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8日,我国迎来第十个全民健身日。十年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来了奥运会与东方古老国家的伟大交集,也让全民健身的理念和行动深入融入了公众生活。如今,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战略,运动健身已成为社会新时尚,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健康、欢乐和幸福。
2017年,国内马拉松参赛总人数近500万人,健身软件Keep在线锻炼人数高达1.2亿,国内滑雪总人数突破1000万……不断上升的数字反映出人民群众强烈的健身需求。从“我要练”到“我要练”,“天天健身,你我他快乐”的理念已蔚然成风。
群众体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需要以新格局引领和塑造。如何顺应群众健身健康的强烈愿望,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运动,积极探索群众体育工作新路子?这是新时代体育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一场全民参与的“健身”“总动员”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服务人民需求构建新格局展现新气象
2017年11月24日晚,上海普陀区体育中心。业余羽毛球高手邱林与搭档走上红毯,被授予冠军限量版奖牌。 “没想到我们也能享受体育明星的待遇。”通过参加“挑战普陀”系列挑战赛,这些草根体育爱好者成为主角。
今年,全民健身成为上海的热门话题。在举办了两届市民运动会之后,首届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应运而生。共有10个联赛、35个系列赛、11个品牌专属赛事,每月有超过100场赛事。新颖的赛制激发了人们的参与热情。仅“普陀之战”挑战赛就已举办3044场。
上海的探索是全民健身驶入快车道的一个缩影。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全民健身事业有了新的起点。树立体育以人民为中心,让全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石。
目前,全民健身已形成顶层设计、上下联动管理。创建体育强省、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市、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县。 “三级联创”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地方对标示范带动建立了多点政策支持体系。
以全民健身“六环”工程为抓手,多地在实践中给出了生动的答案。河南已建立县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4128个、体育俱乐部914个,引导近4万个健身场所开展活动。山东日照打造“一套体系、三支队伍”,推进零距离健身服务,确保基层体育“管起来、做起来、帮起来”;江苏省围绕群众建设了一大批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智慧健身房。 ……全民健身要找准重点,打造新坐标,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7年金秋,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举行。全运会首次增设19个群众体育项目。近8000名业余运动员参加决赛,数千万私人爱好者直接参与海选。敞开大门的全运会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接地气、大众化,是“全运惠民”理念的具体落实,也是打破体育发展壁垒、盘活体育资源的新尝试。
对接时代发展,服务人民需求,打造大局新平台,激发大局新活力。全民健身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突破发展瓶颈,寻找新途径,创造新模式
54岁的柔球爱好者卢少霞每天都会去天津西沟公园晨练。这座老字号公园内建设的全民健身中心于去年正式投入使用。包括充气膜游泳池、室内健身房、足球篮球场、乒乓长廊、健身步道等设施,让周边居民享受“10分钟健身”。 “圈”便利。
去哪里健身?这是全民健身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场馆设施短缺之间的矛盾,既是全民健身的痛点和难点,也是群众体育工作的突破口。
群众所期望的,都会得到解决。江苏瞄准农民锻炼“低地”,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大部分乡镇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2000平方米左右的多功能运动场。基本上行政村都有健身房、篮球场、健身路径甚至健身设施。广场等设施。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利用城市改造升级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金角银边”,在街道上修建了970个笼式足球场,深受群众欢迎。
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智能健身房、商场或者旧厂房改造……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因地制宜、低成本建设体育设施。 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统筹推出解决群众健身难的十大举措,包括建设一批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一批体育休闲综合体、一批共享健身服务等。平台。广泛动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加大投入,创新政策机制,加强管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
优质健身的关键在于方法。去年8月,《全民健身指南》正式发布。 “练什么”、“怎么练”都有科学依据,社会反响也很好。
一系列新突破,依靠的是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改变政府垄断格局,吸引社会力量办体育,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浙江温州鼓励社会力量全面参与群众体育。体育部门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体育赛事培训等服务向社会购买。据统计,全市共有注册体育社团1866个,体育社会组织常年举办各类比赛5000余场,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
创新理念和模式,释放体育资源,激发社会活力,从而形成“全民体育、全民体育”的良性循环。各级各类健身赛事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普惠性公共体育服务在基层生根开花,人民幸福指数持续上升。
走向深度融合,凝聚新共识,拓展新舞台
在“十三五”总体布局中,全民健身被赋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改善民生等多重价值。 “全区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合作、全民共享”的大体育理念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群众体育之路越走越宽。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齐头并进。
在山东日照,体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春季国际太极拳、夏季水上运动会、秋季国际马拉松、冬季中国体操节”四大赛事格局初步形成。 2017年,全市通过体育赛事吸引游客12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70亿元。 ,增长了40%。
浙江温州正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全市社会力量建立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24个,培训人员1844人。共有102人入选省队。去年,他们在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获得111枚金牌。
去年,针对冰雪、航空、山地户外等项目的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进一步推动体育供给侧改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互支撑、打通跨界平台,短板不断强化。
——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深度融合。
“大健康”依托“大健身”,推动疾病防控重心前移。从资源配置、部门合作到综合型人才培养,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正逐步实现全方位、深度融合。据悉,国家体育总局已与国家卫健委达成共识,大力培训社区医生和开运动处方的全科医生。探索将体质监测纳入全民体检、在医院设立科学健身门诊……各省也在实施试点、探索路径。
河北石家庄万拓健身服务中心启动第一期“100人百天健康干预”活动。由医疗、营养、运动、体能训练等领域组成的专家团队,为健身群体提供体质检测、运动风险评估、慢性病防治等“一站式”健康服务。人们称赞她:“与其花钱去医院,不如自觉锻炼身体。”
——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等战略充分融合。
全民健身辐射广大农村,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体育锻炼条件,也成为推动脱贫攻坚、促进城镇化的新支点。去年以来,一批全民健身模范县、体育小镇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福建开展“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动,三年来参与人数超过3万。挖冬笋、扛小米接力、60米插秧、传统竹木弓箭射……这些特色活动充满乡土气息,又不失竞技性。他们将民俗文化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勾画出乡村健身的繁荣景象。
广东设立“粤南古驿道定向大赛”,岭南古村落纵横交错的街巷成为健身舞台。以开展体育活动为契机,促进当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更加安逸。
……
健康相伴、幸福同行,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体育是人人共享的,体育是人人受益的。 “全民健身日”一年只有一天,但健身早已融入生活的每一天,强健了中国人民的筋骨,凝聚了民族的力量。 (记者 郑毅 范佳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