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科大故事①读后感:艰苦奋斗精神是科大发展的关键力量

    读完《科大故事①》后,老一辈科大人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感人故事,让我这个拥有近50年科大经历的后来者,深受教育,感同身受。我和他们共同的体会是,科大能够历尽艰辛、曲折一步步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大人的辛勤耕耘。即使在各方面条件都已经非常有利的今天,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是非常需要的,是永远不能丢弃的。

    我于1964年考入山东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原定于1969年毕业离校,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我的离校被推迟到1970年7月,花了多长时间才毕业。一年。济南陆军空军农场的劳教工作直到1971年12月才分配给山东矿业学院。因此,我不能称为科大老一辈企业家。我只能算是加入创业团队的后来者。因此,我从未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即学校成立初期最困难的十年所发生的事情。我想,还是先从我来学校报道开始吧。

    王民创业故事_知名创业者的创业故事_著名创业者故事

    1971年12月下旬,我带着报到证到兖州县南八里路山东矿业学院地矿大队报到。地址是凉水井。我们拉着租来的小巴,载着行李,沿着崎岖的田间小路行走。我们想知道大学里为什么会有一个大队,凉水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经过一番打听,终于找到了学校。原来,此时的山东矿业学院正从济南迁往山东各矿区分散办学。学校专业所在的院系叫专业大队,比如煤矿。大队,在肥城办学;地质专业和矿山建设专业统称地矿大队,与金属采矿、选矿专业所在的采选大队在兖州运行。矿山机械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所在的机电大队在泰安运行。济南老学校的教学区已被当时的山东省煤炭管理局征用,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学校留守区。按照原定发展规划,莱芜矿区教学楼建成后,采选大队将迁至莱芜矿区办学。这样,学校就横跨了山东大部,以泰安为中心,东至莱芜,西至肥城,南至肥城。兖州、济南五点布局均在北部。由于大部分教职员工居住在济南,需要长期乘坐该地区的铁路、公路出行。他们经常像战争一样匆忙搬迁,设备、教学用房、学生宿舍、教职员工住房都短缺。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学是多么困难。我报到的地矿大队正在兖州矿区凉水井村东的一个地质大队废弃的临时工棚(简易平房)办学。这种分散办学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74年夏天,其他分散办学的专业逐渐向泰安集中。

    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学校的综合办学条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即便如此,老一辈教职员工也毫无怨言。他们理解国家和学校的实际困难。如果生活有点困难,不要害怕。只要有耐心并坚持下去,一切就会结束。大家都把精力集中在如何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改善办学条件上。

    著名创业者故事_知名创业者的创业故事_王民创业故事

    记得在兖州的时候,我住的是一间简陋的平房,墙壁上有一层薄薄的砖,屋顶上有一层简单的瓦片。冬天像外面一样冰冻,夏天却像蒸笼一样炎热。中午我躺在床上,屋顶被太阳晒黑的瓦片灼伤了我的脸。搬迁到泰安后,教职员工的生活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没有明显改善。作为一个双收入者,我住的是面积11平米的平房,书架放在桌子上。老母亲来了,我只能带着孩子住在教研室。当时,家家户户只有一个小煤炉,夏天放在不足两平方米的所谓厨房,冬天放在卧室,取暖、做饭合二为一。生活用煤实行定量配给,教职员工需要用自己的土地安排卡车运到学校煤场。我当时也算年轻教师,几个年轻人定期借用当地的卡车,给教研室每一个双职工家庭送煤炭。当时大家关系非常亲密,互助的氛围非常好。如果谁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会主动帮忙。有煤,但没有木柴生火,学校也解决不了问题。工作人员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自己想办法解决。有的去泰山摘松果,有的去砍枣。后来,出现了罐装汽油。由于供应短缺,学校规定只有1966年之前工作的教职员工才有资格轮流排队领取。当然,我这个从1969年开始任职的年轻教师,是没有份额的。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有了管道燃气之前,我还没有资格使用煤气罐。事实上,当时没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条件艰苦。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没有任何抱怨。相反,同志们互相帮助,就像一个大家庭。入冬前各家各户收购大米、大葱、白菜的情景十分感人。年轻人帮助老人,男工帮助女工,大人和孩子一起干活,他们必须努力工作才能维持生计。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享受。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来自农村,一是了解国家暂时的困难;其次,和家乡的农民相比,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克服生活困难,有赖于教职员工的艰苦奋斗精神。大家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做好教学、实验和实习工作,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实现本学科的快速发展和提高。

    20世纪70年代,教职员工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学校的教学条件也难以想象。从师资、实验设备到教学楼等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以我的地质学科为例。除了少数老师为其他专业开设煤矿地质课程外,我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地质专业设立了,招生了,但是师资不够怎么办?学校果断决策,及时从山东省地质局和青海、新疆、甘肃等省地质队抽调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地质人员,充实师资队伍; “文革”前录取的最后两批地质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了一些新的人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山东海洋大学地质系的其他几位同学考入了山东矿业大学。的。众所周知,地质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的实验和实习都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因此,实验和实习条件对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时的实验室缺乏仪器,标本很少,也没有教学模型和挂图。该怎么办?自己做,自力更生。教研室全体教师遵循教学分工。如果没有挂图,他们就自己画,或者让有绘画功底的学生画。急需的仪器设备尽快订购。标本的短缺,进一步调动了每位老师的积极性。所有实地实习都必须带着收集材料进行。样本任务。教研室还派出多名教师到老地质院校学习、汲取经验、寻求支持,深入全国各地传统地质实习场地、矿山、标准地质剖面等,采集矿床、岩石、矿物和地质资料。古生物学标本。

    1974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前往全国著名的三所地质院校中的两所——长春地质学院和成都地质学院进修。一年的学习任务非常明确。返校后将立即开设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门课程。加上实验课程,总计120多个学时,必须解决两门课程的实践标本问题。上课没有问题。我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充满信心。通过刻苦学习、边学习边收集教材、备课,我完全有信心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但困难的是如何解决实践标本的问题,尤其是古生物学的实践标本,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每个古生物类别的练习标本不仅要求有代表性的标准化石,必须保存完整、特征明确,而且每个类别至少需要六套,以满足分组教学的需要。要知道,符合学生上实验班条件的标本是很难找到的。没有多年的积累,很难提供高质量的实验班。责任重大,时间紧迫,我只能加倍努力。我继续深造的学校非常信任我。为了方便我随时去实验室和标本库看标本,他们给了我钥匙。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我都在标本库里度过。馆内展出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精美、栩栩如生的标本。国外各种门类、类型的化石标本让我欣喜若狂,大开眼界。我发现实验教学所需的数百个标本数量比较多,每种类型有几十个甚至更多。于是,在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和观看的同时,根据即将上课的需要,我每种类型都挑选了6至8块化石,将其打包放置,连同标本、薄片,共计近2000块。我多次向地史古生物教研室的老师们说明了自己的进一步学习任务,以及希望能提供一些化石标本来支持我们。老师们看到我学习这么努力,都同情我,愿意帮助我。通过他们,我向教研室主任寻求帮助。教研室出具报告并经地勘部门批准,免费赠送我校全套教学实验标本。这意味着我回到学校后,可以进行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古生物学实验。

    王民创业故事_知名创业者的创业故事_著名创业者故事

    深造结束后,我怀着丰收的喜悦回到了山东矿业学院。随后,他和其他老师一起前往山西、云南、贵州、辽宁等地进行针对性收藏,充分补充了化石标本。在收集化石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和磨难,但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尤其是这二十多天在长江三峡两岸采集多类化石更是令我终生难忘。那是1979年的秋天,我和另一位50多岁的老师住在深山供销社小店的木阁楼里。房间都是相互敞开的,晚上就像小猫一样大。老鼠乱窜,把我们吓得半天睡不着。一大早出发,沿着暴露良好的地质剖面采集标本。我们知道,三峡东部地区古生代地质剖面发育充分,出露条件良好,化石种类较多,保存完好。这正是我们的目标。但没想到地层中的化石竟然如此丰富。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简直是闻所未闻。岩层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化石,低洼处是成堆的珊瑚、腕足类、头足类化石被雨水冲刷在一起。我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化石宝库中,完全忘记了疲劳。我们每天背着几十公斤的标本,回来的路上还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有时我们需要租一条小船,靠近长江岸划到悬崖下的洞穴里采集特殊类别的化石。说实话,真的很难。我们每天都在野外,有时会遇到危险。期间还下了几次大暴雨。我们走在山脊上,电闪雷鸣,无处可躲。为了防止雷击,我们把圆规、地质锤、皮带等所有金属物品都扔得远远的,贴近地面躺着。还有一次,我们走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一条碗粗的大蛇直立在我们前面七八米的草丛里听动静。突如其来的事件把我们吓得魂飞魄散。走在前面的彭老师惊呆了。我们大喊“天啊”,跳到了两米多高的悬崖底下。我们吓得不敢说话。我们等了半个多小时才小心翼翼地绕道而行。三十八年过去了,那尴尬、恐怖、搞笑的一幕却依然历历在目。此次采集标本历时一个多月,共采集标本20余箱。这些标本逐渐被添加到学生的实验台上。

    这些只是我的一些个人经历​​。事实上,我看到我们学科的其他老师也在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专业教学中的各种困难,尤其是卢鹏举老师提到的“七八把枪办一个专业”(见《科大故事①》)他们是山东矿业大学地质学科的奠基人,而我们只是追随他们、并肩奋斗的企业家和建设者。

    三十年来,地质学科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地质专业培养的学生成为山东科技大学校友中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一方面与老一辈地质教师打下的坚实基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传承下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密切相关。他们。我们,我们的学生,我们学生的学生,以及历年来从各地质院校引进的优秀毕业生,都聚集在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融为一体,共同努力。 、坚持和传承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大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地质学的未来也会更加美好。

    选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解说:王明祯,编译:田静、李志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160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