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忽视了孩子生活习惯和自助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一些孩子任性、固执,集体意识差,谦逊、友善程度不够,在游戏和户外活动中,规则、秩序的观念比较淡薄。人们在玩乐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拥挤、打斗、拥挤等行为。这些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
3、儿童自我保护能力不足造成的伤害。
我国传统的育儿理念是“保护”和“培育”。孩子是在大人全方位的保护下成长的。在发生事故时,他们显得不知所措,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经验和能力。这导致频繁发生意外伤害。
2、如何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孩子生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意外事故往往在所难免。但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变被动回避为主动预防,就可以将各种意外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制。
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形成自我保护的习惯。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你终生受益”。生理学家认为:“习惯是自动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在幼儿时期很容易形成,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教育机会探索有效方法,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习惯。
良好行为的养成可以帮助孩子避免伤害。例如,如果孩子有吃饭前吹气、触摸的习惯,可以避免烫伤嘴巴和手,防止误食;孩子养成靠右侧走路、跑步、开车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撞到同伴或被车辆撞到。碰撞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轻开门窗、轻拿放桌椅的行为,可以帮助孩子避开门窗、桌椅的边缘,避免磕碰带来的痛苦。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家庭和学校要相互配合,教育孩子,并长期坚持、反复强调。
2.遵守游戏规则,养成自我保健习惯
孩子们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当他们玩得开心时,他们常常忘记遵守规则和秩序。他们经常互相拥挤、推挤,很容易造成身体伤害。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注意培养孩子有序地玩游戏,遵守游戏规则,也是孩子获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孩子了解游戏规则,家长可以讲故事、游戏模拟等,让孩子明辨是非,知道遵守规则、互相谦让的重要性;例如:很多孩子特别喜欢手拉手走路,有时甚至是三个人手拉手走路。这样就比较危险了。一旦有人摔倒,其他人也很可能也会摔倒,而由于双手较小,摔倒者失去了抓地等本能的自我保护动作,很容易导致头部受伤。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要求孩子不要手拉手走路,并让孩子回答为什么要求这样做,从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学会主动防御。
3、学习自理知识,培养自理能力。
意外自我保护常识是人们在遭遇灾害后对灾害发生原因的常规认识以及采取的必要防护措施。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萌芽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在灾难中,儿童往往是受害最严重的。绑架、诱拐等恶性犯罪活动往往最先触及儿童。
因此,有必要向儿童普及意外事故的自我保护知识。意外伤害是偶然发生的,而且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3、家长如何教导孩子掌握意外事故自我保护的基本知识?
1、教育孩子自我保健知识,有利于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夏天,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何避免雷击;教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器的方法;将各种信号、标志、符号编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掌握必要的自理知识,提高适应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2、告诉孩子要敢于寻求帮助,提高自理能力。儿童体力较小,缺乏生活经验,适应环境能力差,遇到危险时身心难以应对。因此,寻求帮助是孩子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孩子遇到困难时只会哭闹、发脾气。当他们遇到陌生人时,他们会感到害怕,甚至没有勇气寻求帮助。而且,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孩子遇到困难时也无法提供帮助。往往无法解释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家长在教孩子如何寻求帮助时要从“敢”字入手,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
通常,父母可以让孩子讲清楚某件事的内容、地点、时间,以及请求别人做哪些帮助。在电话已经普及的当今社会,通过电话寻求帮助是一种有效的获得帮助的方式。家长要教孩子如何拨打父母的电话号码或父母工作单位的电话号码,并了解110、119、120等紧急电话的含义。
3、通过直观体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过受伤经历的孩子对自己的痛苦记忆最深刻,所以当他们看到其他孩子跌倒摔倒时,就能将自己的痛苦记忆推断给别人。这种直观的体验帮助孩子理解自理的意义,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总之,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家长和老师坚持不懈,让孩子获得更高层次、更大的保护意识——自我保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0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