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草木,怎能无情?感情的事情是难以捉摸的,少男少女最容易被爱情所困。但是,如果你们的关系刚开始就谈结婚的话,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
如果你冷静地想一想,你就会明白,虽然你们两个相爱,彼此相爱很深,但没有必要立即结婚,让问题复杂化。当然,婚姻应该由当事人决定,但考虑到你的家庭环境并不开明,而且你的父亲有高血压,你还是要谨慎行事,以免悲剧发生。你想通过自杀来结束一切。这种想法过于狭隘,必将受到社会的无情谴责。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们真的深爱着对方,坚信一个共同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订一份私人的终身契约,过一段时间再请人与父母商量这件事。到时候你会发现这只是一个形式,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希望你能接受我的建议,不要试图自杀。
两封信都使用了相同的语气。有趣的不是父母成为女儿婚姻的绊脚石(这种情况在美国并不少见),而是女孩的反应如此平静,辅导员的建议又如此保守。在美国人眼中,中国女孩缺乏女性在爱情中应有的果断。即使考虑自杀,他们仍然担心家人的声誉。至于心理咨询师,虽然肯定了自由恋爱的重要性,但还是建议她耐心地、无限期地等待,直到事情出现转机。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美国人可能会给中国辅导员提供类似的建议。事实上,这位辅导员的建议并不代表中国人的典型反应,尤其是对追求婚姻自主权的肯定。就受访读者的来信来看,大多数中国人认为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不仅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征询兄弟姐妹和亲戚的意见,还要考虑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学习。
最让美国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担心父亲身体状况的女孩会被建议“请过一段时间请人与你的父母讨论这件事”。要求女孩们找到第三方(甚至不是她们的亲戚)与她们的父亲谈判,对美国人来说似乎是可笑的。但以情境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使中国父母的观点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中国人认为,在处理一些重大纠纷时,与其让当事人当面讨论,不如请中间人调解更为有效。中国文化历来不鼓励强烈表达个人情绪,通过中介参与讨论可以减少直接的情绪反应。这种将个人之间的私人事务转变为群体事务的意愿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间人的介入,尤其是当该人具有一定地位(如显赫的社会地位)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谈判的结果。调解人的地位越高,寻求从调解中受益的一方就越有可能成功。这种事到处都有发生。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男生也常常向老师寻求帮助,以赢得女同学的好感。
另外,在这种情境化的生活方式中,中间人的权威让弱势方有机会获得原本想要但不敢去争取的结果。下面的故事证明,中国女性利用中间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比男性差。
J是国共内战时期的一名年轻的国民党军医。有一天,他和他的营在一个村庄扎营。一个村民的女儿整夜呻吟,营长惊得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他起身询问,得知女孩溃疡严重,命J为她治疗。女孩的母亲礼貌地拒绝了,小声说“病在她屁股上”。营长不顾她的抗议,最终J成功地为病人进行了手术。
20天后,部队准备出发时,母女俩前来告别并表达谢意。 J发现自己的病人竟然是个美女,但他当时很着急,没有时间多说话。路上,营长告诉J,母亲想把女儿许配给J,因为按照农村习俗,未婚女孩在男人面前脱鞋袜是很丢脸的,更何况她在J面前赤身裸体。女孩别无选择,只能嫁给他。三个月后,J因战争需要被调往另一个战区。当他随军驻扎在某个城市时,他发现自己的女病人在哥哥的陪同下正在等待他的到来。营长已经答应女方家人帮助说服J接受这门亲事,并为此做了一些准备。现在他只需要“命令”J娶那个女人就可以了。
1965年,一转眼20年过去了。当J军医再次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他正忙着送大女儿上大学。
工作和教育优先于个人幸福,即使是熟悉中国情况的人也往往低估了这一观念的影响。例如,一位年轻女子在给北京一家报纸编辑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经历,信的标题是“姐妹们,小心男人”。当时她19岁,正在上高三。
她的悲惨故事是这样的:在一次舞会上,她结识了一位年轻英俊、受过大学教育的军官。此后两人经常结伴出行,走遍了小镇。过了一会儿,当她暗示要结婚时,那位军官没有任何反应,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她面前。她觉得自己被骗了——“每个人都嘲笑我”——并警告女性读者要提防这些变态。
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基本的思维模式——写这封信的人是城里的一名高中女生。她并不像那位母亲那样传统,认为女儿除非是军医,否则不会结婚,但她仍然认为自己与军官的关系应该是结婚的前奏。关于这一点,我们稍后会继续讨论。我们先来看看该报收到的大量读者的回复,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和普通民众写的。这封信的立场基本一致,令人惊讶。有人同情她,也有人同情她。有人指责她虚荣,认为高中女生不应该谈恋爱。有人说她“才19岁”,不应该参加舞蹈等活动;其他人则为这名警官辩护,尽管他们也承认他被认为是穷人。然而,这些人却从未质疑过恋爱后渴望结婚是女孩的权利,并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从痛苦中吸取教训,获得智慧。从现在开始,要懂事一点,不要贪图享乐,要好好学习。大家都认为她的目标应该是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中,进入大学,努力工作。甚至有人直接表示,这个女孩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处境。
美国民众的反应则截然不同。如果他们认为这个女孩和她的军官男友的地位和经济差距太大,一些美国人会说:“她怎么会有这样的期望!”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她是小题大做。毕竟,女孩子不嫁给她遇到的第一个男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美国,约会正在成为一种没有规则的性游戏,整个过程取决于参与者的创造力。它可能发生在任何男人和女人之间、任何情况下,而且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
电视广告响应并推动了这一新趋势。人们经常看到广告用女性曲线诱人的特写来鼓励男人去某个海岛度假,或者宣传使用某种牙膏(漱口水)可以得到美女的亲吻。
事实上,性游戏似乎在美国已婚人士中越来越流行。下面的读者来信说明了这一点。
亲爱的安·兰德斯:我一直认为你的专栏弊大于利。现在我有证据了。还记得那个抱怨她社交圈里玩的游戏的女人吗?有人建议孩子们玩接吻游戏,本来只是好玩,但后来就变成了成人接吻游戏,比如“我吻了谁?”
在她的描述中,“我吻了谁?”是在床底下玩的游戏。一个男人蒙着眼睛躺在床下,一个女人爬到床下亲吻他。然后他必须猜测是谁吻了他。
好吧,在我读到你的专栏之前,我一生中的许多人都从未听说过这个游戏;现在,它风靡一时。我疯狂的丈夫想立即尝试一下。我想知道还有多少奇怪的乡村聚会会受到 Ayn Landers 的新游戏的启发?您想大胆估计一下吗?
我们当然不能仅仅根据报纸上发表的几封读者来信来推测现实。但如果这些信件与其他证据指向同一方向,也许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它们。
在台湾,女大学生同时与多个男生交往往往被认为品行不良。在美国,人们认为这样的女孩很受欢迎,是一个幸运的人。两地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一位台湾游客在留美日记中简要描述了美国约会:“表面上,她们(美国女孩)似乎很解放,与男人平等相处。但实际上,她们已经变得公开化了。”一个娱乐的对象。”
观察亲密或订婚的男女之间的互动,中美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着。中国女孩会和男朋友一起参加娱乐活动,比如郊游、爬山、或者参加舞会。有些情侣甚至在公共场所牵手。然而,中国人从来不会刻意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亲密的一面。他们认为在第三者面前互相称赞没有什么意思。无论在一起多久,即使是深夜,他们也很少得意忘形,在公开场合或私人场合都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克制。 20世纪80年代,台湾大学生大多只是牵手订婚。我认识的一些知识分子,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了,在结婚之前,只是远远地看着对方,或者交换了几封信。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中美两国人民对以下事件的不同反应: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统区,一名大学毕业生爱上了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像他一样。她病了,住进了医院。有一次,男子去探望时,防空警报突然响起。为了让女孩放心,他说道:“别担心,如果炮弹掉下来,我们会一起死的!”然而女孩却毫不客气地回答:“不,我不想和你一起死。”
当然,并不是所有中国女孩都有这样的反应。但每当我的中国学生和朋友听到这个故事时,他们都认为这个人太天真了;而我的美国学生和朋友会对这个女孩的粗鲁反应感到震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女孩会感激他的浪漫举动,并以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他。然而,中国女孩却把男女关系归结为特定的生活范围。如果她不爱他,她就无法接受他的真爱。
恋爱中的男女关系同样令人沮丧。这一点可以用20世纪50年代末流行于港台的一首歌曲来说明。歌词中,男子即将离开村庄,爱人却与他形影不离,送他踏上一段又一段的旅程。男女最后的二重唱是这样的:
女:我的心为你而痛,我想和你一起睡。
男:一个男人胸怀天下,怎么能沉溺于儿女情长呢?
这种抑郁症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很常见。例如,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两名中国学生订婚了。一个男孩经常写信给他的未婚妻,表达他的真实感受。有一次他引用了唐诗中的两句:
我愿成为天空中展翅飞翔的小鸟
我愿成为地球上的连荔枝。
男孩在引用时写错了一句话。他把鸟放在地上,说树枝在天上。女孩将此视为玩笑,并告诉了两人的共同熟人。很久以后,朋友们常常开玩笑地问恋人是想像天上的鸟还是像地上的鸡。
美国男孩认为中国女孩的行为不可原谅,就像美国女孩认为流行歌曲中男人对情人的反应不浪漫一样。然而,中国情侣一旦订婚,双方就成为一个整体,自然不会再将对方视为外人。结婚后,随着关系更加稳定,这种相处模式也变得更加固定。对于中国人来说,歌中的男人永远不会因为冷漠的反应而失去魅力。就算他心里对爱人的求婚很满意,但温和得体的回应岂不是更能提升自己的形象吗?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男女之间的吸引,除了卖淫之外,当然是婚姻的前奏。中国女人如果和很多男人有亲密关系,就会被认为是自我放纵;美国女性可以以爱的名义为性关系辩护,无论是婚内还是婚外。
中国人对男女关系的看法是线性的。性吸引(现代人称之为爱情)产生婚姻,婚姻产生后代。美国人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就像一条直线,两端有爱和性。无论性优先还是爱情优先,性关系必须与爱联系起来才是高尚的。结婚和生孩子并不在这条直线上,因为爱情和性关系与之没有必然的关系。
因此,在美国人看来,中国未婚男女之间的交往过于害羞,而在同样的情况下,美国人的行为在中国人看来又过于随意,甚至接近于放荡。鉴于要求隐藏个人快感的社会环境,中国人从不在公共场合表达对性的渴望。个人的享受不能超越社会设定的界限,只能控制在两个人的世界之内。在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中,享受性是一项受到鼓励和尊重的个人权利,社会规范只是次要因素。恋人在公共场合展现亲密行为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我们不能判断中国年轻人之所以不接受美国式的爱情方式只是因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抵触。回顾近百年来,中国知识界热切吸收西方思想和技术成果。中国年轻人坚决要求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安排。在政治和社会改革方面,中国学生比美国同龄人更加激进。唯一的结论应该是,两国年轻人之所以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恋爱关系,是因为人生取向的根本差异。
中美之间的差异在许多性别活动中都很明显,交谊舞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看到许多读者来信谴责这位19岁女孩过早参加舞会。这并非偶然。交谊舞允许男女之间进行各种不太明显的身体接触,这在男女之间并不亲密的中国是不允许的。历史上,西方意义上的交际舞在中国从未出现过。
在中国,交际舞仅限于情侣、家庭情侣或妓院里的妓女和嫖客之间的偶尔跳舞。它通常意味着比西方更亲密的性关系,或者标志着性交的开始。中国一些城市允许舞蹈俱乐部,但它们受到政治变化的影响,被许多人认为是不道德的。在台湾省,直至20世纪80年代,国标舞仍只是西方人喜爱的活动。 1966年,当地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外国人在台北460人以上的社区以及日月潭、北投温泉等风景区开设歌舞厅(据《中央日报》)。与此同时,卖淫一直是合法的。
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社会也不能接受西方社会一方面允许异性之间扩大亲密交往,另一方面又禁止异性发生性关系。中国人从来不赞成男女混居,抚摸脖子、拥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简而言之,中国人的观念是,如果男人和女人不能有完整的性关系,就应该避免任何形式的亲密接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