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跑、起跳、前空翻四个半……灵巧健美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笔直潜入水中,瞬间绽放出精致的水花。 2021年8月,东京奥运会上,潮汕男孩谢思宇称霸三米台,成为全国公认的奥运冠军。
“没有李卫平教授,就没有我的今天!”赛后,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感谢了很多人,特别是提到了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
与此同时,在距离东京直线距离2900公里的广州,幕后英雄——孙中山纪念医院骨科副主任、运动医学科主任大学期间,他看着自己的病人站在体育界的最高领奖台上。 ,大声笑。作为国内顶尖的运动医学专家,他不仅为无数运动损伤患者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也帮助众多运动员登上了世界之巅。
陪伴运动员翻山越岭
2015年一次潜水旅行中,谢思怡踩踏板用力过大,扭伤了脚踝。
由于比赛的特殊性,跳水运动员从头到脚很容易受伤。此前他曾多次受过运动损伤,但这一次他几乎要告别跳水台了——脚踝处加了两颗新钢钉和一个锚。潜水时有异物感和钝痛,严重影响训练效果。
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最痛苦、最遗憾的莫过于因伤提前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谢思怡不甘放弃,绝望之下,何伟毅教练推荐了李卫平。当时,很多运动员受伤后都会选择前往欧美国家治疗,但师徒二人却选择了回到家乡广东。
“也许很多年后,面对琳琅满目的跳水奖牌时,我仍然会想起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见到李卫平教授的那一天。”谢思宇回忆说,他和教练以及医疗队从北京训练基地赶回广州,李卫平的胆识、责任心和技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卫平仔细评估了谢思雨的骨折情况,说道:“现在的关键是尽快参加比赛,你放心,看我的!”经过详细检查后,他与教练组进行了深入讨论,制定了简单有效、伤害最小的方案。 2016年年初进行了微创手术,消除了谢思雨的后顾之忧。
正如所有人所预料的那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谢思怡恢复了巅峰状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成为三米台上最具统治力的运动员。他不仅赢得了大满贯,还被国际泳联评为2019年度最佳男子跳水运动员。玩家。
▲李卫平(中)与谢思震(左)、教练何伟毅(右)合影
事实上,很多运动员都曾接受过李卫平的治疗。甚至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出圈”之前,他就频繁出现在国家级或世界级比赛冠军的朋友圈中,从北京亚运会举重冠军邢芬、南拳亚军梁艳华,到悉尼选手奥运会举重冠军陈晓敏、雅典奥运会举重冠军跳水冠军劳力士,还有现在大家熟悉的伦敦奥运会跳水冠军何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跳水冠军陈艾森……他们的奖牌都是受到李卫平的保护。
2000年,奥运夺冠回国后,陈晓敏来到中山纪念医院巡回讲学。当她看到李卫平时,兴奋地将奖牌挂在他的脖子上。 11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小运动员和默默从事运动医学的大医生在镜头前笑容灿烂。
“很多年后,我在医院的纪念册上看到了那天我们两个的照片,哈哈,医生治好了运动员就很满意了,根本没想过要拍照片留作纪念。”李卫平说道。这种实用主义和低调贯穿了他的医生生涯。
之所以与众多运动员结下不解之缘,得益于李卫平精湛的关节镜微创治疗技术。 “采用关节镜进行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关节附近的肌肉结构。术后早期可以进行功能锻炼。” ,特别适合治疗运动员。”
李卫平非常感谢医院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条件,让他有机会成为该技术的行业先锋。现代关节镜系统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孙中山纪念医院于1984年引进该技术及配套的可视彩色监护仪,是国内最早开展全方位检查和治疗的单位之一。借助这种技术优势,很多运动员来到这里。
20世纪90年代末,广东体育二沙运动训练中心与中山纪念医院形成合作关系,李卫平成为保健专家。长期以来,他在与导师骨科林道贤教授等开展研究、推广关节镜临床应用的同时,也追随“脊柱微创外科之父”刘尚利教授的指导。中国”,定期前往二沙岛为运动员提供诊断、治疗和康复,为获得认可做好准备。
“我根据不同项目的运动特点和伤病情况,不断观察、总结和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有了深刻的认识。”李卫平开玩笑说,“为运动员服务,首先要目光短浅,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比赛上。从个人角度来说,尽量少做手术、少打架,完成当前的任务。”先达到比赛目标,在不影响成绩的情况下,再进行相应的治疗或康复。”
2001年九运会期间,李卫平多次保护运动员,进入了更多人的视线。很多运动员在骨伤时总是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他从来没有让大家失望。 。
被誉为“KO之王”的前国家散打队队长姜春鹏,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后因脚伤接受了李卫平的治疗。后来,他去泰国开了一家拳击馆,越打越勇;国家女足中锋、山东女足队员杨曼曾在北京接受治疗,后来飞到广州看望李卫平;何姿职业生涯曾多次接受李卫平的治疗,现在只要有骨科问题,他都会私信咨询。
李卫平的手机里存有许多运动员夺冠的视频。其中一个场景中,一名年轻人带着两个轻旋转器转身,然后高高地飞向空中,最后右脚稳稳落地,一举夺得2021年冠军。广东省武术套路锦标赛长拳冠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11个月前,他的右脚接受了李卫平的手术。
“你看!这套动作不断地以右脚为发力点,难度很大,年轻人恢复得很好。”李卫平正聚精会神的欣赏这一套流畅的武术动作,就像米开朗基罗欣赏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一样。创世纪的圆顶。
医疗领域的运动员
第一眼看到李卫平,他高大的身材占据了大半个门框,浑身充满了力量。其实他本人也是一名运动员,经常被老朋友戏称为“被药耽误的金牌运动员”。
在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时,他下课就跑到体育场。他是校足球队、排球队、铅球队、羽毛球队以及年级篮球队和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球队的“带头大哥”每天挥汗如雨,乐此不疲。
“我敢说,在很多运动项目上,普通人都赢不了我。”回忆起往事,李卫平笑容眯成两行,颇为得意。 1987年,本科毕业应聘时,他来到中山纪念医院工作,开始了长达34年的异地医疗生涯。
在骨科方面,他进行过脊柱外科、骨科创伤、骨肿瘤、关节外科等手术。随着关节镜研究和为运动员服务的不断深入,他认识到运动与医学尤其是骨科的密切联系。 1997年接手医院的关节镜工作后,他逐渐收起平时的手术器械,转向更专业的运动医学分支。
当时,在神州大地上,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在温饱的同时开始注重健康的生活。 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规划纲要》,全国大大小小的便利健身场所涌现出一批健身爱好者。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1年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以来,全民体育深入人心。
“然而,当时我国的运动医学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大多数医生只是通过按摩、牵引、闭合等方式来治疗运动损伤。”李卫平说道。在这一领域,他是国内的先行者之一。 1997年,施行华南地区首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1998年运用髋关节镜治疗撞击伤、软骨损伤、炎症等疾病,属国内最早; 1999年,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开展了首例关节镜下双膝自体透明软骨细胞移植手术。
2000年,李卫平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外科学组19名委员之一。当时他只有37岁。
很快,为了将运动与医学有机结合起来,更有针对性地治疗运动损伤,他根据二沙岛的实践,将运动医学从骨科下的关节外科分离出来,并亲自担任专科主任。 2003年,他牵头成立易县运动医学中心,横向整合康复科、影像科等科室。
从此,李卫平更加专注,在临床上反复探索。他在自体或同种异体移植物的使用上不断创新,并通过螺钉、横杆、纽扣等不同的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每次应用新的手术方法,他都会将其与旧的手术方法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恢复状况,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答:“我们不能妄言,必须靠真实的数据说话。”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基础核查。 “只有做好基础研究,遵守解剖学、生物力学、组织学等规律,才有可能挑战传统、流行的手术方法,适度创新。”秉承这一理念,李卫平发现了目前流行的十字韧带缺损的上下双隧道、双梁重建点,将其转化为一侧双隧道、一侧单隧道的“人字形”重建,并介绍了这项创新技术为全球首次;他还颠覆了水平半月板撕裂无法修复只能切除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区分损伤类型,修复半月板……
▲李卫平(左)正在接受微创膝关节镜手术
每次踏上手术台,他都变身法师,轻轻转动手腕,就创造了奇迹:手术刀先在关节面上切出两三个0.6至0.8厘米宽的小切口,血管钳慢慢地、直截了当地分离皮下组织和筋膜、滑膜,刺入关节腔,将关节镜等直径仅5毫米左右的手术器械轻轻插入关节内。一边用监视器放大后仔细观察病变部位,一边治疗伤势……
如今,李卫平已完成膝关节镜手术1万余例,其中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4000余例。 “不断变化的损伤情况是运动医学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但现在我们的团队可以为中国几乎所有的运动损伤进行手术。”李卫平平静而自信地笑着说道。
作为专科学院院长,李卫平大力培养青年人才。但与他成长时的广泛研究不同,他根据弟子的特点和系的发展,为每个学生安排了一个主攻方向。
“比如我专注于踝关节研究,杨锐教授负责肩关节研究。”他的学生副主任医师宋斌表示,这样大家都能很快见效,很有前途。而且,这并不是简单的画草皮的事情。李卫平还要求每个医生一专多能,每个位置有多名队员。一旦“首发”医生暂时有其他任务,“替补”可以随时上场。
在李卫平的指挥下,这支年轻的队伍运作灵活、高效。科室床位每7天可周转一次甚至两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优质资源。 2016年,孙中山纪念医院被确定为广东省首家运动员医疗保障定点医院。
此时,李卫平的视野已经转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2014年,他牵头联合内地、港澳运动医学医师成立了广东省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 2021年,他牵头成立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进一步瞄准基层医院、基层医生。 ,提高全省运动医学诊疗整体水平。
“我们要把最先进、最专业的理念和技术传递到基层,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共同守护健康中国。”李卫平说道。
抬起腿行礼
从2021年东京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接连的体育赛事带动了全民健身热潮。尤其是在家附近举办的冬奥会,激发了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雪道尽头骨科”的笑话也上了热搜。
▲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运动员为李卫平签名留念
这句话不是开玩笑,它直接点出了运动的副作用——运动损伤很高,尤其是骨骼损伤。数据显示,我国运动人群数量已突破4亿大关,其中10%的人可能遭受运动损伤。作为国内顶尖的运动医学专家,李卫平不仅帮助众多运动员重返赛场,也帮助无数人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李教授,手术一年后我来复查!” “李医生,术后我已经按照您的要求进行了八周的锻炼,但是为什么我的膝盖还是不能正常活动呢?” “请帮我看一下我之前在家乡拍的核磁共振片。”每次李卫平到诊所就诊,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咨询。
他一一安慰他们,时而抬起病人的膝关节影像仔细观察,时而让病人躺在检查床上,“尽力而为,尽力而为,嗯,没错,没有你恢复得很好,稳定如山。”病人听后很高兴。上眉头。 “记得在打球之前练习改变方向和速度。”李卫平警告道。
也有患者依从性不够好,在压迫检查时痛得尖叫。 “如果我要批评你,那一定是你这两个月没练好。”李卫平难得收起了笑容,神情严肃。他拍了拍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说道:“去隔壁让康复老师教你肌肉锻炼吧,希望下个月能看到进步,别娇气,妈妈还是希望你能康复的。”很快。”年轻人一脸羞愧,陪着医生。母亲频频点头致谢。
一位67岁的老奶奶从湖北恩施专程赶来求医。她之前不小心摔倒,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不适。后来,她的膝关节逐渐开始疼痛,局部诊断为半月板损伤。 “我摔在松软的地上,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怎么半月板受伤了?”她很疑惑。
李卫平不断询问,试图还原病人受伤时的场景。仔细检查后,他告诉奶奶:“你患有退行性关节炎,是长期劳累造成的,摔倒只会诱发和加剧损伤。”看到老人仍然一脸悲伤,他嘱咐她不用担心,不需要做手术,我们会教她一步一步的康复训练。
“非必要的手术不做,小手术能解决的大手术不做。”李卫平说。这是他的行事准则,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改变。但他也在不断变化——根据病人的口音在普通话、粤语和客家话之间切换,根据病人的年龄变成师弟、哥哥或叔叔。
一个又一个病人,李卫平从未停下脚步,始终保持着精神抖擞、精神抖擞。诊室里不时传来他爽朗的笑声,舒缓了病人紧张的情绪。
“李教授很幽默,很有条理,受伤后我们心情郁闷,但他总能让我们重拾成功康复的信心。”不少患者表示。李卫平深知,让患者克服畏难情绪,进行康复锻炼,才能把问题变成芝麻。为此,他不仅亲自为患者做心理工作,还邀请精神状态较好的患者帮助缓解情绪。
每天早上,当李卫平走进骨科住院部时,病人都会抬起已经做过手术的腿,向他打招呼:“李教授早上好。”这是李卫平的小伎俩,为了鼓励患者术后多做抬腿运动。训练时,他要求大家抬起腿打招呼。后来逐渐成为骨科手术的标志性形象,也是孙中山纪念医院有趣又打斗的风景。
“我不需要病人口头上感谢我,重要的是好好锻炼,顺利康复。”李卫平说道。他特别注重康复训练,为每位患者制定量身定制的康复计划。考虑到电话和问卷随访不够准确,他从1997年开始要求患者每两周回医院随访一次,追踪康复情况。如果术后三个月恢复良好,复诊次数会逐渐减少。后来,他的康复计划越来越立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康复机制。
事实上,如此大规模、高强度地跟踪患者康复情况是非常累的,坚持这样做的医生也只有少数。然而,李卫平坚持了20多年,他的团队处理过的患者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康复效果。
自2020年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外地患者很难得到后续会诊。李卫平迅速组织团队成立患者康复互助群,方便医患在线沟通。现在三个组都满了。
在群里,患者不仅可以直接向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询问,还可以与病友互相交流、互相鼓励。 “患者的个人经历和安慰有时比医生更有说服力。”李卫平很高兴看到这个结果,因此计划成立一个由患者组成的体育俱乐部,以丰富患者的生活,提高他们康复的信心。
事实上,每年的广州马拉松上,你总能看到一群跑步服上印有“中二交友”字样的跑者。他们都曾接受过李卫平和他的团队的十字韧带手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又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中山二院”。
“太‘次要’了,应该叫‘一线茶友’!既仙气又好听。”李卫平开玩笑道。事实上,每次看到他们,他都感到由衷的高兴。虽然现在已经年近60岁了,但他依然精力充沛,想和大家一起健康长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