一反应团队,专注于急救培训和活动安全。广马事件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成为推动国内体育赛事提高急救水平的重要契机。
02.
从突破到成果:
急救系统的曙光出现
从2014年开始,广州马拉松首次引入AED骑行保障团队。如今,AED 自行车队已成为所有赛事的标准装备。
同年,杭州马拉松开始优化赛道急救志愿者体系,对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医疗急救培训。赛道沿线每隔100米就有一名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还有持有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全球急救证书的专业志愿者。
今年杭州马拉松终点区,首次使用了两台便携式AED。这是中国最早在公开报道的事件中使用AED的案例。
很快,AED设备就在赛道上发挥了作用。
2015年无锡国际马拉松成为国内马拉松赛场上首个有完整记录的AED成功救援心脏骤停的案例,急救队伍来自“第一反应者”。 10年来,截至发稿,第一响应队已完成400余场马拉松赛事,成功解救23例心脏骤停跑者,存活率超过90%。
AED的配备和急救培训的普及让赛事组织者看到了希望。随着马拉松赛事产业化的启动,赛事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成为赛事运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以汇跑赛事为例,它在国内马拉松赛事中首次引入赛道急救制度,并要求公司所有员工接受急救培训并持证上岗。
03.
从竞争到社会:
有效传递急救知识
2017年起,广东新华体育集团在公司内部开展AHA急救培训,加强赛事医疗保障。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成立于2018年,通过短期活动急救培训,也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具备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据统计,包括医务人员和救援人员在内的约1000人接受全程马拉松训练。
像这样的国际盛事,光是医疗保障人员就超过2000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强化,已成为马拉松赛事的重要“社会遗产”。
不仅是赛事,如今很多跑步团体都会组织急救培训,甚至在跑步训练活动中配备了AED设备。
今年夏天,有报道称许多跑步者在训练时突然死亡。在大众跑步者中普及急救技能尤为重要。
今年8月6日早上7点,石家庄宇通体育场一名60多岁的男性跑者在晨练时突然昏迷。恰巧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尚永伟也在跑步。发现异常后,他和其他跑者迅速对他展开急救,轮流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在专业心肺复苏的帮助下,老人逐渐恢复了呼吸和脉搏。事实上,尚医生不仅是一位资深马拉松运动员,也是石家庄马拉松赛的医务官。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将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他们的爱好结合起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医生跑团。相信他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04.
从全球到中国:
事件急救国际对话
据世界田径统计,全球路跑赛事猝死发生率为每10万人1-2人。随着运动医学的进步,世界各地跑步赛事中事故的频发引起了官方的关注。
2020年,世界田径更新了《世界田径医疗指南》,为包括路跑在内的各类赛事提供医疗服务和防护指南。世界田径要求2022年各赛事组委会将《指南》作为制定标志性项目医疗手册的基础文件,并参照《指南》制定各赛事医疗手册。
“虽然我们的中国同事在一些赛事的医疗管理上还需要做出一些调整,但中国赛事组织者在跑者冲过终点线后对大规模完赛者的计划和管理能力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世界田径健康与科学部代表弗雷德里克·加兰德斯在参加上海和厦门两场世界田径赛事的医疗培训后表示,“上海马拉松和厦门马拉松都是如此。”
由于中国赛事数量众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路跑赛事医疗保障体系在某些方面已经能够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世界田径路跑项目负责人阿莱西奥·庞齐(Alessio Punzi)今年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组织马拉松比赛没有‘一刀切’的方法。我们在中国看到的一切都令人印象深刻。并非每场马拉松比赛都如此。”中国有资源和组织能力动员数千名志愿者,这表明了中国对确保这些活动安全的承诺。”
中国田径协会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很早就在马拉松学院开设了赛事医疗保障课程,传承赛事实践经验。
2021年,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国医疗救援协会联合发布了团体标准《马拉松赛事现场医疗保障人员配备要求》和《马拉松赛事现场医疗保障设施和器材装备要求》。对于2万人以上参加的全程马拉松赛事,现场专业急救人员需要超过300人,赛道上需要有21组医疗站医护人员(平均每两公里一组) 。参加人数超过2万人的赛事需要配备23辆救护车、21个赛道医疗站以及60台AED设备。
如今中国3万人规模的大型马拉松赛事甚至可能配备数百台AED。跑步者倒地后,急救人员可以尽快赶到现场,通常在一分钟之内。
如今,马拉松赛场是AED设备最集中的地方。甚至还有观众因自身疾病而出现心肌梗塞的情况。他们恰好在赛道边,很快就得到了治疗。
05.
从协作到系统:
联合指挥指挥部已成标配急救
当然,仅仅依靠赛事组委会来提高救援成功率是不够的。
广东新华体育医疗安全部部长张宇提到:“一场赛事中AED急救队越多越好,但毕竟人员和设备有限。一二线城市的赛事基本上可以满足赛道上500-1000米的分布有AED急救的群体,但三线及以下城市及其区县在举办比赛时很难做到这样的分布。和当地的不一样当地医疗资源关系到社会应急力量的发展,希望跑者急救培训能够提高潜在跑者中急救的普及程度,让跑者能够在赛事官方急救人员面前互相救助。心搏骤停、中暑等紧急情况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提高救援成功率的基础。”
事实上,在当今整个赛事保障体系中,志愿者和AED设备只是其中的一环。医疗指挥系统、救护车调度、定点医院设置、医疗分级和指挥报告系统等关键环节都非常重要。
这需要赞助政府的合作。例如,早在2011年,市应急中心的专业调度人员就加入了指挥队伍。 2013年成立联络指挥部,赛事期间医疗、公安、竞赛各方共同工作、调度。
如今,联合指挥已经成为大多数比赛的标配。
客观地说,由于不同城市的医疗资源和应急调度能力不同,事件医疗安全离不开城市的基础医疗水平。一些县级市举办的活动甚至会从全市甚至外地调集救护车和AED设备。许多城市没有举办比赛的经验,这将导致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不够。
赛事医学专家、江苏省冲突救援负责人张定伟提到:“很多赛事出现问题并不是因为健康和卫生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缺乏完整的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体系,未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不合理。”
虽然医疗救治是卫生部门的工作,但赛事医疗非常独特,需要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的充分配合。赛事医疗官员是少数既懂医疗急救又懂比赛组织的人之一。
杭州飞宇急救中心主任李永胜是国内最早的赛事医务人员之一,也是国内最早按照国际标准普及公共急救的推动者。十年来,他参与了300余场马拉松赛事的保障,成功指挥救援24名心脏骤停者。停止玩家。
在他看来,赛道急救必须简单、直接、有效、注重速度、快速处理,这需要系统的医疗规划和演练训练,两者缺一不可。
06.
从担忧到立法:
摆脱善意救援的包袱
我国每年有54.4万例心源性猝死病例。平均每天有近 1,500 人死于心脏骤停。 80%发生在院前,院前抢救成功率不足1%。
目前,我国进行心肺复苏的人群比例为17.0%,AED使用者比例不足0.1%。这说明公众急救意识和技能的普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AED的数量相对较少。 AED配置率国际水平为100台/10万人。据统计,美国每10万人拥有AED约317台,日本为555台,中国每10万人仅拥有15台左右。
由于体育赛事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可以直接提升全社会对心脏风险的认识。 2021年欧洲杯期间,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比赛中心脏骤停。由于及时使用心肺复苏术和AED,他的生命被挽救了。此次事件也增强了公众对黄金四分钟原则的认识。
2000年代初,美国、欧洲等地的一些马拉松赛事逐渐开始配备AED。但由于当时AED普及率较低,设备数量有限,且对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培训不够广泛,AED的实际使用频率较低。低的。
2012年芝加哥马拉松比赛中,一名40多岁的男性选手在比赛进行到约35公里时摔倒在地。急救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在同一场比赛中,其他几名患有心脏病的跑步者也接受了 AED 治疗。为了提供有效的治疗,活动组织者和公众看到了AED的社会价值以及非专业医务人员对AED的使用。
自2004年起,日本允许普通公民在公共场所使用AED,这是AED立法的重要里程碑。随着公众对AED的了解不断增加,日本政府逐步立法要求在学校、火车站、机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安装AED。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作为高危场所,也明确要求配备AED。
如何平衡非持证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和生命安全,是公共卫生政策制定面临的难题。如果非专业人士能够成功使用AED来挽救他人的生命,这将为政府进一步完善保护善意施救者的相关法律提供有力支持。
由于 AED 属于医疗设备,非专业急救人员在过去使用 AED 时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问题。这种担忧可能导致人们不敢在紧急情况下勇敢采取行动。
201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84条首次规定了“好人法”。救助人因自愿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在民法通则施行之前,中国社会曾发生过不少“解救反被告”的案例。
2017年之前,即使是专业认证人员在事件救援中也会面临很高的法律风险。据悉,当时第一反应还与平安保险+上海市律师协会联合推出好人保险,就是为了应对法律纠纷。可以支持前来救援的活动志愿者。
这段历史至今仍让人感慨万千。这也是马拉松赛事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的生动例证。
民法典颁布后,善意救助人条款得到进一步巩固,鼓励社会公众在紧急情况下伸出援手。马拉松等赛事为非专业人士参与急救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研究发现,赛道上心脏骤停的第一反应者中,90%以上都是志愿者。在专业医生和AED到来之前,他们是生命的接力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深圳等城市已通过地方立法,为非持证急救人员使用AED提供法律依据,鼓励更多人在紧急情况下勇于施救,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目前,我国进行心肺复苏的人群比例为17.0%,AED使用者比例不足0.1%。这说明公众急救意识和技能的普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07.
从蛙跳到接力:
赛道急救的社会价值
由于工作方便,本文最初只是想梳理一下马拉松医疗体系的发展,展现生死速度背后的故事。
在与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交流后,我发现赛事急救与社会对体育风险的整体认识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独立于社会应急救援和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进程。
厘清这些关键历史节点后,马拉松赛事急救诊所带来的社会遗产就变得更加具体。当数万名跑者冲过终点线时,数百名志愿者的使命是否结束了?
社会急救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才刚刚开始。赛道救援是跨越终点线的生命接力。它传递的不仅是速度和勇气,更是责任和希望。
2024年世界急救日的主题是“急救与运动”。
聚起来就是一团火,散了就是满天繁星。马拉松赛事作为高风险的体育赛事,不仅为赛事本身提供保障,也点燃了全社会普及急救的希望之火。
每一位接受过急救培训的跑者和志愿者都是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急救明星”。当事故发生时,他们可能是第一个挺身而出拯救和传递生命的人。
赛道急救的社会价值远远超出了42.195公里。它超越终点线,延伸到公共生活更广阔的领域。每一次赛事的成功,都是生命跨过终点线的接力。
今天,我们再次借“世界心脏重启日”之际,向那些无名的急救英雄致敬。我们也希望这种生命的力量能够冲过马拉松的终点线,延伸到社会的公共生活中,让更多的人掌握救生技能。 ,点燃生命的希望。
这就是中国马拉松的故事和价值。
本次内容创作团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8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