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跳跃,如果下跌,被打破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商品的所有者。”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齐老师发来了记者采访林毅夫的视频,并配文“赵教授,方便的话请评论。”
一、林毅夫所说的话
视频标题是《林荫富说:有人鼓吹消费拉动经济,是故意误导中国》。打开视频,我看到和听到了以下观点。
林毅夫:“有一种说法,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为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我认为提出这种观点的人要么不懂经济学,要么故意误导中国。为什么我这么说呢?”这是误导吗?
记者插话:“这也是一个比较主流的声音。”
林毅夫:“我觉得更恰当的说法是,有投资,投资就是有效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家庭收入增加了,消费收入就可以增加。这样的话,投资和消费一起就变成了。”但从理论上讲,将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没有任何意义,但实践证明,过去的经验教训有很多。”
林毅夫:“你要想一想,如果没有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家庭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长可持续吗?如果收入不增加,消费可持续吗?当消费开始增长时,它依赖于什么?”自己的积蓄很快就用完了,开始变成家庭负债,当家庭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还钱,如果不能还钱,家庭就会破产。破产了。
林毅夫:“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危机。欧洲的危机是家庭债务过多造成的。生产率的提高不是刺激或消费造成的。生产率的提高是投资造成的。”事实上,生产率的提高不是刺激或消费造成的,“中国经济增长重点要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哪里?首先出现声明?
记者插话:“美国?”
林毅夫:“是的,是美国首先提出来的,而且是美国财政部首先提出来的。在中美对话中,你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本上都是听美国财政部的话。”然后美国这么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么说,美国经济学家这么说,然后所有的报纸都这么说,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
记者插话:“那么您认为消费拉动经济是一个政治问题?”
林毅夫:“是的。”
我总结一下林毅夫的观点:
(一)任何提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人要么傻,要么坏;
(2)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三)“消费拉动”不可持续,最终会转化为负债;
(4)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由消费引起的,而是由投资引起的;
(5)“消费驱动”由美国首先提出;
(六)“消费驱动”经不起推敲,是一个“政治化”问题。
2.“如果我根本没有钱,为什么要住大房子呢?”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美国首先提出的吗?我不知道。不过,美国确实是一个用“消费拉动”来刺激经济的典范国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引发世界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1]。
我记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王晓东说:“美国人民现在非常愤怒,说这场危机是华尔街那些混蛋和布什政府的错。但平心而论,那又如何呢?”美国人民?你能做好你的工作就这么少,你根本没有那么多钱,你为什么住在大房子里?” [2]
王晓东的说法与林毅夫的“消费拉动增长不可持续,最终会转化为负债”完全一致。
说美国人民“根本没有那么多钱”是绝对正确的。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趋势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反映。
问题是,为什么美国人没钱呢?这正是最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仅仅承认人们没有钱是不够的。了解人们为什么没有钱很重要。可惜线索到了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断了。
事实上,在谈到“有钱”还是“没钱”的问题时,现代经济学始终只接受一个死的真理:“不缺钱”。自从两百多年前庸俗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以来,“不缺钱”的信念就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传统。此后,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徒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不肯承认老百姓的口袋有问题。
对于金融危机,张维迎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他不赞成政府刺激需求的努力:“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经济学无法为我们提供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知道,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生产和供给,而不是需求;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需求。”供给”,“我们应该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来刺激生产,而不是像奥地利学派所主张的那样刺激需求”[3]。
女经济学家叶檀也站出来,愤怒地指责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结果,美国资本主义失去了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确激励。正是这种激励,才使得美国资本主义失去了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确激励。”美国将保持繁荣多年。”衰落的秘密。”[4]
对于张维迎来说,大房子生产得越多,需求就越强烈。要找到危机的根源,只能归咎于大房子建得太少,所以别跟他谈老百姓的钱袋子,这太俗了;摆脱危机的出路不能是通过分配扩大需求,而是继续私有制。化学品被用来刺激已经过剩的生产能力,并找到生产更多大房子的方法。
对于叶檀来说,走出危机的出路一定不是通过分配扩大需求,而是继续刺激过剩产能,想办法生产更多的大房子。至于大房子是否有剩余,那就与她无关了。只要房屋建造技术水平提高,人均房屋建造劳动生产率提高,美国资本主义就能保持“长期繁荣”。
张和叶说的话是不是很眼熟?这或许可以类比林毅夫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由消费带来的,而是由投资带来的”。
你看,他们固执到了这个地步,你还能指望他们真心实意地关心老百姓的钱包吗?如果让这些人影响政府决策,宏观经济政策只会误入歧途,扩大供给,制造过度灾难。
3、为什么一定要把人拖进大房子?
既然没钱,就不要“透支钱”。
反问句“你为什么住在大房子里?”立即对那些没钱的人提出质疑:既然你没钱,那你住大房子就是你的错。你值得住在大房子里吗?
但我说:这不是人民的错,而是资本的问题。
人们常说“贪污浪费是大罪”;对于资本来说,“大房子闲置就是大罪”。闲就是闲。如果不让老百姓住在那里,怎么能让马云一个人住呢?他能一个人住吗?
如果我们没有钱为什么要住大房子呢?大房子已经严重过剩。
原来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一定要“把老百姓拖进大房子”?现在,问题变成了:“为什么人们住在大房子里?”这一变化也扭转了问题的本质:原本是“资本家如何才能避祸、避免犯罪”,最后却变成了:“你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要帮助资本家避祸、避免犯罪?你们是吗?”合格的?”
即使老百姓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住大房子,但还是别无选择,只能住大房子。不是老百姓不知道能做什么,而是资本家想尽办法让老百姓住上大房子!不然资本家那么多剩余的大房子卖给谁呢?
成龙可以戴十块金表,戴一百块就会生病;巴菲特可以开50辆宝马,但开500辆他的大脑就会发疯;马云可以住100栋大房子,但如果住10000栋,他就疯了。 。那么,剩下的大房子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让他们戳着长草吧?
这太可怕了。如果大房子长了草,开发商也就是资本家就会跳楼。
所以,为了资本家的财富和生活,不是老百姓要住大房子,而是资本家要把老百姓拉进大房子住。
人没有钱能做什么呢?我们当然不能白活,资本家不是观音。没钱没关系,给人家“抵押”,简直就是“透支”!不,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造成的。
事情很清楚。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消费是命脉,而消费的保障离不开信用的支持,于是我们就面临着哈姆雷特式的困境:“透支,还是透支?这是一个问题。” 。
如果“没钱想住大房子”的逻辑成立,那么杨白老利用喜儿还债、喝盐水自杀的根本原因就是“有钱”带来的麻烦。没钱又想借高利贷”。这个逻辑肯定对黄世仁先生有利,因为这个旧中国的成功人士想让喜儿成为一个多余的情妇。
可笑的是,现代经济学的使命之一就是为黄世仁的逻辑建立合法性,于是就有了:“消费拉动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变成负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消费而是带来了”。 “靠投资”、“通过完善产权制度来刺激生产,而不是刺激需求”等等……
4.“消费驱动”是愚蠢还是糟糕?
美国的“消费拉动”惨遭失败,最终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难道真如林毅夫所说,“消费驱动”要么愚蠢,要么不好?
金融危机之前,“透支消费”是一种非常时尚的行为。金融危机后,“透支消费”成为众矢之的,万千人侧目。
事实上,透支消费是“人”所受的苦,很难形容。
我在《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反思》一文(发表于《经济动态》2008年第11期)中,这样描述次贷危机的逻辑:“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次贷危机。”
在这个逻辑中,“透支消费”这一环节既不是最终原因,也不是最终结果,而只是整个危机链条中的一个中介。但这个中介非常重要。它不仅串联起整个危机的前因后果,也是把握现代经济危机根源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的古典危机中(如1929年的大萧条),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在现代市场经济危机中(如2008年次贷危机),生产过剩并没有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剩”,即“粮食过度消费”和“透支消费”。
从古典危机到现代危机的演变,只是把球从供给侧踢到了需求侧,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爆发从今天推向了未来。
我之所以想把古典危机与现代危机进行比较,是想澄清一个误区:读了我的文章《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反思》后,有些人误认为“透支消费”才是根本原因的危机。事实上,次贷危机的根源并非“透支消费”,而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透支消费只是缓解生产过剩的不得不选择。
马克思主义者一眼就能看出,透支消费是“人民”遭受的,而这个“人民”就是市场经济本身。
但我不知道我是真的困惑还是假装困惑。现代经济学始终未能弄清楚问题的本质。难怪世界金融危机后,借钱给穷人的“透支消费”受到了各国精英的一致批评,而我国的经济学家也与时俱进地加入了讨伐行列:一边愤怒地抱怨银行借钱给穷人消费不佳,同时又因内需不足而叹息、捶胸顿足。
于是我看到了非常好笑的一幕:经济学家在痛斥借钱给人们消费的行为“不明智”的同时,也高调呼吁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这真有点像鲁迅对伟人的描述:“揪着自己的头发,想上天堂”。
问题是,面对生产过剩的压力,现代市场经济能够认可、或者经济学家能够使用的方法只有那么几种:要么是凯恩斯主义的政府支出扩张,要么是供给侧减税。政策要么是货币主义,要么是持续降息。如果实在不行,唯一的选择就是搞“透支消费”。
对于马克思主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张,“这是绝对不能做的事!”
不幸的是,历史证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还是货币主义,它们在生产过剩的压力面前都越来越捉襟见肘,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越来越弱。就这样,历史把“透支消费”推到了风口浪尖,现代市场经济的命脉似乎就靠它了。除了“透支消费”,真不知道资本还能如何扩大需求?
然而,“透支消费”的悲剧在于,透支消费在扩大需求的同时,也成为新问题的制造者:生产过剩引发透支消费,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当透支消费受到抑制时,生产过剩问题必然会浮现出来;一旦社会无法承受生产过剩的重担,透支消费必将再次出现。
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透支还是透支”的难题就不会消失。
因此,我在金融危机后做出了一个预测,等待历史的检验:现代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出现“生产过剩”和“透支消费”的反复循环,一降一升。 。继续翻来覆去,直到他们一起死去。 【5】
5、“投资驱动”能否经受住考验?
如果“消费拉动”经不起推敲,那么“投资拉动”能经得起推敲吗?
林毅夫的“投资拉动”也经不起推敲。
按照林毅夫的“投资驱动”逻辑,“消费驱动”需要收入。没有投资,收入从何而来?因此,经济只能靠投资来拉动。有投资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消费。只有这样才能刺激经济。
请注意,林先生的“投资拉动”有一个前提:投资生产的商品必须能够出售。
如果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出售,其价值能够顺利实现,那么带来的收入和消费当然就没有问题。但请大家想一想:谁能保证投资生产的产品能卖出去呢?
“商品能不能卖”恰恰是市场经济的致命弱点。
——马克思为何称“商品到货币”的转变过程是“惊心动魄的飞跃”?如果商品不能顺利兑换成货币,投资就会白费,资本家就会跌入深渊,粉身碎骨。
奇怪的是,林毅夫先生对“惊心动魄的一跃”完全视而不见,仿佛“五个字从天上飘来,不算什么”,仿佛他并不是生活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而是生活在……
还是你假装困惑?
不知道林毅夫了解“产能过剩”和“产品过剩”吗?
如果真如他所说:只要投资,就会创造价值,收入就会来,经济就会受到刺激,那么请林先生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应该投资哪里?他们都要投资方便面吗?或者投资房地产?还是投资高科技?或者投资证券市场?投资元宇宙怎么样?
林先生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商人手里拿着人民币却不投资呢?
投资不是动员号召。别把资本当傻子。如果投资能赚钱、能带来收入,还需要林先生的动员电话吗?逐利的商人早已破了脑袋,蜂拥而入。
继续投资房地产?
2023年7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从需求方面看,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策下,投机性住房需求逐步受到抑制;从供给端看,部分房企“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房地产市场供给正在经历阶段性调整;中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正由过去的快速发展转向稳定发展。
一言以蔽之:“这是由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市场供求的调整决定的。”
既然房地产的现状是由“供求”决定的,那么就看房地产开发商是否能卖出积压的房子了。如果他们继续投资房地产,那不是精神病了吗?
6、“内生动力”在哪里?
大家都说“培养内生动力”。
他们口口声声说“培育内生动力”,但如果没有收入对消费的支撑,经济如何获得“内生动力”呢?
最近,我亲眼看到房地产销售人员到偏远山区,居然组织70、80岁的农村男人到乐山市看房、买房。
这不是“培养内生动力”,而是典型的“贵州驴无本事”。
很多人抱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非常疲弱。事实上,疫情过后,购物、旅游等日常消费的反弹相当强劲。
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保持较快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
但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经济陷入衰退呢?
学者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国进民退”。这纯粹是“自我激励”。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疫情过后房地产下滑已成大势。由于房地产占中国经济活动的四分之一之多,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并没有预期那么强劲——没有资本预想的那么好。
所谓经济低迷,本质上是房地产低迷,而不是正常生活消费低迷。要提振经济、弥补房地产缺口,顺应民情、遵循客观规律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用脚趾头就能想象到,公租房的开发必然会遇到陷入房地产陷阱的民企的强烈不满和抵制,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辉在7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下一阶段,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继续支持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保障民生。需要。”
希望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我打个广告:我的文章《》(含《昆仑政策》)发表后,有人问:“我没看到你提出了解决方案吗?”这个问题可以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这里就不讨论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