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难找到“合适”的健身设施?
进入寒假,孩子们回到了家庭,在社区的活动时间也变长了。有家长反映,在居住的社区附近很难找到儿童游乐、锻炼的设施。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多个社区、公园发现,一些社区附近找不到适合孩子锻炼的场所;有些公园只安装了成人健身器材,根本没有儿童。纲要》使用成人非动力健身器材,出现安全隐患。
太难找了
社区儿童健身设施难找
为了让3岁的儿子搬到户外,从周末开始,家住西城区的陈阳和妻子不得不开着车跑遍整个城市,寻找适合孩子运动的场地和设施。 “我们家周围适合孩子的公共健身设施太难找了。”陈阳向记者感慨,他所居住的小区既不放心让孩子骑平衡车,也没有供孩子锻炼的设施。如果想让孩子充分活动,很多邻居都会选择带孩子去经营儿童健身馆。 “一节课两三百块钱,太贵了!基本都是在室内,根本没有户外活动。”
“北京有很多适合孩子的公园,但小区里只有大人使用的健身器材,没有孩子可以玩。”对于健身设施来说,孩子们的锻炼时间集中到了周末。 “平时我们上班,老人不方便带孩子,周末只能带孩子去公园,所以儿子很期待周末。”
针对我国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不足的现状,早在2018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学院、首都儿科、国家体育科学总局三单位联合发布了《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3至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 《指南》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 不过,记者走访时发现,因为儿童健身设施较多。场地难找,很多学龄前儿童和冯先生的孩子一样,想要锻炼身体却没有合适的去处,户外活动又不符合标准。
这些儿童健身设施真是小众。添加起来困难吗?记者注意到,目前北京不少社区、公共场所、袖珍公园等场所都配备了根据成人体型和运动能力设计的踏力机、椭圆机、扭腰器等健身器材。有些是近几年新安装的。对于这些成人健身器材厂家来说,他们的产品原本都是为儿童设计的户外健身设施,比如滑梯、秋千、泛网等。一位为北京多个社区提供器材的知名厂家告诉记者,公司可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儿童产品,多达61种。 “我们也给北京很多公园做过儿童设施,选择的类型很多,而且尺寸可以定制,面积大小可以调整。
不够
公共健身器材太“超纲”
上午10点,天坛公园东门附近的健身广场上,数十名老人正在锻炼身体。记者注意到,在两三百平方米的场馆里,健身器材非常齐全:双杠、云梯、健康骑行、仰卧起坐、鞍马训练器、扭腰、排骨、行走飞机……但小朋友们然而我们发现,这里的健身器材太大了,要么不够用,要么只能帮助大人“使用”。
“这太高了!我还不够。”三岁半的男孩欢欢沿着场地转了十分钟,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能放心玩。最后,他只能坐在行走飞机的踏板上,双脚无聊地来回颤抖。
“爷爷一定要帮帮我,我有点害怕!”会场内,另一名3岁小女孩依依紧紧抓住栏杆,旁边的老人大声喊道。老人一边回应,一边抽出时间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 “平时孩子都是我们照顾的,早上也来陪我们锻炼身体。”老人告诉记者,他的孙女从2岁起就被带到这里使用马鞍训练器、双杠、吊环等,希望从小增强体质。 “但只能拿着,不然一个都不能用。”老人笑着对记者说道。
“走吧,这里不好玩。”下午4点,朝阳区温韦斯里社区楼下,小学生每天都在鼓励妈妈,转身回家。记者注意到,近百平方米的施工场地中,只有两架可供孩子玩耍的行走飞机。 “98次,99次,100次!好,我要下来了。” 6岁的孩子每天都活跃起来,显然觉得跑步的难度太简单了。
“这里能让孩子们玩耍的设备还真少。”天天妈妈对记者无奈地笑了笑,指着场内近十台公共健身器材:“立式健身车太高,孩子脚不够;骑乘机太重,孩子太小。”踏板;太极推器太大,孩子只能用转盘来使用。”
为了给孩子们打造一个运动场地,记者注意到,有家长在上肢牵引处固定了一个带带子的涤纶篮球网兜,改造成篮球架。 “这东西平时根本没人玩,还是给小孩子用比较好。不过旁边有车路,平时大人一定要仔细看。”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我害怕跌倒
健身器材存在诸多隐患
“快点!前面就是操场!”走在丰台区防城园三区,饺子姑娘向远处的一位奶奶喊道。她口中的“游乐场”指的是小区内的成人非动力健身器材区域。记者看到,这里有四五个孩子在表演,有的孩子坐在背部肌肉训练器上假装“骑自行车”;有的孩子爬上室外椭圆机,假装“划船”。孩子们爬上高高的肋骨,让消防员充当救火的角色。
孩子们在社区取材,把公共健身器材变成游乐设施,背后却是危险。现场,记者现场测量,肋骨最高处距地面高达2.38米,平行梯最高处距地面也高达2米,但没有发现。下面缓冲水泥硬地。一旦孩子从设备上掉下来,事情就难以预测了。另外,记者查询到,国家强制性标准《户外健身器材安全通用要求》中明确提到,坠落高度超过60厘米的器材在所有碰撞区域均应设有落地缓冲层,例如:沙层、土层、橡胶、橡塑地板等。
“现在街道、社区的健身器材很多,但适合孩子的却很少。平时带女儿经过小区的器材区,她特别想玩,但感觉危险,不敢让她玩吧。”家住东城区的胡女士无奈地表示,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很容易将手脚伸进设备的缝隙中,所以不敢让孩子使用这样的设施。
在西城区新通里西侧的一处健身区内,一名男孩跳上伸腰器,坐在上面玩耍。根据标志上的图标和介绍,腰伸器的使用应是双手握住训练器两侧的手柄。说明书警告还提到,未成年人使用时应在成人监护下进行。但在这里游玩的过程中,并没有大人监控和防范。
蹲在垂直悬板上,来回晃动,站在扭腰上,沿着上拉体训练器上下攀爬……记者走访时看到,在各健身区,社区、公园在健身器材上“玩花”。 “心大”的父母可能会在旁边聊天,或者盯着手机让孩子自己使用设备。家长往往不关心设备上的安全警告。
“我已经知道怎么用了!还需要看说明书吗?”在朝阳区长营附近的一个小区,一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老人告诉记者,对于这些常见的设备,他从未见过招牌招牌。 Essence 「而且,我也看不清楚。」
记者注意到,除了健身器材上的安全警示和注意事项外,健身器材上的说明书上还标明了器材的使用方法、厂家信息、资质证书等。它们密密麻麻,有些文字由于油漆的原因很难辨认。有些健身器材的标志安装在距地面十多厘米的地方。想要看文字,就得刻意蹲下。
不仅如此,同类型的设备可能会因品牌不同而有所不同。以常见的腰围为例,一个品牌的安全警示上写着“未成年人禁止使用该设备”,另一个品牌则提示“儿童必须有成人监护”。家长们并不清楚孩子是否可以使用这样的健身器材。
北京晚报记者 向旭阳 袁璐 陈雪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