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寒门难出贵子?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揭示教育资源不平等现状

    精英家族孕育精英

    高考成绩已经出炉,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纷纷揭晓。然而,最引人瞩目的是来自北京的文科状元熊选刚,正气少年的一句话:“今天的状元,都是出身名门望族。 ”

    “农村地区的孩子进入好学校越来越困难。

    像我这样的中产家庭,衣食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出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享受着这样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外地或者农村的孩子根本享受不到。

    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比他们走了很多的捷径。现在的首选,都是出自名门望族。

    我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他们从小就为我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学习习惯和性格。因为我每一步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最后一切都水到渠成。

    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就无法改变命运。 ”

    一句真话,瞬间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更可贵的是,这个孩子让人完全无法产生嫉妒的感觉。虽然他如此优秀,但他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也对底层人民有同情心。

    可以说,这个孩子绝对会很优秀。我一直反对精英统治,但这个孩子告诉大家未来精英最好的样子。

    那么熊玄罡家族到底有多强大呢?

    熊选刚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已经不是小康小资产阶级家庭可以比拟的了。

    什么是中产阶级?

    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目前还很难有一套标准来定义,但在大多数人认同的成熟标准中,总结来说就是要有像样的房子、车子,而且不能是贷款,还有每月1/3可以随意挥霍的。 3收入。

    按照瑞士信贷银行的国际中产标准,在北京、上海等地想要过上体面的中产生活,一个家庭至少要储备900万左右,才能保证全家人的生活质量。

    这就是中产阶级,不同于很多普通家庭提拔出来的小康小资产阶级。

    周末还可以看电影、逛街、进高档餐厅。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巴黎街头飞快地喂鸽子,可以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出钱供孩子去美国夏令营。

    精英家庭对孩子的培养_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_精英家庭的日常习惯

    中产家庭除了拥有坚实不可摧毁的家庭经济基础、固定资产之外,还需要父母双方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较高的职业价值或社会地位,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质,并有良好的礼仪。以及区分中产阶级和“暴发户”的其他特征。

    在我国,中产阶级往往是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重要的技术研究工程师、具有尖端技能的高度专业人士或某些特定行业的尖端人才。例如,熊选刚的父母都是外交官。

    事实上,任何国家的中产阶级,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是有知识、有技能的精英家庭的组合,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中坚力量。

    而这些家族也确实会像熊玄刚所说的那样,不断孵化“状元”和“精英”。

    可以说,来自中产阶级、精英家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精英。

    从这个命题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已经不再是“穷人家出身富贵子”的时代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些难过。然而,从古至今,“寒门出贵子”之所以被流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它的珍贵,也因为它确实稀缺、不易。本质上,这是一种悲剧性的幸存者偏见。

    为什么这么说?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詹姆斯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亮及其团队合作研究一个命题:150年来中国的精英来自哪些家庭?

    最后,通过建立强大的精英数据库,他们得出结论:

    1865年至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全国70%以上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士绅”阶层;

    从1906年到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当地专业人士和商人的子弟,特别是在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年至1993年,全国40%以上的教育精英是无产阶级工人的子弟;

    1994年至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各地有产家庭和特定重点高中。

    从以上四个时间段来看,明显来自“有产阶级”家庭的精英存在三个阶段。有人可能会指出第三个时间段作为反驳的证据。

    事实上,1953年至1993年间,主要是由于上层社会对子女教育垄断的打破、基础教育的推广和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大批无产阶级而原本从零到有的工薪阶层子弟,能够跻身精英阶层的比例大幅上升。

    当一切稳定下来后,教育中的“资产”阶级再次凸显出来。

    高端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掌握在中上层家庭手中,所以这些家庭注定会孕育出精英。

    精英家庭对孩子的培养_精英家庭的日常习惯_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

    为什么穷苦的家庭就养不出贵族的儿子呢?

    熊玄刚的话很有趣。他说,自己地处北京这样一个拥有一线教育资源的“大国”。他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许多教育“捷径”,这是农村孩子所没有的。

    请注意“捷径”这个词。也就是说,同样的高考门槛,其实有通往这一终点的学习“捷径”,而不是仅仅拘泥于课本和题型。

    无独有偶,2013年北京市文科状元孙静燕在接受采访时,当有人问她“做了多少题”时,她也感到很反感,并表示作为一个语文考了148分、接近达到满分:

    精英家庭的日常习惯_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_精英家庭对孩子的培养

    现代高考,尤其是语文科目,已经不再是题海战术所能驾驭的了。更多的是日常教育的积累。

    在采访中,孙晶妍还分享了父母教给她很多关于读书的知识。为了买很多书,他们给了她很好的语感。最后,正如她所说,她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

    也就是说,这些教育中的精英学生从小就接受了全面的教育,并且有名师可以指点他们如何通过做“一题”来掌握类似的题。这是一条“捷径”。

    他们有大量的阅读作为自身素养的积累,这是一些普通家庭或者农村学生做不到的。

    我在教育圈听说过这样的情况。我也是一名考入北京大学的文科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外国作家的文字和经典,而来自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连问题都答不上来,但我能流利地背诵课本上规定的段落。

    我高中的时候,学校请了三个城市的高考状元给学生们讲课。一名来自湖北某地,一名来自河南南阳,一名来自广州。

    河南高考状元顶着厚厚的啤酒瓶,逐字逐句地读着自己准备的稿子,讲述自己如何解题、如何熬夜刻苦学习、如何辜负父母'的期望。

    从他在北大的生活来看,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广州高考状元是一位美丽的女孩。她几乎没有谈及准备高考的事。她说的是自己如何“幸运”,意外成为高考状元。 。

    谈到高考,她的观点是不要太重视,也不要压力太大。她主要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讲述她在高中时如何参加实习和去其他地方旅行,而她的大学生活却依然轻松自在。

    这样的一个女孩,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彻底的震撼。到了问答环节,没有人关注那位河南高材生,大家都在向那个女孩提问。

    看着独自坐在那里的戴眼镜的家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阶级差距。

    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小县优等生”这个概念,但普通家庭的孩子和中产家庭的孩子差距就是这么大。就算都是高考状元,一个人木讷、不灵活、不善于表达,另一个人却可以。我娴熟、娴熟地控制了观众的情绪,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当很多人涌向女孩询问并签名时,我离开了会场。

    更可悲的是,这位河南尖子生已经是高考时代最后的余晖了。在接下来的高考中,普通家庭的孩子将不再成为状元。他甚至坐在台上也感受到了我们这些无知青少年的恶意。没有机会。

    这就是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的教育差异。

    如果你以为仅此而已,还想反驳说“会读书不一定能成功”、“北大学生卖猪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名门望族注定孕育出精英,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孕育不出贵族子弟。

    因为家庭的经济硬实力和父母的软实力,建立了孩子的学习能力、视野、执行能力、勇气和勇气。

    当我上大学时,我发现了这个现象:

    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眼里只有一份兼职,甚至可能因为每小时高达五十元的补习而放弃学习;

    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花300多元购买一本国外进口的书籍,环游世界,更加专注于学习。

    当然,教育是小愿景,创业是大愿景。

    一项非官方统计发现,贫困家庭的孩子毕业后更愿意接受稳定的工作,靠月薪生活,而精英家庭的孩子更愿意努力工作,甚至贷款创业,而这些都是由政府提供的。他们的原生家庭。被他带来的远见、勇气和勇气所决定。

    另外,他们强大的原生家庭也会将这些教育精英纳入自己强大的人际圈中,并为他们提供一切有利的资源,这与贫困家庭的孩子完全不同。

    总的来说,精英家族孵化的不仅是“一号人物”,更是像熊选昂一样充满自信、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很高的精英。

    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_精英家庭对孩子的培养_精英家庭的日常习惯

    中产家庭不可忽视的软实力

    那么一个简单的富裕家庭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不,中产家庭除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外,还有个人能力和价值观、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和生活品味。

    因此,他们孵化的是综合型精英,这是由他们的个人软实力决定的。

    而这也是暴发户很少能生出优秀孩子的原因。

    当然,金钱是重要的区别,但家庭的软实力才是本质原因。出身贫困需要赋予孩子的一些软实力,是不需要钱就能实现的,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读书、博物馆,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和培养。自己的软实力,让我在以后发展的时候能够有洞察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远比那些只懂得赚钱、只能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的父母重要得多,因为那些物质条件,如果没有软实力作为支柱,最终很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身边有一对夫妇,月收入超过2万元。他们在招投标部门工作,做招投标项目时经常要加班到深夜两三点。

    他们的孩子今年6岁,在幼儿园上尖班。他很乖,每天下课后都会乖乖完成红色的画作业。

    唯一遗憾的是,72岁的爷爷每天放学后都会来接孩子们。

    由于自身健康原因,爷爷放学后带着孩子去了二儿子的性用品店,孩子的“姐夫”负责照顾。

    结果,“无知”的孩子们整天在性用品店里做作业。

    后来,这个孩子就成了一个典型的坏孩子。他无意在学校读书,混迹于社会年轻人之中。他的父母算得上是富裕的中产阶级,但并没有让孩子从小就注重素质教育。无论他们多么富裕,即使在条件下,也无法取得好的成绩。

    因此,即使家庭条件富裕,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软技能。

    如今,中国很少有人谈论家风,但事实上,古代的名门望族和西方的许多贵族家庭都非常关心家风。他们从小就向每个孩子灌输家族传统,让家族事业得以基业长青。

    相反,国内财富不能持续超过三代人的诟病,也是因为很多富裕家庭不注重家风等软实力的培养,以至于根基再牢固,最终也垮掉了。

    精英家庭对孩子的培养_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_精英家庭的日常习惯

    精英家庭对孩子的培养_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_精英家庭的日常习惯

    如果硬实力跟不上,靠教育也是没有用的。

    社会财富分层、教育资源固化是事实。

    那些不愿意承认的人,只是捂着耳朵而已。拒绝、否认和不接受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

    认清事实对于个人和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将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既然中产阶级孕育了精英,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走中产阶级的道路呢?中产阶级之路还有多远?

    答案还很远。

    中产阶级大部分是上一代中产阶级带来的,只要不出意外,他们最终也会带来下一代中产阶级。

    这是一个家庭硬实力和教育品质代代相传的积累和传承。

    作为一个正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层、“小资产阶级”阶层,我们没有必要一味追求中产阶级。

    因为在中国,每一天、每一年,都有很多家庭死在追求中产阶级的路上。

    当你的硬实力不够的时候,你要懂得软。

    我认识一个人,他曾经有过这样的家庭。夫妻俩月收入15000左右,还拥有无抵押房产。虽然算不上中产阶级,但也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家庭了。

    后来,因为朋友都送孩子出国留学,夫妻俩觉得保不住面子,就贷款买房,为儿子报了高价出国学校。

    三年后孩子回国时,家里还有50万多元的债务未清。

    有趣的是,这对夫妇的孩子在国外并没有学到任何东西。他们的硬实力不过关,在很多知名公司的面试中三两轮就被拒绝了。

    夫妻俩抱怨孩子在国外学习不好,孩子却抱怨每天在国外打工太忙。想到这里,他们就感到难过。

    最终,这一家三口花了很长时间节衣缩食来还债,也耽误了儿子结婚的进度。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作为一个中下阶层的人,认清现实其实比盲目比较更重要。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能够带孩子出国看展览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能,那就简单地照搬现实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些方法都是靠自己的能力突飞猛进。

    缺乏基础和积累,这种跨越式的尝试很难取得与中产阶级相同的结果。

    就像上名校一样,如果孩子本身缺乏基础素质教育,跟不上别人的步伐是很常见的,甚至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普遍对凤凰男、凤凰女有不好的看法。从大概率来看,能够在跨阶级中表现出色的人很少。

    当然,如果你想跟着我,这里有很多优秀的例子。我当然承认,但是这样的人很少,而且很难。

    就像天涯上的一篇热门文章一样,“我奋斗了18年,才可以坐下来和你喝咖啡”。

    贫困家庭的孩子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中产孩子的起点?这是事实。

    只是说这些家庭需要醒悟现实。

    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已经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了。这是家长尤其是孩子应该认识到的。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愿意为所有事情付出一切,就不应该有试图鼓励别人的心态,因为你想要的结果不能通过简单地立即卖掉房子来实现,所以没有意义。以必然收获的心态给孩子施加压力。意义。

    我并不是说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就什么都做不了。我喜欢历史。如果看历史数据,这种情况就更加悲惨了。南宋考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为0.000647%,明代的数据为0.000055%,清代较低,为0.000031。

    如此低的入场比例,让很多家庭一票难求。但与此同时,那些科举世家的家族却人才辈出,喜讯频传。家庭的影响力有多大,不言而喻。

    与科举时代相比,我们其实处于一个最容易阶层上升的时代。

    阶级固化是事实,阶级最容易上升又是事实。这就是为什么我称这个时代为伟大的时代。这或许是最后一个靠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时代。

    那么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这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你自己。如果没有上进的愿望和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你怎么能指望孩子一代人就能凤凰涅槃,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呢?

    与其指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龙,不如自己成为龙。

    家庭是起点,是旅程的前半程。孩子和父母都不能责怪命运,但命运不会拦路。基本上任何家庭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

    而教育本身只是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教育中对孩子软技能的培养比物质培养更重要。

    就像大家都感叹生不逢时,而贫困家庭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但认清现实后,你还是应该清醒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尽力而为。

    ©作者简介:霍先生学识渊博,文笔犀利有趣,思维方式独特。他善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现代问题,在人际关系、个人管理和成长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个人公众号:霍先生(ID:ddz_233)。经许可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6847.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