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40万人放弃李佳琦,听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直播讲解文物,冷门博物馆里的顶流崛起

    拿着手机和几本字帖,西安碑林博物馆解说员白雪松就成了客厅里的主播。

    “《开城石经》是唐朝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唐玄宗李隆基和正态分布有什么关系?”在本该带货、吸粉的直播间里,白雪松慢条斯理、悠闲地谈论着石碑和书法。

    “宝藏男孩”、“扛把子王”、“顶哥”……直播结束后,网友们想把所有“网红”称号都放在白雪松头上。

    “冷门”博物馆中的“顶级”

    篮球国宝事件_国宝打篮球黑历史_篮球国宝进局子

    两个多小时的直播,让白雪松一夜之间成为博物馆解说员中的“顶级”。

    2月23日晚,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多家文博机构在淘宝直播上线“云泉之旅”。通过直播和专业讲解,网友只需动动手指即可观赏文物、赏春色、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

    本次同台比赛中,刚接触直播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名气并不大,解说员白雪松则显得有些“随意”。与其他博物馆解说员在展厅文物前现场讲解不同,白雪松是坐在餐桌前,没有助手,没有专业摄影灯光,独自自言自语,完成了线上首秀。

    “其实,我们博物馆的很多文物并不适合在线直播,光线较暗,石碑外层玻璃罩反光,而且很多碑文太小,镜头拍摄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在家里直播来展示照片和拓片。”白雪松说道。

    国宝打篮球黑历史_篮球国宝进局子_篮球国宝事件

    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在第一次直播之前,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淘宝直播公众号仅有几百名粉丝。然而上线后,粉丝数量却增加到了1万多人。一场直播吸引了40万网友观看,点赞数突破500万。有网友在弹幕里留言:“我放弃了李佳琪,在这里待了一夜。”还有网友表示:“他这是拿国宝来做单口喜剧。”

    文博不爱卖货的“带货王”

    在博物馆现场讲解时,白雪松并不是最能说会道的人。他不仅能引用其他来源,还能开玩笑。直播间里,白雪松依然“另类”。

    刻有罕见大夏年表的珍贵文物——大夏石马,用白雪松的话来说,就成了“我们碑林就用这么珍贵的文物来镇守厕所”。传承《玄塔碑》的刘公权“最怕富贵人家死了,得请他写墓志铭”。

    在白雪松与网友的互动中,冰冷厚重的石刻变成了一系列“表情包”,线上直播变成了一场热闹的文化脱口秀。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工作了8年的白雪松深知,直播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人气,是因为碑林博物馆“冷门”。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历代扩建,收藏有汉代至今碑刻、墓志铭4000多块。数量为全国最多。馆藏年代齐全,跨越2000多年。

    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历代碑刻、墓志铭、石雕为主的艺术博物馆。藏有唐景云钟、师台孝经碑、大夏石马、昭陵六马等大量珍贵文物。文物。

    “如果不热爱书法、石刻艺术,碑林很可能会成为游客心目中‘最无趣’的景点。”直播过程中,白雪松似乎忘记了自己带货的“功能”,转而以“梗”为兴趣点,不断抛出短笑话和故事,迅速“粘”了一大批粉丝。 “卖货不是直播的主要目的,博物馆里最重要的是文物,直播其实是让文物‘说话’。”他说。

    从介绍名家石刻到高品质拓片,白雪松“一手”帮助西安碑林博物馆官方淘宝店粉丝数量接近4万,他还增加了更多直播,比如《鸳鸯志》、《笙编同声》。 》、《兰亭序》等书法拓片立即成为热销商品。

    让文物成为“人”

    篮球国宝事件_国宝打篮球黑历史_篮球国宝进局子

    事实上,白雪松的“火”并非偶然。上学的时候,他有点“不从事真正的事业”。小学、中学时,他热衷于阅读杂书和休闲书籍。大学时他学的是生物工程,但多次获得篮球和演讲比赛的冠军。

    没有使用微博,没有发朋友圈,在第一次直播之前,“85后”白雪松一直与网络保持着距离。 “保持大量的阅读,用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连接不同的知识点和学科,不仅是我的营养来源,也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桥梁。”

    白雪松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对文物和历史文化知识感兴趣。而像碑林这样的博物馆,只展示石碑、石刻等稍显不起眼的文物。 “每一件文物就像一个‘人’,都有着过去,都有着故事,甚至还有着不愿向别人透露的秘密。”我在直播中讲述这些“人”的故事。希望这样的方式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网友爱上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参观博物馆。”

    第一次直播后,他被网友的热情既高兴又“震惊”。作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金牌讲师,白雪松曾一天完成18批讲座。

    “在碑林森林,我每年最多可以给5000名游客进行现场讲解,参与直播的网友可以达到数十万。如果这些网友中有1%愿意来到碑林看看,那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如今,白雪松的国宝《脱口秀》直播每周定期一次。他说:“文博产业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撑,借助文创产品和线上直播,让文物变得‘潮’、‘可爱’、‘流行’,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文物。”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性。”魅力。”

    本报记者 杨一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4440.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