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产阶级运动是属于最广大人民的、谋求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独立运动。”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追求的共同富裕,是普遍的、普遍的。综合性。民族性,意味着享受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即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谁都不能掉队;全面性是指共同富裕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包括物质繁荣和精神繁荣。

    富足物质生活技巧_物质富足的例子_富足的物质生活

    物质生活的繁荣和精神生活的繁荣是辩证统一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只有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才能追求精神生活需求。恩格斯指出:“人必须先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就无从谈起。精神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发展形成的精神生活的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持续和提高的有力保障。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繁荣的必然结果。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繁荣,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极大地解放物质文化生产力,推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繁荣迈向更高阶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富足物质生活技巧_物质富足的例子_富足的物质生活

    物质丰富和精神丰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变的过程。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西方国家长期走在现代化的最前沿,自称是人类现代化的典范和标杆,并试图将现代西方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只见物不见人的现代化,造成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唯物主义的极端盛行。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本质上是文化人,而不是“物化”人;他们是积极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一维”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和经济指标,更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更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而且追求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丰富和追求生命的意义。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他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物质繁荣和精神繁荣的根本要求,扎实推进物质繁荣和精神繁荣新进展。

    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富足的物质生活_富足物质生活技巧_物质富足的例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不断构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巩固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统一的现代化,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更加平衡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为更高水平的共同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不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凝聚促进共同繁荣的精神力量。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强舆论引导,营造促进共同富裕的良好环境,激发全民昂扬斗志,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牢牢把握物质繁荣和精神繁荣的根本要求,谋求物质生活繁荣、人民富裕共同发展的发展格局。精神生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具体来说,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主动性和信心,为丰富精神生活拓展新空间;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富裕物质生活新动能。用系统理念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合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统一协调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天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1337.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