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保护教育探索(深度观察)
核心阅读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应该从童年开始。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率先做出表率,注重细节,提供标准化服务,教育引导孩子们养成绿色低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小手牵大手”,学校引导孩子,孩子引领家庭,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理念与意识——
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校园文化活动,节约环保的理念渗透到方方面面。
八年前,张晓晨从大学进入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心里有些欣喜。新址建设的新教学楼空间设计合理,楼内阳光充足。因为下沉的广场,即使走到地下层,依然有自然光照射进来,一点也不觉得压抑。
更让张老师感动的是学校的设计细节:礼堂内的光管照明系统通过阳光收集器将阳光引入室内。天气好的时候,礼堂内的活动不再需要光源;学校食堂安装的光管中水系统将洗米、洗菜水收集回用,每天可节水两吨;顶楼的生态长廊里,各种绿色植物生机盎然……学校设计中秉承的节约环保理念显而易见。 “我是一名德育老师,来这里工作正是时候。”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注重节能学校的建设,在西校区的设计阶段,大家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那就是要把新校区打造成节能校园的典范。”张忠平校长表示,这个想法得到了市、区教委的支持。强有力的支持。
如何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功效?图书馆应该放在哪里,哪里应该提供开放空间?教职员工深入参与新校区的设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建筑设计部门也想尽了办法,与学校反复沟通,形成了现在“走到哪儿都舒服”的空间布局。
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装置,连接顶层的“乐创空间”,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这些设施在北京的小学校园里很少见,但张忠平还是有点不满意。 2011年新校区建成时,她心里一直有一些想法。此前,我与分管总务的副校长李军一起参观了该区一所寄宿小学。他们羡慕其中水回用系统。由于资金不够,我之前的想法在新学校建设阶段一直没有实施。
新学校刚刚建成,筹集100万元资金困难重重。很多教职员工认为学校领导会把钱花在“面子”上,让学校看起来更“高端、有档次”。然而,他们没想到,这笔钱却直接用在了中水系统的建设上。
“学校的理念一直都是这样。”正如张忠平所说,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校园文化活动,节约环保的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惜物、勤俭已成为教职员工的本能。
家里有毕业生的老师把孩子用过的一叠卷纸带到学校,用背面给学生做试卷;数学组的老师使用双面打印的旧纸作为教具的原材料。
每年的音乐节、书画艺术节,各个班级的服装总是最引人注目的。事实上,它们都是“旧衣服”。每到校园活动集中的季节,艺术组的老师们都努力在不同班级的旧衣服上添加不同的配饰,以新的方式呈现。 “你看,这件中国风的表演服装,是用剪纸作品缝在服装上的。”副校长狄永杰一脸自豪。
节约理念不仅体现在学校和教师的自觉行动中,也体现在学校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中。第一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传统海防教育示范学校。三年来,科技节以“我爱祖国海域”为主题。模型挑战赛是一项所有学生都参加的特殊活动。 2020年科技节,除了为各年级的工艺品设定主题外,还明确规定所有作品必须用废旧材料完成。
教育引导——
“让孩子们懂得珍惜,但不能为了CD而玩CD,吃好、身体健康才是第一要务。”
从效仿到独立思考,小学阶段是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把握这个阶段,让节俭观念在年轻人心中根深蒂固?依靠灌输、说教很难达到初衷。我相信滋养是无声的,我也相信榜样的力量。第一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育指导工作细致且很有特色。
活泼聪明的动物及其日益稀缺的栖息地的图片,帮助孩子从对小动物的喜爱成长为同理心,并逐渐理解需要保护人类朋友;汽车尾气就像一条黑色的尾巴,染黑了蔚蓝的天空。孩子也可以关注空气质量,绿色出行;低海拔岛屿可能会因气候变暖而被淹没,地球将受到极大威胁……张天旭老师为每个年龄段设计了专属的环保教材。孩子们喜欢阅读和学习。 “首先,孩子们必须觉得课程有趣、喜欢,才能真正受益。”
对孩子们的节约环保教育远远超出了课堂。春风化作雨,同样感动着孩子们的心。
午饭时间,五年级八班班主任李玲老师观察到,班里总有几个孩子吃剩菜,这与学校的要求相差甚远。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叫项浩辰的孩子,非常挑食。为了完成这张CD,他只吃了很少的食物。 “当我看到这个数字时,我就知道我根本吃不饱。”
“让孩子们懂得珍惜,但不能为了CD而买CD,吃得好、身体健康才是第一要务。”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李老师想了很久。 “无意中看到记者参观贵州苗寨小学的视频,很感动,想拿给孩子们看。”
视频中,山区的孩子午餐只吃烤土豆,吃完饭后手、脸都黑了。记者询问孩子们喜不喜欢吃米饭,有的孩子回答说从来没有见过米饭。
“在播放视频时,我看到一些孩子的眼睛都红了。”两三分钟的视频播放完后,李老师询问学生们的感受。平时很内向的向浩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我们把整碗饭都扔掉了,实在是太不合适了。”之后,李老师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做CD。她鼓励向浩辰尝试一些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食物,比如一些蘑菇,一些他平时不接触的叶类蔬菜。几个星期后,浩辰的饭量又多了。看到孩子们吃得饱饱的,李老师心里踏实了。
从细节入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一段时间,四年级七班的班主任齐浩然老师发现班里的垃圾袋很快就用完了。 “之前我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我把它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铅笔我不想用很长时间,所以它也进了垃圾桶。大部分“孩子们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没有珍惜事物、节约事物的观念。”年轻的齐老师并没有批评孩子们,而是提出要求,每天只允许使用一个巴掌大的塑料袋,并规定垃圾的数量。一天不能超过容量 包。
渐渐地,齐老师发现孩子们开始用废纸的背面画草稿。他们一次只使用一张消毒纸巾,并没有将干纸巾成堆地拿出来。孩子们能够达到垃圾数量不能超过小塑料袋数量的要求。有的学生连续几天只产生一点点垃圾。良好的习惯逐渐形成,齐老师也在班会上揭晓了带小垃圾袋的奥秘——垃圾的多少体现了节约意识,是对社会、对地球的一份责任。孩子们明白,垃圾的不断减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行动与落实——
注重口感、温度、颜色甚至取餐的便利性,最大程度保证“零米粒”
无论学校的理念多么先进,思想工作多么完善,如果缺乏规范的评价,孩子们就没有实践的动力,就很难达到教育的初衷。令人欣喜的是,记者目睹的一切证实了学校节约环保教育的成果。
在第一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采访时,“零米粒”是一路上听到最多的词。 “给孩子们讲解光盘活动的印象还不够深刻,于是老师们就想出了‘零米粒’的想法。午饭后,饭盒内外不应有任何米粒残留。”狄永杰告诉记者,“零米粒”活动设计了针对个人和班级的考核评价程序,既规范了行为,又提高了参与积极性。
记者特意等到吃饭时间,看看孩子们的情况。那天的午餐还算丰盛:鸡柳、炒菜,主食有蛋炒饭和小花卷,甜品有小饼和橘子,看上去相当有食欲。
推开五年级一班的门,一半学生的饭盒里都放着CD,几个小女孩正在慢慢咀嚼着水果。有同学第一次吃不够,就起身到走廊的餐车去加饭。他不仅拿了适量的食物,而且动作也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把米粒掉在地上。
五年级四班的杜浩泽正在快速“巡视”自己的区域。本班“零米粒”班主任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表现。接受督导检查并完成“零米粒”任务后,学生们列队在可重复使用的塑料表格上检查自己,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班主任王悦老师表示,孩子们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表现还不够好,但经过这几年的指导,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
“昨天我环顾四周,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达到了‘零粒米’,有五六个孩子的饭盒里还剩下几根海带丝,他们实在不爱吃。” ”狄永杰笑着告诉记者。我们特别珍惜集体荣誉。经过多轮“零米粒”班级评比,各班完成比例明显提高。
所谓菜品口味、火候、色泽的难易程度,甚至取菜的方便程度,都影响着能否满足CD的要求。学校后勤如何最大程度保证“零粒米”?
“首先,我们要做的食物既能保证营养,又能让孩子爱吃。”一师附属食堂负责人陶传雷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爱吃肉,少吃蔬菜。陶传雷告诉记者,学校专门开设了食教课程,普及营养知识,鼓励大家注重营养均衡。
“每个学期开学两周后,我们都会测量孩子们的食物摄入量,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给。这既满足了学校的经济要求,也有助于控制成本。”一师附设食堂服务商北京同泰餐饮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先强表示,每天午饭后,食堂都会观察孩子们的饮食喜好。例如,如果有剩下的红烧鸡块,他们会看看是否不好吃或份量是否太多。然后他们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确保孩子们爱吃,不浪费。
“菜谱里每周三顿麦片,孩子们对五谷杂粮不太感兴趣。厨师们变着花样,精心制作粗粮。孩子们很喜欢他们提供的熊猫包、二色卷等小面食。”刘贤强解释道。
为了让孩子能够玩光盘,餐车的配置也应该有讲究。 “提倡少量多餐,多次加餐,前提是方便孩子补餐,不然肯定想一次吃够,就容易吃不完。”太多了。”陶传雷说,每层有3个班级,4辆餐车。每班有一辆车,最后一辆作为补充餐车。餐车设置在楼层中间,距离各班级不远。刘显强说,班上餐车基本没有剩下,补给车也剩下不多了。三年来,项目部一直在一师附设食堂提供餐食。学校家长很满意,公司的成本也大幅降低。
携手并进——
“学校引导孩子,孩子引导我,全家人的节约意识都提高了。”
“为什么要开展节约环保教育?因为这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也希望无论是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未来的社会,他们都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和习惯贯穿一生,它可以影响和激励你周围的人。”张忠平的期望正在通过每一项活动计划得以实现。
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学校和教师的权威较高,约束力较强。在学校里,各种要求都很容易实现。但如果家庭和学校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一些好习惯可能会被遗忘在家里。另一方面,小手牵大手,孩子也是家庭和社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好帮手。
去年春天,因为疫情,孩子们只能在家上网课。该校党支部书记严红表示,当时北京市正在开展垃圾分类动员工作,学校及时推出网络微课,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家庭分类导师”活动紧随其后,让孩子成为主角,带领家庭成员进行垃圾分类。
一叠卡片和四个分类垃圾桶小模型,是担任“家庭分类指导员”的五年级八班赵路明的学习道具。熟悉了各种垃圾类别的分类后,赵鲁明成为了家里的分类指导员。他还设计制作了一座小型评级塔,每周评选出家里的“分级之星”。
“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们全家人都自觉地进行了分类。有不懂的地方,我们就向孩子们请教。比如大棒骨头,原来是扔进厨余垃圾的,孩子们教了他一次,我们都记住了。”赵鲁明的妈妈徐飞对学校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非常赞赏。她还主动为孩子们收集各国垃圾分类信息,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
他平时工作很忙。六年级六班杜雨涵的家长高杰,过去常常在周末把冰箱塞满。有些食物在吃完之前就已经不新鲜了,常常被浪费掉。 “学校引导孩子,孩子引导我,全家人的节约意识都提高了。”高杰说,现在全家人每周都会商量制定一个粗略的菜单,按订单采购,既照顾了大家的口味,又防止了浪费。
节俭不是小气,而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分享,如何更好地利用东西,发挥最大的优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爱心博览会。交易会上,高年级学生将用过的学习用品、衣服、校服、玩具等以不超过20元的价格卖给低年级学生。
慈善交易会有一个规定,交易所得的钱存入学校统一基金,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 “参与是自愿的,但每次的规模都超出预期。”狄永杰告诉记者。
“每次爱心捐赠会前,孩子都会把要捐赠的衣服、书籍收拾整齐,她说我们给朋友送东西要小心一点,看着孩子的成长,让我们心里暖暖的。”五年级八班康祖瑞的父亲康同焕说起这件事,眼睛湿润了。
受到“驱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家庭。宝华里小学是第一师范附属的一所联盟学校。有着同样的标准和要求,而且在节约环保教育方面也做得很好。作为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街道小区的成员,两所学校积极参与“小手牵大手,我是垃圾分类小小推动者”等活动。用画笔描绘垃圾分类后的美好世界,用废物制作工艺品,孩子们的作品在街头主题展览中受到居民好评。街道工作人员称赞孩子们“通过艺术表达引领居民践行绿色环保”。
让更多的孩子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记者手记)
吃完午饭,就到了操场上自由活动的时间。三年级五班的学生列队走出教室。走在最后面的小男孩很自然地关掉了教室的灯。看到这一幕,班主任胡慧娜会意地笑了。 “从来没有专门叮嘱我这样做,但总有人出门记得关灯。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和引导,我觉得孩子们的保护意识不仅得到了提高, ,但他们也有更强的责任感。”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节约环保是一种公民素质,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北京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惜物爱人,注重节约环保教育,默默滋养万物,培养了一批批讲文明、关爱他人、乐于承担责任的好学生。这既令人欣慰又令人兴奋。人们叹息。
从小培养学生节约环保的意识,不仅影响一个人终生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然而,与自幼经历磨难的“50后”、“60后”不同,21世纪的“00后”、“10后”青少年出生和成长在一个不断民族变革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大多数人从未经历过资源的匮乏。 、物质匮乏。因此,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节约环保的习惯,不仅需要言行一致的教导,更需要不断创新,适应当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培育和滋养他们,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教育人们。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是对未来的期盼,也是对每一个社会细胞的要求。希望这所小学的保护教育样本能为更多学校提供参考,让更多的“祖国之花”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积极践行者。 (记者孙秀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2529.html