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历史系团队在1981年冬季越野运动会上与系领导合影
历史系学生给人的印象大多是研究古代历史的老大师。不过,40年前我们上学的时候,历史系的体育还是很不错的。学生们很热闹,用“老夫子”这个词来形容他们,实在是“侮辱礼貌”,我们坚决反对!
南京大学体育运动历史悠久。早在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就设立了体育专业。 1923年改称东南大学体育系,后校名更名为中央大学体育系。 1952年,体育系改组,南洋理工大学体育系关闭。此后的26年里,南大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一直乏善可陈。直到恢复高考,1977届学生入学,南大的体育才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里有六个班的同学,分别是76班、77班、78班、79班、80班、81班。我们在78班,和77班、79班关系比较密切。运动方面80。
那时,学生宿舍旁边的大喇叭每天早上6点30分都会准时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录。噪音太大,学生几乎无法入睡。我们系学生会更进一步,每天六点派人到楼道吹口哨,号召大家起床和锻炼,导致“民生陷入水深火热”。其中,我班的刘金田同学就曾做过这样的举报工作,引起了很多同学的抱怨。尤其是,还有住在大楼里的其他院系的学生,也受到了牵连。 “民愤”之大,难以用言语表达。还好宿舍里的灯每晚10点(或者10点30?)就关掉。同学们躺在床上闲聊了一会儿。他们通常在11点左右就睡了,所以第二天接到订单时总能准时起床。
刚进学校的时候,学校足球队的人好几次到同学宿舍来,问有没有踢足球的好人。看得出来,校足队在“招兵买马”,希望选拔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可惜我班没有足球人才。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一场足球比赛,更不用说自己踢球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不过,在田径方面,我和同学们还是相当活跃的。每年四月,学校都会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我们都很感兴趣。当时,校运会的开幕式也非常隆重,运动员们入场,各系手举系旗。体育场周围都是各院系的学生。当他们看到自己部门的团队时,都会拍手叫好,气氛十分热闹。
在校运动会上,历史系获得了女子团体第六名。 (上图为77级的于红,78级的邹晓玲、涂雪华,80级的文慧芬、蒯伟、吴蓉蓉,下图为邹晓玲。)
1979年4月20日至21日,我代表历史系参加南洋理工大学第20届春季田径运动会4×100米接力赛。校运动会前,各系举行部门田径运动会。我在体运系参加跳跃运动,跳高成绩1.51米,跳远成绩5.23米。那时,后跳跳高姿势还没有发明,更好的姿势是俯卧。但我不知道这个姿势,所以我还是用了比较传统的“剪刀式”,即从前面跑到横梁上,双腿在前像剪刀一样,身体在后面跳过横梁。身高1.7米,我用这种低效率的姿势,跳1.5米的高度,也算得上是相当不错的弹跳能力了。
跑步项目不是我的特长,但没想到系里组织系运动队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时,他们不经意间就认定我是接力赛选手之一。我的百米跑成绩其实只有13寸80,并不突出。在学校春节运动会男子接力赛中,历史系以50寸80的成绩获得第五名,人均成绩为12》07.我第一轮的表现肯定不理想,因此没能代表系参加接下来三年的学校运动会。19 80年代学校春季运动会会议结束后,我还是感到挺失望的,因为当时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我在日记里写道:在运动场上坐了一天,看到别人这么活跃,我感到很失望。我不禁暗自下定决心,不仅早上还要多锻炼,下午也要多锻炼,可是我却没能实现我的愿望。
据当时的日记记载,1980年校运会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运动员有:体育班男生跳了1.86米,打破了学校体育课记录;外语系79年级张蓓以1.56米的成绩打破了校女子跳高。记录;专科班历史系78级朱月宁也以56分的成绩获得了400米第一名”(我当年在日记中记录了1979级的朱耀琳获得了400米第一名。南方人念这两个名字,“尧”、“越”、“林”、“宁”的发音几乎一样,所以我记错了)。
校运会上,历史系男生获得4×100米接力第三名(左起:王勇、黄松林、刘金田、宋利明)。
此外,历史系77级于红曾获得女子组100米冠军(具体年份待定)。有趣的是,于红的同学王勇也是一名优秀的短跑运动员。那些年,王勇每次都是4×100米接力赛的参赛者之一。后来,这两个历史系的“飞人”结婚了;后来,他们双双飞到美国移民。不知道他们的下一代是否也能像飞一样奔跑?
当时历史系在体育方面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虽然是个小系,人数远少于地质系、数学系、化学系、物理系、计算机系等大系,但体育成绩却相当亮眼。那时,历史系在每次校运会的团体总分中总是名列前茅。此外,历史系的学生也是篮球、田径、武术等学校运动队的成员。历史系体育最辉煌的时刻,大概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学校男子篮球比赛获得亚军(有人说是第三名)。当时历史系有一个高个子的美国留学生和一个矮个子的进修生(我想他叫陈平)。他们的演奏技巧非常高。与王勇(1977级)、江宁(大专班)一起,一时间所向无敌。同学们回忆,历史系和外语系争夺冠军。原本我们遥遥领先十多分,但随后对方作弊,连续犯规,导致比赛多次暂停,最后拖入加时赛。由于我们队缺乏强有力的储备,场上队员疲惫不堪,最终落败,屈居第二。另一位学生回忆说,化学系的另一支强队最初被历史系击败。但根据循环赛评分规则,化学系排名第二,历史系排名第三。这让历史系的学生们感到失望。他们是有仇的。这个公案需要当时所有参与者来分析。想到这里,一位名叫王晨的大三学生也回顾了十几年后历史系在篮球方面的余辉:“20世纪90年代初,以郑中、高岱为代表的历史系研究生男篮作为核心也很受欢迎。太好了,我记得研究生比赛结束后,历史系和地海系研究生男子篮球队在南方公园室内球场打了一场表演赛,分获冠亚军。室内球场挤满了人。
这场比赛,地海队凭借罚球险胜。当时我是场上的球员,我还记得很清楚。 “我班大部分考古专业的学生也都是篮球爱好者,但他们的球技却不敢恭维。考古专业的学生去过很多地方实习,进行考古发掘或考古参观。每当他们呆在一个地方时,学生们常常热情地、有些自信地邀请当地中小学的老师或有关单位的同志来进行篮球比赛,比赛场面相当热闹,但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我和朋友们从山西到陕西,从河南到湖北,可以肯定的是,考古队的同学们在各项比赛中都屡战屡败,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却非常值得赞扬。平时的篮球、篮球比赛,我对学校体育的记忆是非常值得称道的,除了踢足球、跑步、打双杠、游泳、滑旱冰等,其他的还有:去了南京五台山体育中心。观看全国田径运动会;我去华东水利学院观看了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会。同一级别的女排,与全国人民一起兴奋、疯狂。女排多次击败美国、日本等强队夺得冠军。乒乓球在世乒赛上包揽了全部七项冠军,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表现出色。这些活动让同学们兴奋不已。他们在街上为游行欢呼,在宿舍楼里敲锅。当时的人们将体育赛场上的胜利与民族复兴、民族自豪感联系在一起,为一扫中华百年屈辱历史而感到相当自豪。
虽然这种情况难免会闹腾,虽然事态还不够大,虽然表现出了压抑已久的自卑感的释放,但那些嚣张、咆哮、泪流满面的气氛,确实是一个人的真实写照。激情燃烧的时期。当时我还在感叹,因为中国男足差点冲出亚洲,却因为新西兰队和沙特队的阴谋而惨败。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当年中国男足的水平几乎已经接近四十年来中国男足的天花板了。主前锋不知道具体名字应该叫容志行(航)或者容志行(形状)。后来他并没有被太多提及,但仔细想想,和后来男足的很多主力前锋相比,他的水平还是一样的。相当高。那时候大家都偏瘦,生活水平也比现在差远了,但是整体的体育水平应该说是比当代大学生要高的。看看大学生做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的惨状就知道了。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确实,现在很多大学生的身体已经无法应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
1979年校运动会接力赛第五名,这是作为奖励的小笔记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