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刘逸雯青运会跳高夺冠,上海姑娘1.75米稳夺金牌,教练刘璐双徒齐登顶

    刘怡文

    横杆加高至1.8米。上海姑娘刘艺文助跳,可惜跳偏了……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届青年运动会A组女子跳高决赛中,刘艺文以单传1.75米获得冠军。

    比赛中,每次跳跃结束后,刘艺文都会跑到场边接受刘璐教练的技术指导。此前,刘露的另一位弟子卢嘉文曾获得B组女子跳高冠军,并以1.90米的成绩打破了世界青年纪录。上海体校教练刘璐带着她的两个徒弟实现了冠军梦想。

    后天努力,靠细节取胜

    采访跳高冠军的问题_采访跳高冠军_采访跳高运动员

    “我当然很高兴,为了这一刻,我准备了两个月,虽然表现不是很好,但我终于赢得了这枚金牌。”首次参加青运会的刘艺文,目标就是这枚金牌。同组对手的竞争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的压力。 “1.75米并不是很高,今天的分数只是为了稳定,1.80米表现不佳,给自己打70分。”

    刘怡雯的身体条件并不突出,但她的优势在于技术动作完整、跑动速度快、弹跳能力较好。刘艺文笑着说:“与刘教练和卢嘉文这样的天才球员相比,我靠的是练习。”今年暑假结束后,刘怡文将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新的大学生活。她并没有放弃跳高。 “接下来的目标是先拿到大师级(运动员),接下来的大学比赛也很重要。跳高方面,今年的目标是达到1.84米,明年我会争取更高。”

    刘艺文10岁时被刘露看中,跟随刘露指导已有8年。师徒二人一起站在了冠军领奖台上,刘璐眼里含着喜悦的泪水。 “刘艺文刚来的时候,身高1.42米,一个10岁的孩子,除了跑步,什么都不会,但她对她有一种强大的感觉,她各方面都和我小时候很像。”小时候我最好跳出来,她跑了1.84米,在全国锦标赛上获得了第三名和第四名,我觉得她有我的影响力,所以我决定留下她,通过训练和发挥她的优势。注重细节。”

    刘艺文(左)与刘露

    采访跳高运动员_采访跳高冠军_采访跳高冠军的问题

    刘艺文始终记得刘露的话:“努力的人就会有成果。” 8年来,刘艺文最长的假期不超过5天,每天都是挑战。他们朝夕相处,师徒感情深厚。进入大学后,刘艺文将不再有时间和刘露一起训练。刘璐告诉记者,“华东师范大学距离我们学校有36公里,我还有9个孩子,去华东师范大学给她上课很困难。我告诉她,我平时教你周一到周五制定计划,练好素质,周六周日我就练功,这样你就可以兼顾学习,保证每周有五次训练。”

    从跳高新手到国际运动员

    谈及另一弟子卢嘉文,刘露介绍,她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总局对她很重视,希望她能参加下一届奥运会和世锦赛,对她没有任何要求”这次,毕竟她还小,成长发育都比较晚,所以她的目标和刘艺文不同,从长远来看,卢嘉文的训练应该更全面、更细致,而不是急于求成。希望她能通过这件事提升自己比赛,积累包括心理在内的各方面经验,并向优秀运动员学习。”

    卢嘉文原本是浦东某少年体校的跨栏运动员。 2014年,上海跳高项目的杰出老教练张如意认可了她的才华,并将她推荐给刘露。 11岁的卢嘉文正式进入上海体校接受训练,开始了她从跳高新手到国际运动员的旅程。一开始,卢嘉文并不愿意放弃跨栏项目。刘璐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卢嘉文同时训练跨栏和跳高。卢嘉文当年还参加了第十五届上海运动会的跨栏和跳高项目。

    在刘璐的指导下,卢嘉文成长迅速,很快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取得了进步。在今年的第二届青年联赛中,卢嘉文成为了一名国际运动员。年轻的卢嘉文还处于成长的叛逆阶段,刘璐用自己的真诚和真诚打动了她。 “外界认为她是天才,其实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经过多次交流,我们赢得了彼此的信任。”由于年纪小,刘露不仅要训练,还要负责照顾卢嘉文的起居。为了制定适合卢嘉文的训练计划,刘璐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卢嘉文的身体发育情况,了解她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兴趣。

    每当看到卢嘉文超越之前的成绩,刘露就感到非常高兴。卢嘉文在二青赛上跳出1.90米,圆了刘璐的梦想。 “我当运动员时的梦想是能够跳1.90米,但当时我无法实现,现在卢嘉文帮我实现了!”训练女子跳高20多年的刘露认为,卢嘉文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没有达到。稳定,有待进一步打磨。

    加班没有捷径

    采访跳高冠军的问题_采访跳高冠军_采访跳高运动员

    在刘璐的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加班”。 “别人有的我们都有,我们想比别人更好,我们应该过什么?其实教练水平的差别并不大,只是看谁付出的多而已。”

    在队员们眼中,刘璐是一位训练一丝不苟、生活一丝不苟的“严父慈母”。团队成员年龄从10岁到20岁不等,刘露因材施教。 “我之所以说‘加班’,是为了帮助优秀的运动员磨练技术,给他们特殊的机会,所以我放弃了很多,但我很高兴。我的配偶也从事体育运动。他理解我,甚至在我们加班的时候也来陪我。我的孩子们也支持我的工作,所以我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 ”

    为了发现优秀人才,刘璐主动申请担任上海国际马拉松等赛事的裁判员,及时了解田径动态,通过对田径的学习和理解来指导专业训练规则。她还根据训练需要,构思设计了跳高台、形体训练斜板、训练跳高架等装备,提高专项训练的针对性,探索技术训练与力量训练的最佳组合,提高训练效果。

    二十年来,刘璐一直在基层培养年轻运动员。刘路孜孜不倦地工作。 “我不怕辛苦,只是希望好的种子不要流失。” 20世纪80年代,上海男女跳高运动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本土教练员和运动员。上海女子跳高二青赛的成绩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刘露说,“我还是希望能够给优秀运动员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像刘艺文这样的人,能解决她的后顾之忧吗?”如果她继续训练,她仍然可以参加成人比赛,但如果她不再训练,那么她就有潜力和能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解放日报·山西太原上官报记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3903.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