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生气”? “防病”对于身体健康管理有哪些好处?如何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如何促进河南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着这些问题,2025年河南省两会前夕,塔尼亚看望了出席省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省重点实验室、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司富春。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委员、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马艳如。
塔尼亚
“‘商火’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身边的中国朋友提到它,但‘商火’到底是什么?”这句话让塔妮娅很好奇。
“‘上火’是中国民间的一句俗语。中医认为,人体是阴阳平衡的,一旦平衡失衡,内火就会旺盛,导致内热。一般来说,症状我们所说的“上火”,症状较轻,常表现为口腔溃疡、痤疮、牙痛等,为了避免上火,需要注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避免熬夜,减少上火。摄入辛辣食物,”司富春告诉塔尼亚。
“发烧和感冒一样吗?”塔尼娅问道。
“虽然上火和感冒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它们的触发因素和症状却截然不同。”司富春解释说:“感冒通常是风寒或风热侵袭人体引起的,症状一般有咳嗽、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炎症通常与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常见症状有口干、口舌生疮、喉咙痛等。”
司富春
“原来如此,俄罗斯没有完全对应的‘上火’这个词,这应该是中医特有的概念。”塔妮娅说:“我还听说中医有一个理念,叫做治未病”,这个理念对我们的健康管理有什么好处,防患于未然呢?
司富春告诉塔尼亚,其实中医的“防未病”包括三种:未病前防、已病防和病后防复发。 “‘防患于未然’的理念鼓励人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通过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平衡的心态和适当的运动来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这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发生、延缓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防病’理念逐渐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支持传统医药发展,中医药已被纳入《中医药防治法》。”不少国家的公共卫生保健体系中,中医保健对慢性病预防和健康干预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以中医、针灸、按摩、养生茶、指导为主的综合健康管理体系。健康需求多元化趋势,海外消费者兴趣中医药保健品和健康服务大幅增长,特别是在亚洲、美洲等地区,中医药文化逐渐深入人心。”马艳如说。
马艳如(摄影:赵沫波)
塔尼亚同意司富春和马艳如的回答。她说:“现在很多外国人确实对中医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针灸、拔罐等,那么您认为可以做些什么来吸引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呢?”
“我们可以以中医养生‘治未病’为切入点,提高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马艳如说,“我们要弘扬中医养生理念,‘治未病’进入国际主流传播平台,比如通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全球健康论坛、国际医疗健康展览会、等,加大宣传力度,以国际视野梳理提炼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统一的中英双语术语和标准化知识体系,推动中医药保健服务标准进入进入国际医疗和提高国际认可度的指南。”
“我们可以开展中医文化体验活动,在海外设立中医诊所或养生中心,为外国友人提供针灸、按摩、拔罐等传统治疗方法体验;举办养生工作坊,教授太极拳、气功等帮助身心健康的中国传统运动;提供中药茶、饮食建议等,让外国友人亲身体验中国食疗的效果。”司富春补充道。
司富春(左)和Tania(右)
在司富春和马艳如看来,创新传播方式是讲好中医故事的关键。他们表示,要充分利用AR/VR技术制作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体验内容,让国际观众直观体验中医药理论和功效。通过海外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向海外观众发布中医药文化科普视频,生动直观地传播中医药理念。
“确实,这些方法可以让中医药的价值和应用走向世界,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巨大影响力,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体验、甚至爱上中医药, “塔尼亚说。
司富春告诉塔尼亚,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是张仲景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医药文明的发祥地。 “我们可以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力量,不断拓展仲景文化。”他说。山水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得益于河南中医药文化的科技力量。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尖端生物技术,加强对仲景方的研究,对仲景方的有效成分、药理基础、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继承和创新仲景方。该方剂的应用,不断擦亮了河南的中医药‘名片’。” (张雅涵/文刘晓明/视频张淑婷/海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