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女性主义文论:从性别角度探讨意识形态与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

    本课从性别视角出发,思考意识形态如何在性别中体现?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女权主义。

    两个概念: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

    一般来说,feminism 和 feminism 之间没有区别,因为它们是同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翻译。女权主义似乎强调权力斗争,女权主义似乎是文化。女权主义最早起源于西方。

    一。女权主义概述

    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一系列关于女权主义的斗争,有两次浪潮。

    (一)女权主义的两次浪潮:

    第一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强调妇女的外在权利,包括妇女的选举权、参与政治权力、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波:20世纪60年代,对权力的诉求更加细致,女性内心的文化思考更加深入。在第二次浪潮中,形成了不同的女权主义流派。

    插曲:

    我最近听到的一种流派被称为“田园女权主义”或它的另一个贬义词“女权主义婊子”。这里强调的是,“田园女权主义”在面对妇女问题时,某种程度上采取了双重标准。这实际上不是女权主义。性别问题会在日常生活中爆发,关于性别问题会有不同的思考和争吵。然而,在争吵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根本没有系统、认真地思考过女性问题。他认为:“所谓女权/女权主义,就是女人应该坚强,女人应该推翻男人,女人应该成为统治者。”

    (2) 女权主义学校

    ①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是女性缺乏与男性竞争的平等机会。因此,自由女权主义要求女性和男性必须站在机会平等的立场上,但自由女权主义也反对对女性的特殊照顾。这会有些争议。

    ②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原因是两性之间的生物学差异。生理差异是无法消除的。因此,激进女权主义呼吁全世界女性团结起来。女性应抛开生育负担,重视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

    人权运动_人权运动_人权运动

    ③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发现,家庭内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工,这就是所谓的男性在外的角色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当我们强调男在外、女在内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男性在外部市场参与分工时所从事的工作是有偿劳动,而女性在私人领域所从事的家务和生殖活动则是有偿劳动。未付。劳动。因为私营部门劳动力处于货币经济之外,不参与市场分工。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并且植根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认为,社会服务应介入私人领域,将妇女从私人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认为“GDP”这个概念是一个父权概念。所谓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一个与男性密切相关的数字。妇女在家庭中从事的大量劳动并未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一个所谓的“成功男人”雇佣女佣提供清洁服务时,所产生的劳动力就计入国民经济总量,因为这是一种雇佣关系。那么,如果一段时间后,成功男人突然爱上家政女工并与她结婚,那么婚姻存续期间男方就不再需要支付女方的劳动费用,雇佣关系也就终止了。对于同样的劳动,前者被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而后者则完全消失。这里的变化值得思考。

    ④ 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理论采取结构性方法,认为没有一个“女人”可以代表所有人。每个群体都是不同的,女性之间的差异甚至比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差异还要大。我们不能强调“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每个女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不应该被本质化。有的人觉得结婚生子很难,有的人却觉得幸福;有的人怀揣着改变世界的雄心,有的女人也感受到了从小事中回归的幸福。为什么要以一种方式对一大群女性进行监管?

    ⑤ 文化女权主义

    文化女权主义认为女性气质优于男性气质,即女性优于男性。如果我们从多个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会发现男性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是相同的,而女性生殖系统是分开的,这说明女性在进化系统上更加先进。男人崇尚暴力征服,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女人的内心是温柔的、细腻的、复杂的。因此女性更先进。

    ⑥性别分离女权主义

    性别分离女权主义认为,男女只有完全分开,才能自由地生活。男人和男人一起生活,女人和女人一起生活。

    ⑦赛博格女权主义

    很多科幻小说都会提到,假设一个人失去了心脏,但却安装了人造心脏。我想问一下这个人是不是他自己。如果它的所有器官都被替换并且都是人造的怎么办?赛博格女权主义强调,女性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诉诸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强化女性目前的一些所谓的性别弱点。

    ⑧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受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影响,强调需要深入女性的潜意识维度

    ⑨性解放女权主义

    性解放女权主义认为“性”是成年人或人的自由。这是比较有争议的,它的出现针对的是另一群女权主义者。这群女权主义者会认为,色情电影本身就是为了迎合男人的欲望而设计的,而女性的表演、动作、外貌都是为了迎合她们,女性只是失去个体意志、被男人审视的对象。男人。所有色情电影都是“男性”。然而性解放女权主义认为,对于女性来说,性是自由的。如果一个女人只是喜欢、想拍这种类型的电影并且热爱它,那么她绝对不能被禁止。性解放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参与性工作是女性的权利,不能被剥夺。

    人权运动_人权运动_人权运动

    各女权流派的核心:强调平等、消解和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大形式:女性阅读与女性创作

    1、女性阅读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任何阅读过程都不是中立客观的,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过去,由于父权文化太浓厚,文学作品都是从男性的角度来理解的。女性视角或者独特的女性经历被忽视,导致缺乏女性视角的判断。因此,“女性阅读”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评价,即女性用自己的女性经历重新审视文学作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你是女人,你说的话就一定是女人的吧?难不成你被男人洗脑太深了,你读书的时候还是“男读书”?这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抗读”,即抗拒的态度。当我读一篇文学作品或看到一篇文学评论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接受而是反思。如果你接受它,你可能会成为文学评论家的理想读者。这使得它变得极其关键。

    (2个女性作品

    从女性创作的角度来看,存在一个问题:在整个父权文化中,女性只是文学表达的对象,女性的创作往往不被认可,甚至女性写作被认为是一种反叛行为。即使在写作过程中,女性也受到父权文化的束缚。因此,从女性创作的角度来看,女性认为所谓文学史,即文学经典史,是“男性的”。文学史上,人类的作品数不胜数。比如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女性作家也有好几位,但似乎只剩下李清照等人了。

    因此,女性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会挖掘出被埋藏的女性作家,然后重新解读、重新解读。

    2. 女性主义经典与理论

    (1)弗吉尼亚·伍尔夫1929年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寻找女性文学传统

    女性文学有着与男性文学不同的语言、风格、体裁,但又受到父权文化的压制,导致女性文学的传统不像男性文学那样清晰、连续。相反,女性文学传统似乎隐约断裂。因此有必要寻找女性文学传统。有了文学传统,女性作家的创作就有了自身存在的基础。

    2. 探寻女性文学受压制的根源

    伍尔夫认为,女性文学之所以受到压制,是因为女性经济不独立,教育得不到保障,导致女性被限制在狭小的世界里,无法获得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经验。 “一个女人想要写小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自己的房子。”这里有一个比喻。

    金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经济上独立,房子意味着女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前者是后者的保证。

    3、雌雄同体:理想人格

    雌雄同体是伍尔夫提出的理想的两性人格形象。这源于柏拉图的《会饮篇》。柏拉图提到,古代人类有两张脸和两条肢体。宙斯担心人类太过强大,于是将人类劈成两半。伍尔夫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这本质上是一种关于男性和女性的二元思维方式的结构。这是一种非常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方式。男人应该有阳刚之气,女人必须有阴柔之气。地点确定了,似乎其背后的本质形象也确定了。但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正如某位思想家所说:“哪里有二元对立,哪里就有意识形态。”因为黑与白之间有太多的灰色地带。如果这些灰色地带不被告知或呈现,它们就会被压制。

    (二)西蒙·波伏瓦1949年的《第二性》

    1. 女性如何成为第二性别?

    从传统观点来看,人类历史很早就经历过母系社会时期,女性似乎是主要性别。但波伏瓦认为,女性永远是第二性别。为什么女性是第二性别?波伏瓦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生育能力。因为女性需要生育,这就削弱了女性的劳动能力,限制了女性的活动空间。而这个活动空间更多的是在家里。

    波伏瓦也是一位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超越。女性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这使得男性在家庭之外不断超越自我,而女性则只能在家庭空间内日复一日地重复无酬的家庭劳动,这就导致了女性逐渐成为第二性的命运。

    传统文明中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女性生殖崇拜。这是对女性地位的强调吗?波伏瓦不这么认为。这个崇拜女性的神话,其实是男人写的“女神”神话。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爱女人,而是因为他们害怕女人,害怕女人无法生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人发现女人的繁衍能力不仅仅是女人的事情,还和男人有关。当男人发现男人也能主宰女人的生殖时,女人就彻底成为了生产的载体、男人的附庸。所谓生殖崇拜,只是男人还没有认清社会现实。当男人认识到这一点时,就会无情地抛弃女人,男权社会就会到来。

    2. 男人如何囚禁第二性别的女人?

    波伏娃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她认为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私有制,二是宗教。私有制怎么了?首先是因为女性被视为私有财产。财产概念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被称为财产。女人是父亲的财产。结婚后,妇女通过婚姻将财产转移到丈夫的财产。今天的婚礼仍然保留着一个重要的传统,那就是父亲牵着女儿,将女儿的手交给丈夫。这传达了一个典型的含义:财产的转移。在中国,所谓三从四德也是如此:未嫁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成为财产后,也受到贞操的约束。

    这种私有制也得到了宗教的支持。男性对女性的童贞情结是一种极端的物化思想。所谓排斥非处女,无非是把她们当成“二手”,但人真的能算二手吗?人能这么简单地被客观化吗?童贞情结问题也参与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建构。比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就用了一群妓女来换取女学生。因为女学生都是处女,而妓女已经被男人羞辱过一次了,再受点苦也无所谓。这种逻辑极其令人厌恶。另一个例子是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

    但一方面,男人看不起女人,看不起女人,但男人却离不开女人。因此,波伏瓦认为女性就像黑人奴隶。

    3. 为什么女权运动直到19世纪才开始?

    此前的解释是,这与法国大革命和人权运动密切相关。但事实上,女权运动与人权运动没有任何关系。法国的人权运动是关于男性权利的。原因就在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兴起破坏了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产生了社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庞大的工厂空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男性提供的劳动力有限,因此女性进入工厂,成为劳动力的一部分。还有一个原因是人口控制,即马尔萨斯的人口控制理论开始发展,此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堕胎和避孕等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并受到关注。

    4. 女性第二性如何限制女性发育?

    如果一个女人事业成功,今天她会被认为没有女人味。很多人在采访知名女企业家时,总会问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的?”但记者会问男性企业家这个问题吗?一点也不。没有记者会问,“刘强东先生您好,您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的”。董明珠会被问到。这是一个极具挑衅性和重男轻女的问题。有能力就问马云。

    在教育领域,有一个女博士的概念。如果你看过《爱情公寓》,你一定会记得胡一飞是一位女医生。里面有一个笑话:“男人,女人,女医生。”女医生被称为第三类人。我只是好奇当女性想获得博士学位时会发生什么?这背后隐含的讽刺是,女性不应该接受高等教育,会受到歧视,从而严重限制自身发展。还有就业歧视。有的老板会问:你有男朋友吗?如果你想说没有男朋友也没关系,但如果你已婚没有孩子,我就不会要求你接受采访。

    人权运动_人权运动_人权运动

    女人如何成为女人?波伏瓦认为,决定性因素是教养方式。三岁以后,性别会发展出不同的养育方式。男孩被教导力量和征服,而女孩被教导温柔和顺从。朋友和家人送给孩子的礼物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性别色彩。个体的性别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建构,“我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父母会在潜意识层面向你灌输:这个世界上,男人是有优势的。 。女孩进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就会出现。当女性第一次来月经时,会给女性带来恐惧和羞耻。在青春期,女性被告知她们需要学会取悦男性。童话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海的女儿》,它告诉你女人在男人面前不要太主动。 《灰姑娘》似乎在告诉你,女人要学会取悦男人、勾引男人。 《灰姑娘》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如何勾引王子的故事。

    波伏瓦因此得出结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婚姻对于男性来说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对于女性来说却是获得社会认可的唯一途径。 “灰姑娘”不被家人认可。她很漂亮,但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她只能在特殊的场合展现自己的女性魅力,并且必须得到权威男性的认可。对于男性来说似乎也是如此,但男性本身就是证明。家庭已成为女性重要的活动空间。女人需要不断地建立自己的家庭王国,并从枯燥的家务中获得满足。

    很多中产女性最大的使命就是抓住自己的丈夫,因为丈夫是自己人生价值和认可的唯一来源。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或许有所改善,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仍会继续凸显。比如,如今的文化研究所重点研究的是《宫斗剧》。 “宫斗剧”的时空与我们今天相去甚远,但其背后的底层逻辑也与今天的心理逻辑类似,即女人如何俘获男人、取悦男人。

    波伏娃想的不那么简单,于是她又更进一步了。我们如何理解所谓的“女士优先”,所谓的绅士行为呢?有些男人似乎将这些事情视为“女性受到尊重”、“女性不受压制”的标志。然而,波伏瓦却直接指出了问题的核心。也就是说,男人所说的这些“尊重”不过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谓开门,让路,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目的是通过看似“受尊重”的方式来欺骗、引诱女性,让她们更心甘情愿地从事家务和生殖服务。

    这是一种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隐藏得更深的管教方式。大事决不允许妇女做决定,小事则让妇女主导。 “今天去哪儿吃饭就由你说了算!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只要你在这里,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电影。”你以为这就是男人对你的尊重吗?废话,这没什么。这种事情如果你说了算还有什么意义吗?女性更应该注意什么?经济独立、退休、生育、家务等方面谁说了算?

    女性应该做什么?

    波伏瓦认为,最重要的是工作,必须工作!工作使女性有可能跨越性别差距并实现经济独立。但当今当代社会,有多少女人被男人的一句“我支持你”所陶醉。这看似是责任的承诺,实则是女性命运的深渊。一旦你接受了这个看似甜蜜的承诺,你的余生就会陷入家庭的深渊,在日复一日的家务中度过你的个人生活。你脱离了一切,余生都留给一个人。婚姻不是躲藏的地方,也不是绝望的行为。

    其次,波伏瓦认为,女性想要成功,不需要以男性为标准。女性有其天然的优势。有人可能会问,你们女权主义者是做什么的?你想成为像男人一样的女人吗?是为了推翻男性统治从而统治男性吗?但一旦你用了这个逻辑,你就是在用男性的标准来要求女性。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内化了男性的目光。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大男子主义吗?波伏瓦认为,应该发现自己的性别优势,例如女性的精神活动更加细腻、复杂、更具同情心等。其次,女性要号召全世界的女性去追求幸福。女性本身也可能有懒惰,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波伏娃以女大学生为例,认为女大学生更擅长死记硬背,习惯接受思想。在职场上,女性更甘于平庸,而不是出人头地。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波伏瓦始终强调人的本质在于超越。

    (3) 《观看的方式》,约翰·伯杰,英国,1972 年

    它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批评作品之一,它改变了许多人观看电影和电视的方式。任何学习摄影、导演、大众传播、文化研究或艺术史的人都无法避开这本书。这是约翰·伯杰为英国BBC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将纪录片的内容转化为书面内容。书名翻译可能有问题,无法显示ways的复数形式。

    要点

    1. 眼见为实

    观看行为是人类一切行为中最基本的行为。观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性的,但同时又不那么自然。

    2、观看行为受文化习俗限制

    你所看到的、所看到的,都深受社会的影响。例如,当你去人多的地方时,你总会看到“漂亮的人”。观看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取决于你的主观性,这与价值观和信仰密切相关,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

    因此,观看行为受到文化习俗和其他一切因素的限制。

    比如,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时,你看到的并不是日本文学作品本身,而是经过多重代码翻译、编译后的文本。因此,伯格强调:过去人们简单地从形式上欣赏艺术,注重艺术的色彩、线条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艺术作品的神秘化。伯格反对这种传统的观看方式,认为如果不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来理解一件艺术品,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它。

    3. Women as object to be view(女性作为被观察的对象)

    女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女人懂得如何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吗?伯格分析的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裸体。传统观点认为,油画中的女性裸体表达了对完美人体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文情怀。伯格认为,除了极少数作品外,大部分女性裸体画都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审视和玩耍,体现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他进一步认为,男人和女人表现自己的方式不同。虽然男性气质似乎是外在的,但女性气质却是极其反射性的。

    女人是男人目光的奴隶

    什么是反身性?女性本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被观察者是女性。因此,女性会把自己视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女性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你不仅需要观察自己,还需要时时关注别人如何看你,然后将男性的目光内化为你自己,时刻做好“被看见”的准备。问题是,男人有这样的要求吗?不是。新周刊做了一篇报道,叫《丑陋的中国男人》,就是中国男人为什么这么丑?油腻、肥胖、凌乱、不修边幅,女人总是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背后的原因约翰·伯杰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因为女人更需要这样的外在装饰。她总是被盯着看,是男性目光的奴隶。

    “你画一个裸体女人,因为你爱她。你把一面镜子放在她手里,并称之为虚荣。所以,一方面,你从描绘她的裸体中获得满足,但另一方面,你在道德上谴责它。 ”

    ——观看的方式

    裸体肖像中所有裸体女性的身体姿势和目光方向都以奇观的形式存在。与此同时,伯格还分析了裸体肖像中的镜子。裸体肖像包括许多照镜子的裸体女性。但问题是,在当时的欧洲,注重镜子被视为“爱慕虚荣”的症状。因此,大量“裸女”的出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观众的一个警示,那就是不要成为一个虚荣的女人。约翰·伯杰对这种事情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这种画太虚伪了。你之所以画裸体女性,是因为你已经物化了女性,把女性当作勾引男性的手段,但反过来又把女性视为虚荣的个体。这是一个矛盾。举个现代的例子,网红直播时,不少女主播“撒娇”,男观众如痴如醉。喝醉后,她回头指责主持人性感、不守规矩。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真的或完全是女性的问题吗?看色情电影也是如此。张爱玲在《半生》中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妓女和嫖客谁更不道德?”

    (4)1979年吉尔伯特、苏珊·古巴《阁楼上的疯女人》

    这本书被誉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而说到《阁楼上的疯女人》,很容易猜到它一定是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文学分析和批评。一般来说,传统女权主义对《简·爱》的理解是,它是一个女性自强不息、追求独立平等的故事。然而,吉尔伯特和苏珊·古巴注意到了“阁楼上的疯女人”。或许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另一部小说《海藻无边》改写了《简·爱》,以疯女人“伯莎”为主角。

    当吉尔伯特和苏珊·库珀读《简·爱》时,他们看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伯莎是简·爱的另一个形象,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简·爱象征着理性、克制和社会纪律,而伯莎则象征着叛逆、野性和原始力量。贝莎的本质是女性内心充满激情的部分,是反抗男性的另一个自我。 《简爱》是一则寓言。 《阁楼上的疯女人》注意到《简·爱》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伯莎在结婚前撕破了简·爱的婚纱。传统的解释是伯莎嫉妒简爱,但这个角度其实是站在罗切斯特的角度思考,认为这两个女人是在嫉妒我。 《阁楼上的疯女人》认为,这根本不是因为伯莎吃醋,而是因为“婚纱”代表了婚姻对伯莎的禁锢,就像囚衣一样。撕毁婚纱,就代表撕毁禁锢一生的婚姻。她所做的正是简爱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简·爱的逃离表面上是因为罗切斯特的欺骗和伯莎的存在,但实际上她以此为借口逃避婚姻,因为简·爱无法说服自己接受不平等的婚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简·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对父权制的恐惧。

    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形成了女性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两个形象,一个是天使,一个是妖妇。天使是美丽、善良、纯洁的女性,拥有一切优点;而诱惑者则是罪恶而疯狂的。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妖精为何会成为“妖精”,比如《雷雨》中的周繁漪。或许对这些原因的探索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看到女性主义的困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2406.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