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莞特产,除了著名的香肠外,还有家喻户晓的“石龙举重”。作为“举重之乡”,石龙镇诞生了众多世界冠军和亚洲纪录创造者,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昔日的辉煌并不能掩盖现在的困难,石龙举重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幸运的是,石龙举重通过努力,逐渐“年轻化”了。新一代年轻举重运动员不断涌现,石龙举重的故事仍在继续。
本期讲述人:陈素梅,现任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校校长、石龙镇体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
开始
从自发训练到建立专业体校
1956年6月7日,数千名观众涌入上海卢湾区体育馆观看中苏举重友谊赛。最轻量级挺举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登场。在万众瞩目下,石龙选手陈景凯成功举起133公斤杠铃,打破了美国人文奇保持的132.5公斤世界纪录。这是中国的第一个世界纪录。随后的几年里,陈经开连续九次打破世界纪录,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陈经凯满怀荣幸地回到家乡,在管城、石龙等地举行举重报告表演。每场演出都有数万人争相观看。一群石龙举重爱好者深受启发,自发组建了“石龙举重班”,在广场等地练习举重。 “当时,举重项目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20多岁的公民就可以练习举重。”陈素梅说,石龙的举重爱好者越来越多,大家经常聚集在一起练习交流,气氛很好。
1973年,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校(以下简称“石龙体校”)正式成立,采取“四集中”办学模式,即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休息、集中用餐。学校开设举重班,成为石龙的举重训练基地。石龙体校招募了一批专业举重教练员,深入东莞各乡镇街道选拔人才,将举重训练专业化、正规化。
此时,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这里,每天重复着一套动作:系好安全带,双脚稍稍分开站稳,双手抹上防滑粉,举起不同重量的杠铃,使用用力将杠铃举过头顶。 ,然后放下杠铃。石龙体校的学生年复一年坚持枯燥的训练,在各级举重比赛中大放异彩。
陈经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为中国赢得了无数荣誉。
杰出的
石龙运动员多次登上国际领奖台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石龙体校正值鼎盛时期,培养了一批走向国际赛场的优秀举重运动员。陈静开口后,石龙人陈曼琳和叶浩博也走了出来。三人被誉为“石龙三杰”,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后来曾国强、陈伟强、赖润明、叶焕明等人在奥运会、亚运会上多次获奖。其中,曾国强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举重冠军。
说起石龙举重,就不得不提到“陈家三大家”。他们是陈经凯、陈曼琳、陈伟强。一个家族中涌现出三位著名举重运动员,用一对杠铃打破了15项世界纪录,震惊世界。 “陈家三杰”与其他举重运动员一起,谱写了石龙举重辉煌的历史篇章。
据悉,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举重队5名队员中有3名是石龙人,并获得了两枚金牌和一枚银牌。 1987年广州全运会,广东举重队一半是石龙运动员,他们都是世界冠军和亚洲纪录保持者。
石龙举重是从陈敬凯开始的。几十年来,涌现出数百名举重运动员,并在国内外举重比赛中占据领先地位。他们19次打破世界纪录,29人获得世界冠军。石龙的运动员占中国举重人才的大部分,因此石龙镇被誉为“举重之乡”。
困境
多重困难引发招生危机
每年,陈素梅都会和体校教练一起四处选拔举重人才。
然而,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举重运动一直在衰落。陈素梅坦言,早在2000年左右,石龙体校招收本地学生就遇到困难,不得不去外省市“买”人才。学校教练每年都会前往广西、湖南等省招收学生,但发现前景好的人寥寥无几。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家长认为学历更重要,不支持孩子学习体育。陈素梅说,家长普遍认为练习举重会导致孩子个子矮,所以最好练习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体校为学生提供免费训练、食宿和文化教育。即便如此,还没有任何家长主动送孩子到家里练习举重。 “说服家长放下对举重的偏见,打消他们的顾虑,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也很困难。”陈素梅说。
石龙体校举办亲子活动向市民普及举重相关知识
另外,社会对举重的关注度较低,举重运动员远没有足球明星、篮球明星那么耀眼。培养一名优秀的举重运动员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但现在的体育产业是市场化的,只有结果才有影响力。举重训练的见效并不如其他运动那么快。
重重困难之下,石龙体校受到了沉重打击。 “但我们从未想过放弃,一直在寻找出路。”陈素梅提到,石龙体校一直在尽力发掘有潜力的人才。许多从体校毕业的运动员退役后都会选择回到学校执教,继续传递自己对举重的热情和信心。
振兴
石龙体校学生近年来成绩斐然
2019广东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中,世龙举重派出28名青少年参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如今,石龙体校已有50多名学生。 2019年,石龙举重运动员在全国各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从石龙举重训练基地派往广东省举重队的彭翠婷去年刚满18岁。她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以111公斤的抓举排名第一,打破了全国青年纪录,并追平了世界青年纪录。
石龙体校的小队员们也在省青少年锦标赛、锦标赛中屡创佳绩。 2019广东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中,世龙举重派出28名青少年运动员,为东莞队夺得3枚金牌、16枚银牌、18枚铜牌。团体总成绩位居地级市第一。 2019年广东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石龙32名运动员参赛,为东莞队夺得9金9银11铜,位列团体总积分榜第三位。
2017年,石龙举重运动员唐标强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门票
回望近几年来,石龙体校的学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2018年全国青少年举重锦标赛,田苏打获得3枚金牌。 2017年全国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上,曾甜甜、彭翠婷获得女子58公斤级和69公斤级金牌。 2017年第五届亚洲室内武术运动会上,邓世伟成功夺得男子举重69公斤级金牌。 2014年世界举重锦标赛,陈友娟获得抓举冠军,并以261公斤获得总成绩第三名……这无疑给石龙举重打了一针强心剂。经过不懈努力,石龙举重正在“年轻化”。
未来
持续为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
教练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努力培养学生成才。
每天早上6点,体校的学生准时起床练习体能或举重技术。 8点10分开始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下午进行系统的举重训练。晚上,是晚自习时间,学生们要完成作业。比赛期间,教练会在晚上加强学生的重量训练。
每个学生在体校的训练计划都是由教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不同的学员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和训练节奏。 “很多孩子从10岁就来到这里,每天训练都很刻苦。他们都是我们的宝贝,所以我们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让每个孩子成功是我们最大的理想。”陈素梅表示,由于身体问题,学校条件有限,学生进入省队或国家队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体校学生日复一日练习举重基本动作
石龙体校一直为省队和国家队输送人才。陈素梅提到,未来几年,石龙体校将逐步完善梯队建设,吸收更多优秀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人才储备,继续为省队做出贡献。各队和国家队培养和输送优秀举重人才,帮助中国举重在未来新水平的比赛中取得领先。
文/万佩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