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岭和村民们检查大棚里蔬菜的生长情况。
远大梦想在“乡村歌谣农场”成长
在中牟县官渡镇孙庄村,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田野上,一座以种植绿色生态蔬菜为主的现代化农场——“香遥农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该农场不仅是河南省“三品一标”绿色食品示范基地,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走进“香瑶农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农场的蔬果品种丰富,有青刺黄瓜、糖醋西红柿、彩椒、绿油油的生菜……新鲜的蔬果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采摘,还出售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村支书孙中岭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1年就任村支书后,面对当时村里的落后情况,他带领全村找原因、找对策、补短板。如今,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质量显着提高。与此同时,该村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孙中岭看来,“千万工程”不仅是一项庞大的建设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
“我们要学习‘百千万工程’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在浙江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创新做法和模式。正是因为他们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才能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这告诉我们,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
赵德平正在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
回乡种葡萄,80后新农民真辛苦
“你看,修剪的程度,女性有三指那么长,女性的三指基本都是5厘米。” 4月22日,在濮阳县吴兴乡葡萄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省人大代表赵德平正在教村民修剪葡萄。赵德平打手势,用手机拍下了这个位置。 “这个需要发到微信群里,让大家一起观看、学习。”
1981年出生的赵德平和所有农村孩子一样生长在田野里,从小就热爱这片土地。求学期间,赵德平用所学改善和治愈了家乡20多个村庄的盐碱地。小小的成就感更加坚定了他用科技改变农民命运的决心。
赵德平依托“千万工程”支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一体化。 2020年,他成立了“河南濮阳濮英种植有限公司”。投资1260万余元建设河南濮阳濮营生态园(一期)。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农民不断改进种植技术,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葡萄品质和产量。他们每亩收入7万多元,打破了豫北种不出好葡萄的传统思维。为帮助更多家乡年轻人成功创业,濮阳县五星乡成立了乡县创业孵化器。赵德平志愿到乡贤创业孵化器当老师,为乡里村干部和愿意回乡的外籍人士提供创业机会。热点,免费教学,互相分享经验。
如今,当地近百位村民开始种植葡萄,共同创收致富。
杏园铺村绿色工业园区。
走出“危险区”,走进“幸福区”
杏园铺村位于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采煤塌陷区。由于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村里不少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倒塌,成为危房。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受到威胁。为了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村庄搬迁刻不容缓。
行走在老村里,经常可以看到破旧、破旧的房屋废墟。
“我们都想尽快搬到新村,光是想想就开心。” “你看,老村全是危房,不安全,路也不好。新村路宽,广场大,我去过好几次了。”
在与村民聊天时,省人大代表、杏园铺村党支部书记刁明安说,“我们从2015年就开始准备搬迁,当时两个村304户1200多人。村民小组需要搬迁。”在建安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搬迁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
为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当地成立了专门工作组,负责协调搬迁过程中的各项事宜。工作组与村“两委”成员多次深入讨论,就搬迁方案、安置选址、村民安置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协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搬迁方案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大家一直关心的搬新房进展如何了?剩下的5组什么时候可以搬进新家?记者来到兴源铺村所属少里新村一探究竟。
“我们老农民现在能住上这么明亮的房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69岁的李先生在新村开了一家超市,谈起现在的生活,他笑得合不拢嘴。
陈敬晓正在合作社里给村民们发钱。
《牧羊女》乡村振兴之舞
几十年前,电影《少林寺》让《牧羊歌》红遍全球。如今,在洛阳嵩县,省人大代表陈敬晓通过“菊花羊”养殖、中药材及牧草种植、纯羊粪有机肥、肥尾羊珍稀品种保护等项目豫西、即将投产的一体化屠宰冷链。他正在带领当地人民跳起乡村振兴之舞。
2013年,陈敬晓注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以药草羊养殖为主营业务。陈敬晓的养殖梦想是从第一批70只羊开始的。
“只要她看看羊棚里的羊,就能看出它们有什么毛病!”村民们说得一点也不夸张。更让他们惊讶的是,陈敬晓用的是当地多种有利于羊生长的野菊花和板蓝根。等将中草药按比例添加到饲料中,并定期饲喂一些时令水果和蔬菜,以增强羊的抗病能力。这样饲养的羊营养更丰富,品质更安全,风味更独特。它们已经推向市场,很受消费者欢迎,而且价格也比普通的要高。羊的价格每斤上涨1.5元。
2019年,陈敬晓开始拓展产业链,开发有机肥项目,变羊粪为宝。五年来,陈敬晓的公司累计收集畜禽粪便30万立方米,带动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0万元以上,使16个乡镇农民实现收入倍数增长。
采访中,陈敬晓还谈到,主动保护豫西濒临灭绝的珍稀品种“大尾羊”,建立保护“大尾羊”的原始养殖场,保护大尾羊种群。河南西部的尾羊。种植和繁殖。
“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投资350万多元,将肥尾羊数量扩大到478只,目前占全国总量的80%左右。我们还被授予“河南省玉溪肥尾羊”称号。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尾羊原始物种保护场”,与洛阳市农业委员会、嵩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物种保护协议,目前也在申请中豫西大尾羊地理标志”
苗振宇正在教授技术。
一个小菊花,一个富农大产业
从2013年开始在网上销售菊花的个体户,如今已成为一家集种植、造型制作、产品深加工、设计、展览等为一体的新型企业。 省人大代表、总经理苗开封盛开菊业有限公司诞生于1989年,振宇以小菊花做大事业。菊花文化与菊花产业协同发展,小小的菊花逐渐“成长”为大产业。
开封孕育了黄河文化、宋文化、大运河文化、焦裕禄精神等红色文化。自1983年举办首届菊花会以来,菊花菊花文化节逐渐成为开封通往世界的又一扇大门,见证了开封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开封,菊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效益不断增强,有力带动了农业、文化旅游、餐饮等产业发展。
“我们应该让菊花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现菊花的跨行业融合。”作为省人大代表,苗振宇几乎每年都会提出与开封菊花相关的提案。
如今,开封菊花菊文化节作为开封一张响亮的“名片”,在丰富人民生活、建设美丽中国、探访家乡河南、助推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苗振宇感叹自己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和乡亲们的帮助。他永远不会忘记挖井人,苗振宇也用另一种方式回报他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周边村庄的500多人在这里从事菊花产业的繁盛。
“我的家人来自这个村子。我们照顾土地和家庭,我们赚钱。” “我们不再出去打工了,在家赚钱,一天200块钱,工资也不算低了。” “跟着,苗先生前途无量”……村民的心声就是最好的成绩单。
公司在苗振宇的带领下,以现代农业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深耕菊花产业,延伸产业链,向农民传授相关技术,鼓励农民加入菊花产业,实现“小菊花”。 “富农大产业”。
……
在河南这块土地上,正是有了像孙中岭这样千千万万的带头人,好的政策才能扎根土壤,真正带领村民致富。他们在河南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通过示范引领、市场拓展、乡村治理等多种方式,为河南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改造了承载乡愁的乡村。变得更加富有,更加美丽。
(大河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