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6日晚
中国女足夺得亚洲杯决赛冠军
16年后
再次站在亚洲之巅
国家女足队员
张琳艳、王霜、高晨
两人都是近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
高水平运动员
北京师范大学:播撒足球教育种子
“中国足球的种子就在校园里,校园队越来越多,就能有更多的人进入国家队,中国足球的水平就能上升。”
3月8日,《新京报》发表专题文章《女足夺冠背后的北师大:为足球教育播下种子》
比赛第59分钟,中国女足队员张琳艳在场边等候,准备换下受伤的王霜。场上的队友们默默凝聚力量,其中就包括首发之一的高晨。
随后的时间里,她们共同创造了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奇迹: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队0:2逆转,时隔16年第九次夺得亚洲杯冠军。冠军奖杯。
看三人的简历,北师大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步。她们在这里学习,也是学校女子足球队的成员。
北京师范大学女子足球队获得的部分奖杯和奖牌
这是一支成立于1987年的老牌大学女足,没有俱乐部那样齐全的装备和雄厚的资金,但战绩依然出色——历年各种比赛的奖牌和奖杯都陈列在玻璃柜里,覆盖了邱纪段体育场。一整面墙。
35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队培养了200多名女足人才,其中包括国家队队员和亚洲足球小姐。但在教练组眼中,这些闪亮的球员只是足球教育的一个分支。除了输送顶尖球员之外,她们还有另一项同样重要的任务——培养女足教育人才,不断夯实足球启蒙基础。
他们称之为“播种”。让更多人体验足球的乐趣,改变对运动的刻板印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的目标是赢得冠军”
20世纪80年代,女足在中国蓬勃发展,这股热潮也蔓延到了高校。
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许多院系都建立了自己的女子足球队。在学校学生会的组织下,经常举行院系之间的竞赛。渐渐地,热情溢出到了跨系联赛,姑娘们自发组队,与清华、北大等北京高校的女足队比赛,互相切磋球技。
1985年,22岁的郎健从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并成为该校男子足球队的教练。有时,当女孩们玩游戏需要指导时,他也会抽出时间过去指导。
在郎健的记忆中,他的同学们都对女足充满热情。每逢比赛,场边总是挤满了观众。再加上学校里女生比男生多,所以郎健就萌生了组建女子足球队的想法。 。这一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女子足球队正式成立。
但热情并不等于专业知识。这是一支业余队伍,初衷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体育生活。郎健坦言,第一批成员基本没有足球基础。 “他们只是身体素质比较好,奔跑能力比较强。”
很快,第一个“大考验”来了。球队刚组建时,恰逢首届北京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开赛。郎健深知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但只有通过竞争,球队才能快速成长,不断突破自我。 “我们的目标是赢得冠军,这一点还没有改变。”
初出茅庐的北京师范大学女子足球队实现了这一目标——1987年,训练不足一年的球队夺得了北京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冠军; 1988年,在郎健等高校教练员的努力下,首届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在山东蓬莱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女足再次夺得冠军。
1988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北京师范大学女足夺冠后合影。
一时间,北师大校园里对女足的热情空前高涨,郎健也得到了更加坚定的支持。 “学校领导告诉我,要把这个团队作为重点传统项目继续发展下去。”
选拔人才成为了郎健的首要任务。在他看来,一支球队最重要的就是球员。 “我们希望北京师范大学女足能够成为一支兼具竞技成绩、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的优秀队伍。”
当时学校每年都会从全国各地推荐优秀高中生入学。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为足球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条件。郎健还招募了一些品学兼优、有一定足球基础的球员,但限制球队发展的瓶颈依然牢固——满足如此高要求的前景太少。
郎健想到了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事情。
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对取得名次和成绩的运动员提供降分录取机会。相关比赛成绩证书。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女足第三次夺得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让郎健有信心申请招收高水平女足球员。
但获得批准并不那么容易。原国家教委需要对校队历次成绩、训练状况、师资、场地、学校重视程度等进行一一检查,同时还要等待一批高校条件成熟的运动队集体确认。
当时,郎健一有机会就去与相关部门沟通,谈论目前的情况和未来的计划。他并不着急:“当时我们队拿了很多冠军,成绩稳定,在全国高校里也是一支强队。”
申请发出三年后,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高水平女足正式开启招募,但曾与郎健搭档的老教练王章即将退役。次年,应郎健邀请,王长泉加盟女足,并出任门将教练。两人一边带领球队备战训练一边学习讨论。
团队开始稳步发展。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成绩,在各类大学比赛中崭露头角。郎健介绍,成立35年来,除了中断近10年的全国大学生比赛之外,北京师范大学女足已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夺得了15座冠军奖杯。如今,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北京师范大学女足拥有近40名队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女子足球队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创建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一部分。郎健(前排左六)、王昶全(前排右五)、毕彦(前排左)5)与学生合影
冠军≠有“特权”
如果把教练比作厨师,那么球员就是原材料。在王长全看来,厨师想要做出一顿美味的饭菜,原材料至关重要。每年招生时,郎健和王长全都非常谨慎,经常拜访很多团队。 “如果我们认为合适的话,我们只会在看台上观察并聊天。”
就这样,郎健把中国女足前队长毕妍“聊”到了北师大。
如今,毕妍已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女足的教练。
2005年初,21岁的毕燕正在昆明进行冬训。作为国家女足的主力,她已经参加过很多比赛。正准备从冬训运动员中挑选合适学员的郎剑,特地赶了过来。
事实上,当时毕妍已经收到了辽宁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郎老师找到了我,我就把我录取的事情告诉了他。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给我讲了一些北师大的历史和教学情况。”
毕妍回忆,对于她来说,北师大原本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她咨询了从小在大连队效力的姐姐和在北师大读书的朋友,“他们都说北师大值得,绝对是我最好的选择。”
毕妍做出了决定。 2006年9月,她正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女子足球队的一员,从此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教育经历——她用了六年时间拿到了本科文凭。
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每年都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比赛。一旦比赛临近,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会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上。不过,在北师大,学业并不会因为参加比赛而得到缓解。毕妍还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前,她在宿舍背书到深夜。她再也受不了了,想睡觉。这时她才发现,因为灯灭了,同学们已经到走廊去背书了。
“北师大对女足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学习要求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不同——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是技术课还是理论课,都必须和其他学生一样,只有课时” 、学分,并达到实习和答辩要求后才能授予学位。”郎健强调,这是北师大的独特传统。 “即使是世界冠军,队员们也不会享受到任何‘特权’。”
北京师范大学女足学生为教练准备教师节惊喜
除了严格的学分要求,北师大学足球专业的学生要学的不仅仅是足球。毕妍说,她在学校时学到的解剖学和人体学后来在实际训练和比赛中派上了用场:“你可以对自己受伤的部位、如何处理、避免什么做出简单的判断。 ”
“队员们参加了大量的文化课,参加了学术交流,与不同学科的同学互相学习,这些实际上不断提高了队员们的文化素质,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素质。” “综合个人素质。”在王长全看来,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女足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理解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这是体教融合的体现,也是北师大教育的核心。”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王长全发现队员们出去比赛时“很有礼貌”。他们礼貌地打招呼,拍照时也没有急着上前。即使是顶尖高手,回到学校也要保持礼貌。背起足球包,脚踏实地为球队拉冰桶。
与此同时,作为人生根基的足球专项训练也没有丝毫放松。在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头球扳平关键比分的张琳艳是北京师范大学2020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她告诉记者,在学校训练并不比在国家队训练容易。
训练前,教练给北师大女足队员布置任务
在这样“双管齐下”的严格要求下,北师大女足打出了名堂。每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结合特长和文化课成绩,最终北师大的录取人数不会超过10人,竞争非常激烈。以今年为例,有近60人参加了考试选拔。
王长全见过很多学生背着球跑到北师大的足球场踢几圈。 “他们告诉我,他们知道自己不会通过考试,但他们只想在这里踢球。这是唯一的目的。”王长全总是鼓励他们,“努力奋斗,真正加入我们”。
“女足是一门生意”
2014年,毕妍获得体育学硕士学位,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她与郎健、王长泉一起组建了女足教练团队,负责球员的日常训练。
参加工作之前,她曾悄悄幻想过,作为一名老师,一年或许可以有两个假期,但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幻想——大学的比赛队员们大多集中在寒暑假,她开始重复两个学长的生活,学期里上课,晚上加班,假期里训练,备战比赛,全年几乎没有休息。
“足球就是这样,冬训39天,夏训3天,这么多人都在努力,你凭什么站在冠军领奖台上?只是你付出的比别人多。”郎健和王长全早已习惯了多年的拼搏。劳苦又忙碌。
郎健见证了“铿锵玫瑰”的辉煌,也经历了无人问津的女足低谷。这是对勇气和毅力的考验,尤其是当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积累,一点一点侵蚀团队的表现和信心时。
自2002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女足已经连续五六年未能在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中夺冠,最好的成绩也只是获得亚军。
北京师范大学女足参赛合影
当你情绪低落时,你的情绪总是会占据上风。 “你还想坚持吗?放弃的话会怎样?”那段时间,这样的念头反复出现在郎健的脑海里,有时是吃饭的时候,有时是走路的时候,有时是他和妻子倾吐苦水的时候。该过程可能会继续。几天,也许更长。
但郎健最终说服自己,这是他倾注了大半辈子的事业。 “因为爱,我必须坚持,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后悔过。”
2007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北京师范大学女足时隔五年终于在全国比赛中再次捧起冠军奖杯。赛后庆祝会上,一向滴酒不沾的王长泉喝多了。
“几十年来,总会有迷茫的时候,但带好团队是我的责任。如果你对这件事有感情,你就永远不会愿意放手。”王长全清楚地记得,从那时起,球队的信心就开始增强。一点一点重铸。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率领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征战深圳大运会。这是一场辉煌的胜利,至今给王长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他是主教练,郎健是领队,毕妍是队长。半决赛,中国队遭遇了实力强劲的巴西队。最后时刻比分扳平,进入点球大战。那场比赛之前,教练组去看了巴西队的其他比赛,正好遇到了点球大战。 “我们当时做了记录,想了解对方点球球员的特点,以及每个球员罚点球的方向和角度。”最终,这些赛前的“侦察”奏效了,“所有的假摔和接球都方向正确,我们胜利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决赛。他们赛前并没有想到能够夺得冠军,但最终还是反超日本队,赢得了比赛。挤满了人的体育场看台上充满了兴奋,热气顿时涌了过来,但很快又退去。对于这个“差距”,王长泉很淡然:“我们早就习惯了。因为我们知道女足是一个事业,而不是一个东西。事情结束了就结束了,但我们的事业需要我们保持匿名并长期努力”。
事实上,他们确实找到了实现这一职业的途径,而这正是他们最擅长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女子足球队获得2018年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亚洲杯中国大学生足球选拔赛冠军
除了招收高水平女足球运动员外,北京师范大学还在运动训练专业开设了专门的足球方向。该方向学习的学生也有不错的足球技术,但他们并不是作为职业女足运动员培养的,而是作为接受专业教育、前往全国各地从事足球教育的足球人才。
在郎健和王昶全看来,这些正在全国各地播撒足球种子的学子们和星光熠熠的女足运动员一样值得关注——女足乃至体育事业的发展就像一棵树,而顶尖运动员只是冉冉升起的天篷。但一棵树的生长不仅取决于它的高度,还取决于它的树枝的密度。
“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投身女足,培养的孩子在更多更深的地方扎根,那么我们的足球人口将会成倍增长,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深知这一点。”王长全这样描述心中的蓝图:“这样,孩子们就会明白,踢足球原来可以这么快乐。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上大学,拥有一份好的职业;即使你不踢球,你仍然可以从足球中受益——坚强、坚强、遵守规则、学会承认失败、懂得团队合作……这样一来,会有更多的孩子告诉下一代、下一代未来足球的乐趣,这就是我们想做。”
火花
这种火正在被传承。事实上,早在2013年退役之初,毕妍就萌生了到基层学校当老师的想法——虽然当时她在辽宁省足球管理中心有工作人员,而且如果她愿意的话,她本可以成为一名教练。
“我希望足球能够在基层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让更多的人知道足球是怎么踢的。”为此,她当时向多所学校投递了简历。 “北师大是师范学校,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理所当然的。”
2017年全国大学生女子五人制足球锦标赛 北京师范大学获得超级组冠军
虽然毕妍机缘巧合地留校当了教练,但同样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一代又一代北师大学子的心中。 2004级本科生、前女足队员李丽莎正专注于这样的职业。现任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体育教师、学校女子足球队主教练。
事实上,2008年刚回到家乡重庆时,李丽莎就感觉整个城市的足球环境并不好。例如,只有一所大学从事女子足球。当她硕士毕业,真正进入中学带队女足时,她更深刻地感受到,困难比她想象的还要多。
球队组建初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员不足。 “我记得2012年我们比赛的时候,11名球员都在场上,连替补都没有。我告诉孩子们,我们不能受伤,我们真的不能错过任何一个人。”另外,竞争的机会也很少。教书三年后,莉丽莎带着学生参加全国比赛。
李丽莎指导队员训练
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回望时光,被女足忽视的尴尬早已深深地写进了各地基层学校的历史。
以这一代女足“国脚”为例。在姚伟的母校湖北省武汉市新河村小学,足球教练熊思迪还记得,直到2010年,踢球的女生只能和男生一起训练和比赛;四川江油花园小学在2011年之前没有像样的足球场,孩子们只能在排球场或篮球场上练习。为了熟悉比赛,教练们用钢管焊接了两个小门来制作球门。
除了硬件设施跟不上之外,很多人对体育、足球还抱有刻板印象。 “学体育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数字与体育”甚至成为人们普遍的嘲讽。不可否认,这种刻板印象也来自于体育课与文化课之间长期存在的“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关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选择其中之一,就必须放弃另一个。”一位90后足球运动员坦言,在体校,虽然文化课和训练齐头并进,但重点显然还是足球训练。
事情从2013年开始发生变化。今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旨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除了加大投入、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和利用外,还要推进学校足球教育,支持学校女子足球运动发展。
李丽莎明显感觉到,这座城市的足球氛围正在好转:队员人数增加了,现在她所在的中学女足队有60多名队员;比赛机会不断增多,队伍的比赛费用和器材费用得到了学校和区领导的全力支持;加入球队的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足球教育,基本素质比以前更强。 “孩子们学习足球的基础越来越大,我们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
在李丽莎看来,学生不再需要在足球课和文化课之间做出选择。无论他们如何刻苦训练,学习成绩都必须达到学校的要求。在李丽莎的努力下,重庆二十九中11年来已为高校输送了60多名足球人才,培养了80多名一级运动员。
扫描二维码阅读新京报女足特刊
2011年大运会夺冠后,王长泉曾对媒体表示,“中国足球的种子就在校园里,校园队越来越多,就能有更多人进入国家队,中国足球的水平就能上升。”他现在还说这么想。他也希望看到人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足球和运动,无论实用性和性能如何。 “这需要我们的努力,需要14亿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关链接
中国女足重夺亚洲杯冠军!这3名队员来自北京师范大学!
专访北师大女足主教练王长泉:女足默默无闻的培育者也值得关注
孤独勇敢者张琳艳:踢球要有女足应有的精神
-bnuweixin-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