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飞宇
有一种恐怖片叫做家庭伦理片。
由于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人情斗殴、伦理纠葛等赤裸裸地搬到了电视上,展现了家庭生活的另一面,给观众一种像看恐怖片一样的恐怖感觉。最近的有《都挺好》,老的有《中国式离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而《亲爱的孩子》就是目前正在播出的一部。
虽然这些剧在恐怖方面和画风上有所不同,但《都挺好》从养老角度出发,狠狠刺痛重男轻女的家庭。它揭示了女性被剥削和虐待的触目惊心的故事,以及父亲的形象。 《中国式离婚》展现了男女在婚姻围城中的绝望;更不用说反家暴题材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安嘉禾依然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但无一例外地揭示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加深了观众在恐怖之外的思考。
“我一直相信恐惧来自于未知,我也相信观众有勇气和智慧。”导演胡坤发微博回应了有关该剧“卖焦虑”“婚生恐惧症”的质疑。
电视剧《亲爱的孩子》自开播以来,凭借大尺度、纪实级的女性分娩描写引发观众热议。随着生育养育问题、婆媳矛盾、出轨、离婚、再婚、孩子大病等一系列高浓度剧情的推进,该剧最终来到了这部剧的核心——一个重组的家庭为了拯救女儿免遭白血病而面临的伦理问题。
“原来,更痛苦的事情还在后面。”面对这样的画风,有人继续乘势,有人退却。当然,还是有一些人看到开头“吃胎盘”的情节就已经心痛不已。我很失望,决定放弃这个节目。那么这是真实的还是过度的呢?是剧情有问题还是观众承受能力差?可以说,《亲爱的孩子》剧外所体现的舆论场,并不亚于剧中的人间世界。
从电影到电视剧,
《亲爱的孩子》是如何走红的?
《亲爱的孩子》改编自王小帅自编自导的电影《左右》。该片讲述了梅珠找到前夫小鹿与其生孩子,并用脐带血为女儿禾禾治病的故事。 2008年,获得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
将一部十几年前的文艺片改编成适合今天和大众的电视剧,并不容易。那么为了激发共鸣,《亲爱的孩子》做了哪些方面的改编呢?
首先是剧情的拓展。 《左右》的故事直接从女儿的生病开始,而《亲爱的孩子》的故事则是从婴儿的出生开始,详细讲述了男女主角离婚再婚的原因。其中,尤其关注的是女性生育痛苦的表现。比如,方一诺上课时羊水突然破裂,临产时丈夫不在身边。后来她发现丈夫去给婆婆接胎盘了,她生下来就大小便失禁。坐月子期间,她要处理好与月嫂、婆家、娘家的关系。很多细节也非常震撼。
可以说,女性视角才是《亲爱的孩子》当下的本质。充分展现了以往剧忽略和比较了男女在面对分娩时截然不同的努力和努力的一面。熊。因此,当《人民日报》批评《亲爱的孩子》“拐卖焦虑”时,《光明网》和大批观众发声辩护,不仅是希望女性的困境被关注和理解,也希望电视剧不要回避沉重的现实。对创造性倾向的鼓励。
其次,《亲爱的孩子》注入了生命流动的氛围和悬疑式的手法。长沙都市生活的气息在这部剧中随处可见。方一诺回家必须穿过斑驳的树影。胡同里经常聚集一群人打麻将。她去市场买菜,并与商贩发生性关系。小鲁经常去小店吃饭打包回家,他们的饮食习惯都是辣的。生完孩子后,男女主角都匆匆忙忙,几乎顾不上打扮和照顾自己。随着人口的增加,家里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局促。同时,演员们的整体表演也契合了角色的公民特征,给家庭带来了便利感。为观众带来绝佳的视听体验。
或许因为导演是《隐秘的角落》的主创之一,所以这部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秘密》的影子。滤镜、演员阵容、悬念的增加都比较相似。比如,方一诺月子保姆的嫌疑、小鹿的出轨,都采用了悬疑剧的拍摄手法,日常生活的场景往往以“悬疑”来凸显情感崩溃和人性的瞬间。
演出真正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不知道剩下的十几集会不会增加悬念线的比例。但悬疑确实是以往关于家庭伦理和血缘关系的作品中的常用手法,比如经典日剧《血色悬念》中的人物命运模型,以及沉浩芳2005年导演的《血色精致》,里面也讲了拯救他女儿的生活。女主角需要和丈夫再要一个孩子。悬疑的转折点是,丈夫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而是被强奸的女主角生下的。每个人面临的道德困境要复杂得多。
人们也十分关注结局。电影《左与右》的结局是开放式的。女主角终于如愿与前夫上床,但能否顺利怀孕,能否救回女儿,都不得而知。但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世界,使用试管受孕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亲爱的孩子》将如何处理这个剧情呢?
极大地破坏了日常生活的质感,
《亲爱的孩子》只是好剧的一半
从瘦骨嶙峋的方一诺挺着孕肚出现的那一刻起,妊娠纹、斑点都清晰可见,这部剧注定会震撼观众。与“饭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亲爱的孩子》是一部真正的“难吃的饭剧”。
之后,《亲爱的孩子》用大量细节让观众“深深为人父母”,展现了女性分娩的艰辛。这种质感和“看得见”是早期观众对这部剧给予高度评价的原因。但越来越极端的剧情处理,太多的巧合和误会,还有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汇集到一起的倾向,让观众觉得有些过分了。
比如,孩子刚出生不久就出现黄疸,然后婆婆就把孩子扔下,姐夫抽烟烧坏了窗帘,孩子急着打疫苗,不得不插队。 ,孩子发烧,在一场大暴雨中摔倒了……造剧的痕迹太重了,也能说明,禾禾出生的时候比常人还要倒霉,方一诺生下之后一个孩子,每个人一家人从来没有过平静的生活,每天都处于混乱的状态,直到小鹿出轨离婚,朱珠和一诺分别大闹……
各种戏剧强化破坏了前期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生活质量,把日常困境的表达变成了离奇、极端的事件,削弱了表达的强度。另一方面,面对这种“零糖零热量”的故事,观众的续航时间并不长。很多人都是冲着质感和对女性的关怀而来的,但这些极端的情节却让《故事》变得更加令人窒息和压抑。
现在看来,方一诺似乎并没有感受到任何作为母亲生孩子的幸福,禾禾只有成长的烦恼,没有成长的喜悦。方一诺和小鹿只有亲情和责任。那种不顾父母反对想要结婚的爱情根本看不出来。
真理绝不是善恶的极端。真相是一种复杂的混乱状态。真相是,黑暗中有幽默,泪水中有笑声,甜蜜与苦涩交织,断骨依然相连。从这个角度来看,《亲爱的孩子》只呈现了一半的现实,包括用谢天华性格的善良和温暖来平衡残酷和冷漠,略显扭曲。
另外,观众并非不愿意“吃苦”,但必须拿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主角是为了达到一个正义的目标或者某个结果,比如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者教训,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而不是简单地享受苦胆和自虐的苦味。
如果说《亲爱的孩子》前期让未婚男女充分了解了方一诺的处境,那么中后期的剧情杜撰就缺少了一些这样极度艰难带来的思考和意义。
而且,从调性上看,《亲爱的孩子》的主旋律并不是一个先被压制后又被推动的独立女性觉醒的故事,而是重组家庭所面临的伦理问题。这是一个必须“永远压制”的故事。如何保证观众的承受力很重要,显然仅仅依靠演员的表演和审美支撑是不够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