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时30分,G320国道电子地图上贵州省太攀村前后两公里路段突然变成红色。这是看完足球比赛回家的人群。
这条国道横贯六省,大班村只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村庄。入夜后,往往只有零星的卡车匆匆驶过。
但这几天,交警每天下午都会出现在村口,并张贴禁止通行的牌子。
交警张贴了标志。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图
“没办法,人太多了,不这么做的话,村里的交通就会瘫痪。”大班村党支部书记张守双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
这个距离西江千户苗寨47公里的村庄,并没有像前者那样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虽然是集村,但只有一家蛋糕店和两家汉堡店,很难吸引附近更多的人。的村民。
但每年夏天的某些时候,这个村子总能吸引十里八村的村民过来。每个人都拿着一张马扎长凳聚集在这里,只是为了观看一场篮球比赛。
这种球类运动如今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村BA”。
如今,CBA连续三年宣布采用赛会制,“村BA”和农村篮球已成为中国篮球活力的缩影——无论早上还是晚上,看台上都挤满了数万人。体育场周围,欢呼声打破了村庄的寂静。
从吸引全国各地村民,到吸引数百万网友在线观看,再到被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转发点赞,《乡村BA》迅速成为现象级网红赛场。
热情?人气?流动?是什么因素让一场农村篮球比赛成为中国篮球的顶级水平?或许只有走进这个村庄,我们才能找到背后的答案。
村里所有的梯子都卖完了。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图
挤不进去
下午三点,大班村阳光灿烂,但体育场的看台上已经坐满了人,等待着两个半小时后篮球比赛的开始。
88岁的亚爷爷撑着雨伞坐在看台上。他从30公里外的州府凯里来到现场。为了提前占到座位,他选择和妻子轮流上厕所。 “人太多了,如果你不早点来的话,就找不到座位了。”
他身后的一位78岁的老人也是如此。他从7公里外的一个村庄过来,花了一个小时步行来到大班村。
“这些都很常见,还有人开车200公里来看比赛。”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正如他所说,比赛开始前一个小时,体育场旁边的看台上已经挤满了观众。乍一看,大家大概都应该用一万作为统计人数的统计单位。
观众站在塑料凳子上。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图
比赛开始的时候,人就更多了,前排坐在地板上,后排坐在垫子上,后排坐在塑料长凳上,然后是站着的人群,然后是站在地板上的人。长凳。观众席,最后一排是村里买断梯子的人。
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相声《卖票》……
早来的人饿了会带一碗米线吃;来晚的人只能从后脑勺的缝隙中寻找合适的观看角度。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即使很难看到整个体育场,只要看到一部分就足够了。
而澎湃新闻记者,一度连立足点都找不到,被一波又一波的人挤出了看台……
《天亮文化》
这是一场名为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的比赛。黔东南州16个县各派出一支队伍,冠军可代表黔东南州参加省级决赛。
简单来说,这是一场县城比赛。参赛者都是当地22岁至40岁的村民。他们有的是当地农民,有的做小生意,有的外出打工。比赛最大的限制是国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参加——这样一来,大部分靠打高尔夫球谋生的野球爱好者都会被拒绝。
因此,一旦场上有人能够扣篮,观众就会报以最热烈的欢呼。毕竟,能扣篮的球员在这个赛场上都算是凤毛麟角了。
与很多野场相比,这个场地并不新,选手也不是顶尖的,但来到大班村的观众还是源源不断。
比赛于当晚0点继续。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图
他们并不在乎网红体育场的称号。就连很多白发老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网红。他们更关心篮球。
“以前每年都有篮球比赛,气氛一直都是这样。”当“球场火了以后人气会变好吗?”这个话题的时候当被提到大班村党支部书记张守双时,他连忙摆手。
气氛有多好?大班村篮球协会主席岑江农和澎湃新闻记者举例说,“2017年,我们组织了一场篮球比赛。晚上7点突然停电,直到晚上10点才修好。灯光一亮,看台上依然挤满了人。 ”
晚上10点在大班村观看比赛,对于观众来说实在是太幼稚了,因为在这里,比赛踢到第二天早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台上的观众还座无虚席。
“我们以前玩游戏一直到凌晨5点,最长的一次玩到7点,太阳出来了。”岑江农不用回忆就脱口而出:“从天黑玩到天明,我们称之为‘黎明文化’。”
村村有体育场,村村有运动队
“天亮文化”的原因是报名的球队太多,比赛不得不堆在一起。
“经常有120支球队报名,但比赛必须在几天内进行,所以比赛只能推迟。有的球队甚至每天要打四场比赛,直到决赛。”在岑江农的解释中,原本的无奈逐渐变成了特色。
除了参赛队伍数量众多之外,现场氛围也促进了“天亮文化”的形成,其中看台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距离这个球场五十米就是大班村的旧球场——两栋房子之间的水泥地,球场线条简单,篮球架是村里木匠做的。
每逢比赛,球场内就挤满了人,但2000人已经是马扎的极限了。
所以2016年村里建新体育场的时候,就规划了周围的看台,这在农村体育场馆里很少见,但当时看台只有四层。后来发现看台不够,于是两年后,在后面的坡顶上建了一侧看台。
白天投球。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图
“修复完成后,下雨时斜坡上的泥沙就不会流到球场了,现场就能有更多的人观看足球比赛。”大班村党支部书记张守双给出了有些务实的答案,却出人意料地催生了网红体育场——一个能容纳数万名观众的看台。
很多城市硬件设施较好,观众容量较多,比赛质量较高,但常常担心上座率,但在台湾完全不用担心。
“黔东南村村有场!村村有篮球队!”张首双说起这句话的时候,语气颇为得意。
一位曾为黔东南州援建的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证实了这一点,“我所援助的村子几乎全是坡地,没有平地,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推土机了。划了一块地,建篮球场。”
村里有6名持证裁判员
据史料记载,篮球运动于1908年首次传入贵州,大班村举办篮球比赛的历史始于1940年。
今年,张首双问老书记,老书记向村里的长辈请教答案。
它起源于何时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篮球已经成为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保留下来的项目。
这个传统节日称为吃信节,于每年农历6月6日开始,庆祝水稻丰收。每逢节日,外出的苗族青年都会回到村里,村民们一起唱歌、跳舞、吹笛子、斗牛。
但与斗牛、吹笛等传统习俗相比,年轻人对篮球的认可度似乎更高。
“像我们这么高的孩子都可以射击。”岑江农身高一米左右。这句话在中场互动中应验了。
当一群1米以上的孩子在数万人面前参加“罚球和西瓜”比赛时,长队中每四个孩子就有一个拿着西瓜跑开。
教练制定战术。
很难想象,在西南一个普通的村庄里,有六名持有篮球裁判员证书的村民。大班村篮球比赛的组织者之一卢伟伟补充道:“其中两名是国家一级篮球裁判,两名是国家二级篮球裁判。他们都是在上大学时参加的考试。虽然他们了解到职业精神和运动无关。”
这样的篮球氛围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观看比赛的主要人群不只是年轻人,还有很多老人和妇女。
一位留着苗族发型的妈妈带着孩子挤不进看台,就选择在村委会电脑上观看直播视频。尽管网络因为带宽压力将直播变成了PPT,但她仍然对游戏感兴趣。
隔着一堵墙,外面是观众阵阵欢呼声,里面是母子二人千方百计地关注着比赛。这或许就是“天良文化”所积累的典范。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挤不进看台,选择在村委会电脑上观看直播。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图
为什么它变得如此受欢迎?
直到现在,与大班村篮球赛相关的人们都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地方会突然火起来。 “没想过”几乎成了他们统一的答案。
在他们眼里,比赛年年举办,气氛始终火热。甚至以前大家都会发短视频,但此时“乡村BA”却火了。
有人感谢媒体的大力报道和宣传,有人认为网友喜欢崇尚对抗的本土足球风格,也有人说是短视频的力量让人们看到了这一点。这些理由各有道理,但似乎都无法抓住其背后的意义。
其实“村BA”只是这款游戏的一个象征。本次比赛的全称是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这是贵州省首次以农村群众为主要参与者的大型体育赛事。
原本,大班村体育场只承办了台江县四支球队的三场比赛。黔东南州的半决赛在28公里外的三棵树镇举行,那里有一个篮球设施较好的室内体育馆。
然而,“村BA”的热度飙升,黔东南州16支球队的比赛临时决定在比赛前两三天在大班村举行,并全程被电视台进行了网络直播。
当一场县级比赛在贵州26个官方账号同时直播,且累计观看人数超过3000万时,很难界定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种关注,但一定有某种力量触动了人们的心。网友的情绪。
村民们站在梯子上观看比赛。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图
“村BA”比赛当天,CBA宣布下赛季第一阶段继续实行赛会制。
连续三年的赛制,让职业联赛真正成为远离尘世烟火的世外桃源。相反,在贵州偏远山村,网友却领略到了“下里巴人”的美丽。
2021年,某短视频平台推出了“年度精彩瞬间”合集。一名身穿背带裤的少年在摊位前练习运球,摔倒后立即爬起来。
最受网友欢迎的评论是:“穿在身上的是生活,拍在手上的是梦想”。这位名叫施雪年的篮球男孩恰好来自贵州东南部。
转眼一年过去,凉山黑鹰篮球队小伙子们云端打球的故事,更让人感叹体育的力量。
由此看来,大班村的突然走红绝非偶然——它有人们最熟悉的运动味道,也有生活与梦想的交融。
据贵州新闻网报道,今年4月下旬以来,贵州省共组建民间篮球队2445支,举办比赛4260余场。
民间篮球赛事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全国燎原,大班村网红球场的诞生只是贵州农村篮球的一个缩影。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