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武汉教育综合改革: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品质筑基,智慧引领

    打造全面发展新生态

    把学生全面发展置于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武汉市教育局对素质教育深刻内涵的坚持和实践。

    2023年秋季开学以来,武汉市教育局启动了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革——武汉市中小学书记、校长开展素质教育绩效考核评价。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学校价值排名从“成绩第一”回归“健康第一”。这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涵盖德育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旨在聚焦重点“小”方面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切”促形成“五育”并举的综合格局。

    汉口小学_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_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

    截至2024年6月上旬,武汉市100所试点学校20.3万名学生平均体质健康率达到53.24%,较2023年秋季提升近20个百分点,成效显着。这项改革不仅缓解了“小眼镜”、“小胖子”等健康问题,也为全市924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武汉市不断巩固“双减”成果,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义务教育各阶段学校优化学科教育方式,落实作业管理制度,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坚持创好课堂、做好作业、做好服务,通过学科实验实现学科教育“加法” 、跨学科主题学习、“院士专家进校园”,建立跨城市研究实践共同体。

    作为“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共同体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武汉市依托大中小学三个思政课程共同体,将试点学校增加到200所,研究制定《武汉大学、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社区》。 《政教合一教学指导意见》,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培养体系和教研体系,擦亮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鲜红底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才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为人们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武汉市汉口辅仁小学的学生走进湖北地质博物馆“上课”

    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_汉口小学_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

    ▲武汉光谷汤逊湖学校的学生快乐奔跑

    汉口小学_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_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

    ▲武汉校园足球联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奋力拼搏

    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_汉口小学_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

    ▲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的学生学习制作番茄炒蛋

    数字赋能,设施升级

    开启智慧教育新篇章

    汉口小学_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_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

    近年来,武汉市教育局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市教育局制定《武汉市教育大数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22-2025年)》,统筹推进教学、学习、管理、评价、服务等方面数字化转型,实现“教育数据的“一屏可视化”。教育应用“一键可用”,教育服务“一网可用”。

    在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武汉市目前已建成智慧教室360个、人工智能实验室240个、智慧图书馆270个,实现中小学平均带宽100M。同时,武汉市还建设了城市学校三级大数据存储、传输、交换和汇聚系统,发布了174个教育数据公共服务接口,为教育数据共享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智慧教育应用方面,武汉市积极探索数据驱动、科技赋能的教学模式变革,通过推广混合式教学、精准沉浸式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创新实践,教育教学质量显着提升。飞行员。武汉市已确定100所中小学为市级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学校。通过大数据支持的精准学习分析和教学干预,课堂教学结构得到重组和优化。

    武汉市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共享和均衡发展。通过建设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特区、推进“双减”工作,有效缓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目前,武汉市79所优质城市学校已与242所农村学校结成教育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8日,武汉市教育大数据管理系统访问量达32208.9万人次。通过数字化转型,武汉教育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得到双重提升。未来,武汉将持续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_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_汉口小学

    ▲武汉东湖中学国旗护卫队

    汉口小学_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_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

    ▲“文学校长”李伟与学生共进午餐

    汉口小学_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_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

    ▲武汉市江汉区童梦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国画

    汉口小学_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_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

    ▲武汉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苦练基本功

    汉口小学_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_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

    ▲武汉东湖中学校园,师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劳动锻造灵魂,实践育人

    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武汉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发展,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5L+”劳动课程体系,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汉口小学_汉口第七小学历史沿革_汉口辅仁小学 足球 历史

    “5L+”课程体系由“家庭劳动”、“校园劳动”、“社区劳动”、“田园劳动”、“创意劳动”五大类组成。 “+”代表课程的整合和拓展,形成综合性、实用性、开放性的项目体系。武汉教育科学研究所牵头75所实验学校,围绕省级重点项目,通过“六个一”核心引领,即一个特色劳动班、一批实验学校、一个省级项目、一个特色教学研究一套劳动清单、一批课程资源全面推进“5L+”劳动课程实施。

    为保障“5L+”劳动课程体系顺利实施,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评估体系。各实验学校积极响应,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例如,在武汉市红山实验小学,学校通过“感人历史”、“学会生活”、“走进自然”和“走进自然”四门实地课程,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和价值。职业启蒙”。同时,学校还开发了“劳动刮卡”、“风筝节”等特色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5L+”劳动课程体系在武汉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对劳动课程政策了解率从90%提高到98.53%,学校劳动课程执行率从88.52%提高到97.13%。学生劳动素养显着提高。近两年,共有267人在省级以上劳动教育竞赛中获奖,教师305人获奖。此外,武汉市还形成了一批可学习、可复制的劳动教育典型经验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以师为本,质量第一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武汉市始终将弘扬教育家精神贯穿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的始终,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武汉市采取了多项措施:完善师德管理制度,落实中小学教师准入查询等制度;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选拔表彰优秀教师,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引导教师立志报国、修身养性,严格规范师德,树立育人榜样,武汉市教育局完善了师德管理制度,建立了绩效管理机制,提醒预警机制、典型通报机制、专项治理机制4个师德师风工作机制体系,在师德问题上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教师师德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师德师风问题。整治在职教师违规付费补课、违规收受礼品等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违规教师,维护教育系统廉洁。直立的环境。

    武汉市实行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准入查询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师德评价制度、负面清单制度、职业发展限制制度等五项制度,压实了地方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学校秘书、校长和教师直接负责;组织开展“荆楚好教师”、“年度教师”、“最‘燃’青年教师”、“最美教师”、“我的老师”等宣传活动,凝聚全校师生力量媒体不断发现和传播您身边老师的感人事迹。

    2018年以来,武汉市有25个团体和个人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19名教师分别荣获第三届、第四届湖北省“楚奖”。 “天园丁奖”、先进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纷纷涌现,包括全国教书育人模范马丹、全国最美教师华雨辰、手写四张“大人物”程启明等。万字教案,还有“信校长”李伟。一个能站起来、站得稳、大声喊的优秀老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职业教育新发展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武汉在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以“双高计划”“双优计划”为指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武汉市教育局会同市发改委等11个部门,围绕“51020”、“965”产业体系,瞄准十大重点产业,组建了两个全市产教联合体“武汉市产教联合体”。 ·中国光谷”、“武汉·中国车谷”等三个产教融合社区。这些联合体汇聚政府、学校、银行、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术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在资源聚集方面,武汉市推动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向产业园区聚集,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例如,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烽火通信牵头的“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市级产教联合体之一。与光电等产业园区紧密对接,培育创新型“数字工匠”。

    在专业对接产业方面,武汉中职和高职院校共开设54个大类、260个专业点,与当地重点产业关联率超过95%。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例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开设特色班,每年为企业输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武汉市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推动职业学校与当地200多家重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订单班”和“定向班”。各职业学校与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研发中心,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例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华为共建武汉鲲鹏产业学院,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校企合作项目年均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此外,武汉市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合作,为沿线国家当地员工提供培训,输出中国高科技标准和技能,实现“全球化”的技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3500.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