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我认为可以用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对剂量的评论来总结:
在我们整个西方文学中,我不只是谈论法国文学,而是整个西方文学,小说——除了极少数例外——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情或理智的关系。 ,家庭、社会、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但从来、几乎从来没有,个人与自己或与上帝的关系,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最后一种关系胜过所有其他关系。
纪德,1922年,在老鸽舍剧院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的演讲
这是剂量关注的两个核心问题: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两者都是形而上的、非常抽象的、宏大的问题。
人与神的关系是一个宗教哲学问题。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一个关于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的哲学问题,这两个问题同时交织在一起。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问题:
例如,上帝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是它本身存在,还是人为创造的?如果存在的话,为什么世上还有那么多苦难?世间有那么多苦难,人能得救吗?如果一个人可以被救赎,他是否值得被救赎?他有权利被救赎吗? ……如果上帝不存在,人们该如何生活?
在俄语中,我们称此类问题为“被诅咒的问题”,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回答它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特别是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讨论,无疑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讨论。
小说难读的原因:大量历史背景+人物心理活动
为什么我们觉得陀石如此美丽、如此受欢迎,但同时又如此难以理解?
这本书读起来很困难,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采用了非常现实主义的方式来呈现和表达宏大的命题。这些哲学思辨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和特定的人的心理活动中表达的。
首先,多萨奇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历史感,他讨论的是历史中的宏大问题。 《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具有强烈政治评论性的小说,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些问题。
里面有少量的历史——也就是说,这部作品很有话题性。这些小说在当时的文学杂志上连载。他今天发布了第一章和第一节。第二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桩谋杀案,并将该案写在下一篇中。这是一种对时事的即时反应。多西小说中的人物也有自己对时事的关注。甚至可以说,多西小说中的魔鬼都看报纸。
在《白痴》一书中,对时事的反应尤为明显,从他当时非常详细的写作笔记就可以看出。多萨奇有一本《作家日记》,里面有很多对当时社会新闻的评论。这实际上是他早期小说中诸多思想的凝结。
还有大历史——大历史呈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当时社会运动,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社会思潮的一系列反思和反应中。多西笔下的许多人物,包括《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其名字和地名都有历史原型。比如姓氏“卡拉马佐夫”(注:群友公公之前提到卡拉马佐夫是由突厥语词“黑”kara和俄语词根maz组成)。比如小说中故事发生地斯科托普里戈涅夫斯克小镇,就来自老卢斯塔拉亚鲁萨,这是多西长期居住的地方。
其次,他把这些推测放到具体的人身上,用具体的心理活动来表达。多斯的写作风格被认为是心理现实主义。许多西方作家第一次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其中的心理描写。伍尔夫曾说过,大多数小说家都是从外在特征来写人物,比如一个人的行为、他的衣着、他的环境等等,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是从人物的内部开始。可以说,他的笔下几乎都是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自我争论、自我解剖,涵盖了许多冗长、矛盾、甚至疯狂的自白。
海明威曾说过,道格的心理世界是疯狂与脆弱、恶毒与圣洁的交织。尼采说得更绝对:“他是唯一教过我的心理学家。”不过,多辛曾否认类似的外界评论:“他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并不现实。我只是更多的是一个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表达了人类灵魂的深刻性。” ——他以更高的层次来描述自己,但无论如何,多斯特的推测的实施是通过心理现实主义来实现的。的。
理性与情感、权威与个性、法律与自由
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涉及三对概念:理性与情感、权威与个性、法律与自由。正如前面提到的人与神、人与自己的关系一样,这三对概念也是相互交织的。同时,这三对概念各自蕴含着宗教与世俗状态的对应,实际生成的是人性论、历史学与神正论之间的对话。
【理智与情感】——本质是人性问题
人们常常对卡拉马佐夫三兄弟有一个粗略的概括,那就是他们代表了人性的三部分:伊万代表理性,米佳代表情感,阿廖沙代表信仰。但事实上,他们的性格是这三种元素交织在一起的,伊万的理性和米蒂亚的情感本身就处于分离的状态。
以伊万的理性为例。伊万本人也分裂了。他不仅承认欧几里得的经验公式,而且向往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这种不可调和的理性造成了他的痛苦和磨难。酷刑。在第二卷中,佐西玛长老通过伊凡的自述注意到了伊凡内心的分裂。佐西玛长老表示,伊凡,这个关于灵魂的问题在他心中还没有得到解决,“正在折磨着你的心。” ——从此,“酷刑”成为这部小说中的关键词,《精神折磨》,俄语称为nadryv(原意撕裂、裂纹),在英国女翻译家康斯坦斯·加内特夫人的英文译本中,她将其翻译为撕裂(撕裂状态)。这个撕裂是人心的撕裂、内心的冲突、内心的分裂。这也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各个人物的心理状态。
【权威与个性】——历史的主题
我们必须回顾俄罗斯历史,看看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什么。 1860年代初期,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项改革的起点早于1861年,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废除。过程漫长,但农奴制的颁布1861年的法令确实是一个节点)。 1870年代,又发生了一场民粹主义运动——俄罗斯社会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开始同时挑战皇权、神权政治和父权制。
多斯科夫斯基于1878年开始创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书中的一些细节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变迁。例如,米家曾向一位名叫“Hound Dog”(中文译名:Yarigavi)的外国人借钱。猎犬出身农奴,如今却摆脱了农奴身份,经营着一家木材生意。他想从地主老卡拉马佐夫那里要钱。买树林。另一个人物叫米乌索夫,多斯科夫用他来戏仿当时的知识分子。通过米乌索夫,我们了解到欧洲许多无政府主义者和革命者在俄罗斯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 ——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农奴解放带来的社会秩序的重组,也看到了新思想、新思潮带来的社会风向的变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是这些变化对人类心灵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看到了两种人。一类是 1840 年代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受到西方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但当他们过了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的1860年代以后,就逐渐变成了一种整体空虚、颓废的状态;另一类是1860年代从平民中出现的新知识分子,其中包括1870年代出现的民粹主义者。这两类人标志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也成为多斯许多作品中的人物原型。
比如《群魔》中的卡尔马济诺夫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了讽刺屠格涅夫而专门创造的。书中的斯捷潘·维尔赫文斯基代表了1840年代知识分子的堕落状态。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我们经常将伊万·卡拉马佐夫与别林斯基、赫尔岑等1840年代的知识分子进行比较。
在多西的体系中,有一群人把新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他们可以说是时代催生的怪物。 《Ka》中这个怪物的代表人物是斯梅尔。加尔科夫。还有一类人,是处于矛盾状态的。一方面,理性至上,他们自视为意识形态权威。另一方面,他们脱离了人民的根基,成为了漂泊者。这类漂流者的代表人物是伊万。在与上帝对话的过程中,伊凡将自己置于全人类之上。在这种绝望的猜测中,伊凡质疑了神的权威,也质疑了父亲的权威。在多斯蒂亚尼的体系中,神圣的权威和父亲的权威并存。 。
【法律与自由】-从神义论角度探讨的话题
在《Ka》中,自由是信仰的基础。当一个人选择信仰上帝时,他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这样做。每个人都有责任背起十字架,为世上的罪人前行。每个人都对其他人的罪孽负责。
在多斯蒂的世界里,宗教戒律和法律都不足以解释具体人的复杂性。任何抽象的宗教或世俗法律都必须经过生活的检验。这一点在阿辽沙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阿廖沙离开修道院后,他发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善行和正义行为的意义取决于每个特殊的人和场景。
阿廖沙发现孩子也可以非常复杂。伊柳莎和丽莎的性格都非常复杂。当阿辽沙给斯尼吉列夫上尉送礼时,一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怀疑,以为对方会非常感激地接受他的施舍,但上尉最终还是把两百卢布揉成一团,踩在脚下,匆匆离去。阿辽沙此时并没有追上。他意识到,这是队长宣示尊严的一种方式。船长有拒绝礼物的自由。
第五卷第四章《叛乱》:技能鲜明的长攻
《卡拉马佐夫兄弟》堪称一部哲理剧,其核心场景无疑在小说第五卷第四章“叛乱”和第五章“宗教审判官”。
这两章放在一起,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背叛”:第四章是伊凡对圣父的背叛,第五章是伊凡对圣子的背叛;第二个是“审判”,伊万的独白里也有审判,他实际上审判了整个人类。
先看第四章“叛乱”。需要区别的是,伊凡并不接受上帝的存在,更不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这一点他在本章之前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与其说伊凡是无神论者,不如说他是反有神论者——他反叛的基础是上帝的存在。他首先接受了上帝,然后才进一步表达了他的反叛。
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这么多邪恶?第四章“叛逆”是典型的长篇心理独白。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警句、轶事和各种修辞手段拼接在一起的长篇攻击。这与德米特里之前的独白不同,后者更像是酒神颂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篇长篇谩骂。
长时间攻击的对象是神。看起来他用的方法很简单,但是效果却很好。这是怎么做到的?首先,伊万举的例子非常极端,是他所知道的对孩子最极端的邪恶。其次,他的独白细节较多,描述怪诞恐怖。这些描述让我们直观直观地看到了极端邪恶是什么样子。这种技巧对读者和他的对话者阿廖沙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最后,从内容来看,伊凡叛逆的核心正是刚才提到的神正论问题——上帝的全知、全能、良善与世间普遍的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可以用伊万的话来概括,那就是我愿意原谅、拥抱,但我不想再受任何痛苦。 “如果孩子们所遭受的罪孽算入了为了弥补真理救赎所承受的总代价,那么,我在这里声明,整个真理根本不值这个代价。”
在本章中,伊凡最有力的论据之一是,如果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日子最终到来,上帝存在,天堂也存在,这仍然不能成为邪恶存在的理由。
第五卷第四章“叛乱”: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独白中有一句话。根据徐振亚和冯增一的翻译,中文翻译为:
“就算你了解整个世界,一个孩子向神爷爷哭,也不值得流一滴眼泪。如果辨别善恶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那又何苦去辨别这个孩子的善恶呢?”
与俄文原文相比,直译应该是:
“不是他分得清善恶,而是他分清了这可恶的善恶,他就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
俄文原文中,“善与恶”之前有一个形容词,叫“可恶”:伊万将“善”与“恶”并列,用“可恶”来概括这种抽象思维。 《可恶》不仅涵盖了“恶”,还涵盖了“善”——这又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善与恶本身就是利与弊,是辩证的对立面。在伊万的例子中,他提出的最有力的论点之一是,除了善之外,与恶,是否存在一种超越善恶的善与乌托邦的可能性?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面临的终极问题。
独白的另一句话:
我不想要和谐,我不想要出于对人类之爱的和谐。我宁愿让我的痛苦不被报复,最好让我的痛苦不被报复,我的愤怒不被平息,即使我错了。再说了,大家对和谐的价值估计太高了。我们根本买不起这么贵的票,所以我想尽快退掉这张票。只要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我就应该尽快归还。 。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并不是不接受上帝,阿廖沙,我只是恭敬地把票还给了他。
“退门票”的说法与别林斯基的一封信有关。别林斯基模仿席勒的一首诗《放弃》,写了一段话,大意是,如果劳动人民的苦难是通往乌托邦的唯一出路,那么这种历史正义就是建立在不正义的基础上的。这段话与上一篇伊凡的观点相同,所以我们说伊凡这个人物有部分取材于俄罗斯知识分子。
“即使我错了,我也愿意这样做”,这已经超出了理性的范围。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帕斯卡。在《帕斯卡思想》中,有一个关于上帝存在的赌注。帕斯卡将“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简化为概率论的问题:如果你想打赌上帝是否存在,你最好打赌它存在。
帕斯卡分析说,赌上帝的存在意味着,如果你死后发现上帝存在,你将获得永生;如果你死后发现上帝不存在,你将失去的只是你的生命。也就是说,如果你赌赢了,你赢得的就是永恒的;如果你赌赢了,你赢得的就是永恒的;如果你输了,你失去的只是暂时的、有限的东西。这样的赌注符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心态,但回到伊万的背景,这个赌注暴露了伊万内心的裂痕:为什么伊万会如此冷血地相信欧几里得?一个由数字和物质组成的物质主义者,他会关心是非之外的事情吗? ——显然,伊凡的理智与情感、冷酷的物质主义与熊熊燃烧的正义愤怒之间存在着差距。也就是说,在这里,伊凡还没有反省和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分裂。
陀思妥耶夫斯基站在伊凡的立场上?
在他的思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常采取一种策略:如果他想证明一个观点,他就会找到最有力的反例。
例如,创造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他的小说中有非常强大的反英雄人物,从《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到《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再到《卡拉马佐夫》中的伊万。伊万的话和多斯蒂的话很难区分。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伊凡的话来表达他想要反驳的观点。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已经沉浸在伊凡的话中了。这就创造了一种复调、复调、甚至是刺耳的叙事声音。
这里的出发点是和伊万争论,但最后谁赢了呢?这又是一个留给读者们去思考的问题了。就连俄罗斯批评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莫楚尔斯基和罗斯基都认为,陀思科夫斯基最终赢得了辩论,因为他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自立。还有另一群人,比如罗扎诺夫,认为多塞夫失败了,最终被他创造的敌人伊万带走了。第三种观点,例如别尔嘉耶夫,在多斯捷耶夫的话语中看到了模糊性和模棱两可的感觉。
第五卷第四章《宗教法官》:伊凡审判世界和自己
如果“背叛”是对圣父的背叛,那么“宗教”就是对圣子的背叛。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宗教首席法官作为教会的代表人物与耶稣基督进行对话。这种设定在欧洲文学中,尤其是法国文学中,如伏尔泰、雨果等人的作品中都曾出现过。故事的核心场景,魔鬼的三大诱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的一些小说中也曾提到过。 《白痴》中的列别杰夫和《群魔》中的沙托夫都提到了这个问题。
对于魔鬼的三种诱惑,分别对应着三个关键词:奇迹、神秘、权柄。第一个诱惑,面包,代表着物质的奇迹。第二次试探,耶稣跳崖被天使救起,是一个可以见证的奇迹,也是一个神秘的诠释;第三个试探,如果耶稣向魔鬼低头,那么魔鬼就会把所有的国度和人民都赐给耶稣,这代表着能力和权柄。
宗教法官的观点是,教会的出现是因为耶稣的三次拒绝,而我的出现。我代表你的权利,但我信奉的却是魔鬼的教条。我之所以能管理我的人民,是因为我给饥饿者面包,我给庸俗者施展神秘,我把土地和人民统一在我自己的旗帜下,我用教皇的神力剥夺了人们的自由,而我取代了奇迹,神秘而权威。
本章的中心冲突是什么?我认为是审判官。他是敌基督的化身,从他的言语中我们会看到他的思想是建立在爱人的基础上的。但这份爱的背后,其实是对人的仇恨和蔑视。人们之间存在爱与恨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怎么解释呢?我们可以记得,在第一卷中,佐西马长老接待了一位名叫霍拉科娃(Ekaterina Hohlakova,丽莎的母亲)的女人。霍赫拉科娃、拉金等人还是女地主时(基本上可以算是低配版的伊万),长辈曾回忆起一位医生的故事,说医生抱怨道:
“我总觉得我对全人类有着无限的热情。我爱人类,但同时我也无法忍受周围人的各种小问题。我爱人类,但我讨厌我的邻居。”
这种心理状态其实是大检察官的缩写——对人类的爱将自己置于很高的位置,而他面对的是抽象的人。当法官把自己包括伊万置于那样的位置时,就已经暗示了一种对特定人的蔑视。
伊万·卡拉马佐夫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让一条毒蛇咬死另一条吧。”当他看到大哥和父亲闹矛盾的时候,他表面上是想调和,实际上是恨不得他们一个人杀掉另一个人。我们对此其实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在他的视野中,每个人都是反派,不仅仅是他的大哥,还有他自己,作为一个人本身。
我们通常将大审判官视为伊凡世界观的表达,也是伊凡非常积极的化身。但事实上,我认为宗教裁判官本人也暴露了伊凡本人的一个心理症状,只是他没有完全注意到。这一症状隐含在伊万的骄傲与谦卑之间的矛盾之中。伊万是一个骄傲的人,他从上帝的角度来评判人,但同时,他也暴露了自己的卑微——这种评判实际上也适用于他自己。所以当恶魔后来出现在他的噩梦中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恶魔露出了他不知道的卑微的一面。他其实就站在宗教主审的对面,站在蚂蚁般的人群中,而他也是其中之一。他所想象的邪恶,其实只是邪恶的戏剧化呈现,一种极端的邪恶,而不是魔鬼所代表的世俗、庸俗、现实的邪恶。
重读《叛乱》和《宗教法官》,我们可以看到伊凡通过《宗教法官》和《叛乱》章节中塑造的叙述者这两个形象来呈现他对人类的奴性。以及堕落的责难和审判。这也暴露了他“正义的愤怒与正义背后缺乏逻辑”之间的矛盾。小说中伊万最终未能找到一条超越“善恶”的乌托邦、超然的、虚无主义的出路。相反,在实际情况中,他间接促成了弑父罪,甚至可以说参与了弑父罪。伊万成为他指责的人之一。
这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伊凡的同情和讽刺,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罗斯包括欧洲文化界的警告。
问答环节:
Q1:我想知道这种强烈思辨性的写作风格在19世纪同时期的俄罗斯作家的著作中是否常见?特别是,老师前面提到,小说中常见的是用外在的动作和对话来呈现人物的思想(当代小说似乎就是这样),但多斯的小说却包含了大量的内心描述。
答:我认为猜测仍然很常见。毕竟,19世纪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是一部与知识分子对话的历史。可以说既不政治也不文学。但《Dosage》高度集中的叙事、高强度、不断加速的独白式思维却颇为独特。各种声音相互渗透。例如,伊万对虐待儿童的描述就来自克罗内贝格案。在多萨奇作为作家的日记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Q2:今天读了《恶魔》一章,顺便复习了一下《叛逆与正义》以及解释。魔鬼这一章中出现了一个“新人”。读完之后,我觉得尼采的“超人”形象与“新人”一脉相承。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答:我认为魔鬼所揭露的其实是伊万超人理想的背面。一方面,他是一个极端的唯物主义者,同时他也有受害者妄想和抱怨倾向。另一方面,他则是一纸空壳,发表各种引文、笑料。
感谢年轻有为的张老师!
一些感受
卢什卡:每次读到伊卢沙和他父亲的章节,我总是感到鼻子酸痛。
侯师兄:陀最擅长表现小人物极其敏感的自尊心和受辱后的深沉爱恨情仇。
卢什卡:这部作品融合了人类最恶毒的攻击和最温柔的场景,真的很考验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卢什卡感叹,读这类涉及上帝形而上学的思辨书籍时,特别难以理解。我们的底层语境没有上帝,所以人们(作者)很难争论上帝存在的意义。很难放进去。生活阅历丰富的严西卡说,她接触到了佛教,这或许有助于她理解。
丹什卡提到,托在《宗教裁判所》的前一节中,让伊万讲述了一个农民用木棍打马眼,以殴打马温顺的眼睛的故事。 《罪与罚》里也有。尼采看到有人在街上鞭打一匹马。他抱住马说:“我可怜的兄弟。”然后他彻底疯了。我们也了解尼采。这件事让我感觉很神秘。
朋友推荐的延伸阅读
1958年版本,在苏联拍摄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不过这个版本太短了,几乎所有与宗教有关的内容都被删掉了,除了几个太优秀的演员。
2009年版,12集俄罗斯电视剧《卡拉马佐夫兄弟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2009)》
CS·刘易斯(Lewis CS)写过《回归自然》、《来自魔鬼的信》、《四种爱》、《遇见可爱》、《赤裸的脸》等一系列作品。刘易斯争议的对象,我觉得陀是个先知,后来到处都是伊万,而且是那种从不自责的人。”
相关日记:
-结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0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