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中国与南亚国家文明互鉴:从历史到现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中国与南亚各民族的交往源于秦汉,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 崔白露

    中国与南亚国家地理位置接近,交往历史悠久。历史上,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当前,如何充分发挥中国与南亚国家各自文明优势,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为千年文明互动注入新活力,谱写中国—南亚共建新篇章。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同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命题。 。

    近日,中国南亚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叶海林接受中新社《东西方问答》专访,并就从文明互鉴的角度深入解读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

    访谈实录总结如下:

    阿富汗人谈在中国生活方式_阿富汗看法_阿富汗人如何看待中国

    中新社记者:亚洲是世界众多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中国与南亚地缘相近,交往和交流历史悠久。历史上写下了哪些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

    叶海林:中国与南亚隔着喜马拉雅山面对面。历史上,山峦并没有阻碍中国与南亚人民的友好交往。当时,中国与南亚各民族的交往主要依靠四个渠道。

    第一个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伸,即西线,从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出发,经过阿富汗和中亚,然后从现在的巴基斯坦进入印度。

    第二条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经贵州、云南,进入缅甸,再经孟加拉国进入南亚。

    第三条是喜马拉雅山南北山麓之间的通道。喜马拉雅山虽然高耸入云,但其中有许多山口可供探险家和文明先驱者穿越,为中国与南亚各民族的交往创造了条件。

    第四条是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经安达曼海进入南亚次大陆,再进入阿拉伯海,一直到波斯湾地区。

    这四条通道构成了古代中国与南亚各民族友好交往的路线,也建立了中国与南亚密切的文化联系。

    云中的喜马拉雅山。 (资料图)中新社发 张驰 摄

    中国与南亚各民族的交往源于秦汉,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兴起后的短时间内,中国和南亚各民族被迫卷入西方殖民体系。在此背景下,两国关系出现一些波折。但纵观整个文明史,友好交往始终是中国与南亚各族交往的主旋律。

    在友好交往史上,最值得回顾的莫过于中国与古印度文明之间以佛教为核心的文化交流。佛教不仅属于今天的印度,也是古代南亚次大陆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形成中国风格和教派后,又从中国传播到其他地区。这一时期,不少中国僧人前往古印度求法,古印度僧人也不少前往中国传播佛法,如玄奘法师、达摩祖师等。中华文明与南亚文明的密切交流,通过佛教,是文明互鉴的重要成果。

    此外,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也给南亚人民带来了福祉。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入南亚,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阿富汗人谈在中国生活方式_阿富汗人如何看待中国_阿富汗看法

    近代以来,中国被迫纳入西方殖民体系,但在反帝反殖运动中,中国与南亚各族人民仍然守望相助、结下深厚友谊。比如,印度医生柯棣华就随印度医疗队来华援助抗战。

    中新社记者:中国与南亚国家毗邻而居。社会和文化有何异同?

    叶海林:作为亚洲古代文明的代表,从精神层面看,中国与南亚各民族有很多相似之处。

    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亚洲文明的核心。在与外来文明打交道时,中国与南亚各民族大多坚持和平交往本质,这与西方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东方文明很好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而西方宗教社会则更强调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和南亚各民族的宗教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都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如,印度是在多神教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共同体,而传统中国则是在世俗价值观基础上以仪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两者都不是一神论社会,都非常强调人的核心地位。

    在文明理念的基础上,中国和南亚国家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观、家庭亲属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在政治经济理念上,中国和南亚国家都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也符合当今世界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理念。

    当今时代,中国和南亚国家人民面临非殖民化、反帝反封建的共同政治需要,珍惜独立、自由和现代化发展机遇也是中国和南亚国家的重要共同点。

    今天,中国和南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集中的两个次区域,都面临着推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并就如何走现代化道路形成了广泛共识。

    中新社记者:人文交流是各国增进了解、深化互信、促进合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国和南亚国家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叶海林:近年来,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日益增多。很多南亚国家的学生来华留学,也有很多中国年轻人去南亚学习、工作。在增进相互了解的同时,他们还将第一手经验带回本国,为进一步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第一手经验素材。

    中国与南亚国家在古典文明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合作,为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文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比如,谈到中尼文化交流,人们通常会想到尼泊尔建筑师阿尼戈建造的北京妙应寺白塔,但现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中国援助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塔。女神。此外,中巴犍陀罗文明保护合作、中阿文化考古合作、中印古典文明研究智库合作等也在进行。近年来中国与南亚国家合作的典型案例。这些具体实践已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基础,产生了跨越时空的深远​​影响。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了,未来还会有更多。

    2023年9月8日,甘肃兰州,“香气四溢——巴基斯坦犍陀罗艺术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图为观众参观《持烛供养像》展品。中新社记者 九妹丹增 摄

    不可否认,中国与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还不够。中印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双边政治经济关系存在一些固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人民的交往。然而,中印两国人民对彼此都充满好奇。尽管双方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刻板印象,但正是因为双方表现出了共同的兴趣,才会发生文化碰撞。如果没有兴趣,中印两国人民的焦点就会集中在西方国家。不会有误会,但也不会有理解。有些文化碰撞是值得鼓励的,当然也应该注意引导。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中新社记者: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与南亚国家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有何特点?

    叶海林:首先,中国和南亚国家在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共同的文明价值观是友好合作、交流互鉴的基础。

    第二,中国同南亚国家的合作注重务实成果。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合作项目中,不仅有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也催生了经济交流和科技合作。双方人民都能从这种交流中受益。

    第三,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合作可以克服障碍。比如中印之间存在一些问题,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一直比较密切。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人可以阻止中国与某个国家友好,甚至是这个国家本身。”这可以适用于中国和印度。没有人能够阻挡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和文明古国。印度政府不允许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阿富汗看法_阿富汗人谈在中国生活方式_阿富汗人如何看待中国

    当然,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还面临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国际关系调整、国际格局变化等障碍。我们在交流时还必须克服一些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但中国和南亚国家在文明基础上有很多共同点,可以将文化冲击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因此总能找到克服障碍的方法。

    中新社记者:当前,通过各领域务实合作,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基础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

    叶海林:无论是从文明传统、现实需要,还是全球经济转型来看,中国与南亚的经贸合作都有良好的基础。

    第一,如上所述,文明的共性有利于中国与南亚国家增进相互了解;其次,中国和南亚国家都面临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并有广泛共识。最后,在产业、经济、技术发展方面,中国与南亚国家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

    比如,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与南亚国家合作非常好的制度框架,包括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果画在地图上,这两条线的交点就在南亚次大陆。在此框架下,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国与南亚国家农业合作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极大改变了南亚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曲线,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中巴经济走廊、中斯产业园和港口合作、中孟产业对接、中尼能源合作等。尽管存在一些政治困难,但中印经贸合作不断向好,表明双方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18日,中国企业承建的尼泊尔博卡拉国际机场外景。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对各自的发展需求和共同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和南亚国家未来可以在哪些领域加强合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叶海林:首先,中国和南亚次大陆的人口超过全球总人口的40%。如果中国和南亚国家能够共同努力实现现代化,就意味着世界40%的人口将有机会进入现代化。这本身就是对全人类的贡献。巨大的贡献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中国和南亚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如继续挖掘劳动密集型经济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潜力,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国和南亚国家的人口优势,转化为消费需求优势,引领全球产业合作,延伸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恢复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中国和南亚国家资源匮乏,在发展集约型经济、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有共同需求,在新能源、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潜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相关合作也能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启示。

    受访者简介:

    阿富汗看法_阿富汗人如何看待中国_阿富汗人谈在中国生活方式

    叶海林.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叶海林 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中国非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协会会员、东盟东亚经济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中国社科院西藏智库常务理事、新疆智库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地区国家研究、战略、发展中地区国际关系、中国亚非外交、印度政治经济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当代中印关系研究》、《读懂巴基斯坦》等多篇权威期刊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6371.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